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1635年),我国东北境内的女真人融合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满洲族,即今天的满族。纵阅清代之史籍,满洲又有“旧满洲”与“新满洲”之别。按《吉林外记》:“满洲有佛、伊彻之分。国语旧曰‘佛’,新曰‘伊彻’”。故“旧满洲”与“新满洲”又有“佛满洲”与“伊彻满洲”之称。那么,何谓“旧满洲”?“新满洲”又是指哪些部落和民族而言呢?这一问题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更没有完全弄清楚。 我们首先简略谈谈“旧满洲”或“佛满洲”。 治满族史或清史的学者往往都认为:“国朝定鼎(指1644年清取代明中央政权)前编入旗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1,(11):44-45
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两度建立中原王朝(金和清)的少数民族。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肃慎族系的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史书上关于满族先民和中原往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曾提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汉以后史书中记载的肃慎后裔:挹娄、勿吉、棘鞫、渤海、女真则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中国后。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相似文献   

3.
常越男 《满族研究》2013,(1):119-126
"交流与融合:清代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与会学者对清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满洲文化的特点、清代满洲与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清代满洲文化与境外民族的交流,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议题还包括清代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满文文献、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沈林 《满族研究》2006,(2):85-96
“沈”姓满洲族的老姓说法不一,“老姓”中没有“沈”字,还有朝鲜族沈姓和“沈氏”汉军八旗融入满洲族。事实上,辽金女真有“沈”的姓氏即“沈谷”,尽管可能是音译,但是其他姓氏如“童”也存在,《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记载后金女真有大量汉姓“沈”和女真名字者的记录。因为民族生存战争、土地的争夺与保卫,因为女真族、满洲族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一般女真族没有连续家谱的记录,女真到满洲的姓氏从来不连续,满洲族的家谱绝大多数的撰写始于多尔衮进关。从“沈”姓在后金女真中存在的举证,往前到辽金时代、往后到清代,“沈”姓都是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说明从辽金女真、后金女真、以及到辛亥革命前后满洲族都有“沈”姓氏,和这个族群一样,“沈”姓氏是变化演绎的,女真到满洲族姓氏同样是变化演绎的。  相似文献   

5.
萨满教是国际性的原始多神教。满洲族信奉萨满教。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之关系网络中探讨满洲萨满教的历史演变、祭祀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入沈记》作为域外汉籍"燕行录"之一,详细记录了朝鲜使节在盛京地区的沿途见闻,成为我们了解清代前期盛京地区各个方面的重要史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对清代前期盛京地区的语言状况进行挖掘,从而丰富我们对清代盛京地区语言的认识。同时对《燕行录》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燕行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满洲入主中原后,在对盛京陪都的建设中,有统治者"参汉酌金"的政治思考,有"招民垦荒"的经济决策,也有为重塑陪都的"东巡"祭祖和"封禁"流移的实施。尽管清朝统治者以盛京为满洲根本之地,在盛京地区全力构建并呼唤满洲本色的回归,强调满洲的身份认同。但在大批汉人迁徙殖入、旗民皆与土地结成依存关系后,作为满洲根本之地的盛京地区已然是农耕文明的拓荒地,满洲自身的"渔猎"文明抑或"内亚因素"在农耕世界中找到了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吉国秀 《满族研究》2006,(1):99-102
清原镇是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镇内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经历了从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转变。其中,满汉间的族际通婚出现的较早,并且广为居民接受,这与满族在满族自治县中的主体位置,人口的规模以及历史上的原住民身份有着一定的关联。相比之下,朝鲜族与回族的族际通婚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清原镇的个案说明,宏观结构论可以用来解释民族聚居区的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洲祭礼发源于满洲民俗与宗教信仰,在崇德称帝后,开始出现分流,部分祭礼向汉制靠拢。顺治朝全盘继承明朝祭礼体系,满洲祭礼在总体上呈现收缩之势。满洲祭礼的全族性与平等性,无法像汉族祭礼那样彰显皇权至尊;其民俗与宗教属性,又与汉族祭礼不相容,无法彻底融入汉族的"五礼"体系,这决定了清朝统治者只能将其作为保持本民族特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造成清代国家礼制格局中满汉祭礼彼此独立而又并行不悖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0.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11.
满洲满族名称辨析(下)──纪念满洲定名360周年滕绍箴三满洲民族与汉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历史是辩证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国民族关系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满洲族在充分取得他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与汉文化认同是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和标志,也是满洲名称向...  相似文献   

12.
满洲佟佳氏是清初“从龙八户”之首,在明清两代五百四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明代辽东势族、勋阀世家,演变为清代与国同休的仕族,不仅镜鉴了王朝兴衰的历史画卷,更反映了满洲佟佳氏爱祖国、爱民族、爱家长,勤勉奋进、努力奉献的氏族精神.因而,不仅成为满族共同体中的支柱氏族,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氏族,其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努力奉献的氏族精神,更应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3.
清初满洲贵族对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了军事征服和政治招抚两手政策和措施。清代"新满洲"基本概念应该重新界定,特别是清朝晚期,"新满洲"主要指地域而言。通过探讨赫哲族大批内迁宁古塔、盛京和北京,并不断融入满洲的旗籍化过程和规模,旨在研究清初东海赫哲族融入满洲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为入主中原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亦是东亚文化圈崭新的聚焦点,邻国朝鲜对满族群体格外关注,燕行途中那些关于满族族群的书写既有客观的历史记录,又是主观情绪的宣泄与表达,冷峻的评判与理性的思考充斥在燕行使的日记中,成为域外透视历史满族与文化满族的重要窗口,对满族群体来说,这是一次具象与宏观的域外形塑,对燕行使来说,这是一次不同文化间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5.
清代康乾时期,北京逐渐成为东西洋文化交涉的重要城市之一,朝鲜半岛的燕行使有机会在这襄与西洋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交流。西方的风土人情和科学知识是双方交流的主要内容,吸毒石与清心丸则是双方互赠的有名礼品。吸毒石被当成了西洋医药的代表,清心丸成了朝鲜半岛特产的象徵。这两种药物的传散史,至少牵涉到西洋、朝鲜、中国和日本四地,反映了当时的东亚文化交流中“相互缠绕与交错的”景象。因此,只有在相互为背景的情况下作考察,才能理解近代早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之间的复杂历史。  相似文献   

16.
渌水亭是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会客室,也是他与友人们日常雅集与举行文酒诗会的场所。 纳兰性德入世之初,对满汉两族、社会世情、未来前景还没有形成冷静、客观的看法。因出身于满洲贵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德也狂生耳”。他所说的“狂”,既有不受世俗规范的束缚,发展自己的个  相似文献   

17.
乾隆朝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文献中,常常涉及到盛京总管内务府,但一般均习惯称为“盛京内务府”。关于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清代官方史书及私家著述,或记述不确,或语焉不详,因此不无以讹传讹之事。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发掘的清代官方档案并参照有关典籍,对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加以考证,同时揭示乾隆朝设立  相似文献   

18.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