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石失是一种以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中的4件纳石失为标本,对其纹样设计、组织工艺及织造技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3)
正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表达信息的工具,是一种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要使这种符号实现其价值则需要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录载体主要有陶器、青铜器、竹简、木牍、丝帛、纸张等。中国作为最早开始桑蚕养殖业的国家,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记录载体出现的年代也比较早。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载体有很多种,除专门用作书写材料的丝织品外,还有通过织造、印染、刺绣等方式在织物上记录生产信息或表达美好愿望的作用。采用书写、印染、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考古出土的丝绸实物是丝绸起源、织造工艺、纺织技术、丝绸艺术的忠实记录。丝织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降解老化。对古代丝织品的老化原因及老化程度的确定,是研究、选择及评价保护方法的重要依据,并可为后人提供与丝绸文物保存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基本信息资料,从而使对丝织品长期跟踪研究、保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江陵马砖一号墓中出土的大批珍贵的战国丝织品,是我国继马王堆一号汉墓以后在古代丝织品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本文拟对这批丝织品作一简略的介绍和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从考古资料看,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采用较先进纺织技术织成的丝绸。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我国的缫丝和纺织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当时的丝织品已有罗、纨、绮、縠、锦、绣等品种。几十年以来,河南、湖北、湖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早在商代(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织造回纹花绢。到了周代,《诗经》中就屡次提到"锦"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把周代玉刀上,保留着清晰的云雷纹丝织品痕迹,上面还有朱红染色的迹象。战国时期的织锦,在山东临淄、湖南长沙等地均有发现,有几何纹的,有对鸟纹加几何条花的。当时用经丝显花,经丝已用到三层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对丝织品在老化过程中及老化后在水、乙醇、丙酮中的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并为丝织品清洗溶剂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丝在光、热老化过程中均有失重,热老化丝织品在水中的失重相对于光老化小得多。所有失重均随老化程度及在溶剂中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乙醇、丙酮对老化丝的影响比水小得多。因此有机溶剂相对于水来说更适合用于丝的清洗配方中。  相似文献   

7.
古代丝织品的劣化机理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古代丝织品出土概况丝绸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考证 China一词 ,与丝绸有关 1。古代丝织品( historic silks)是丝绸文化绚丽多彩艺术内涵的集中展示。考古发现的一件件古代丝织品文物 ,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纺织技术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史料。我国出土的纺织品无论数量或品种 ,都可堪称世界第一。主要出土情况请见下表。纺织品出土情况调查表出土地点年 代品种及概况江苏苏州吴县草鞋山新石器纺织品葛布。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 丝帛 (经纬密度各为 48根 /厘米 ;丝带宽 5毫米用 1 6…  相似文献   

8.
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青台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的炭化丝织品,经观察和鉴定,发现其中不仅有麻布、丝帛,而且有浅绿色罗纹丝织品。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纺轮、陶刀和村关骨制用具的分析,对当时的丝织技术和纺织水平作出了科学地推断。  相似文献   

9.
马哲非 《收藏家》2005,(3):71-74
中国的织绣工艺成熟生产自汉唐盛世,到明清两代,丝织业的发展得到空前的繁荣。耕织堂主收藏丝织品原是源于对其流光溢彩的喜爱,在20多年来寻找韵味古雅的古代织绣艺术的同时,逐渐地将保护古代丝织品视为己任。此次“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展”集中展示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200余件丝织品,展品几乎囊括了丝织品的各类品种、众多绣派及兼顾宫廷织造和民间织绣,是明清时期织绣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健  赵丰  薛雁 《文物》2005,(12)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新收藏了一批唐代丝织品,种类包括锦、绫、印花绢等。本文拟就其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饰图案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滇缎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罗养儒撰的《云南掌故》一书对云南很多鲜为人知的故实作了宝贵的记载。共中“滇缎”一则记载不多,它是我祖父创业织造并曾驰名全省全国的一种丝织品。记载有一些与实际稍有出入之处,如说滇缎在官渡村织造,实际是在昆明庙直街原平房前铺后屋织造。现据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一些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2.
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地的发掘,使我们对明代贵族的舆服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出土的精美的丝织品衣饰亦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2)
丝绸工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早在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十一世纪),我国就能织造菱格形回纹的丝织品绮;到公元前三世纪,即以盛产丝绸而被誉称"东方丝国",当时丝绸就已经成为向外输出的重要商品。中国丝绸源源运往波斯(今伊朗)、罗马(今地中海东部一带)等地,这种盛况一直继续到唐代中期。那时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通往西方的南北两条通道,后世历史学家就称之为"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比色法研究丝绸的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比色法测量经光或热老化后,丝纤维中[NH3]和[-NH2]的含量,由此推断出导致丝织品老化的主要因素是氧化作用还是水解作用。为研究古代丝织品的保护、改善丝织品的保存环境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年代久的样品中[NH3]和[-NH2]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隆化鸽子洞窖藏元代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色彩最丰富的元代丝织品实物,本文对其用色、纹样题材、织造工艺等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明清宋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锦是我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它的花色幽雅富丽,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因而名为宋锦。明清时期,宋锦的工艺组织和花色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其主要产区在苏州织造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一种新型的丝织品加固技术对南陵县铁拐宋墓出土的编号为M1:215的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并对加固机理进行探讨。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分析、色差仪、动态热机械(DMA)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丝织品加固前后效果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酪蛋白酸钠(TGase/SC)加固技术与蚕丝蛋白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加固后文物外观形貌无显著变化,强度和柔软度有明显提升。证实TGase/SC加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加固手段,该方法在脆弱丝织品上的成功应用为后期丝织品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徐东根 《南方文物》2000,(1):126-126
1988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宝塔乡发现一座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女尸、举世罕见的彩绘星宿图和大批织造精美的绫罗绮纱服饰及丝织品。这一发现作为文物保护和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受到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的表彰。《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翔实的文字资料与清晰的照片线图全面展示了周氏墓的考古发现,在考古发掘报告之后还附录有多篇学术论文,探讨墓主身世、埋葬习俗、织造技术等诸多相关的问题,对深入了解宋代物质文化和研…  相似文献   

19.
髹漆丝织品光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光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光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光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光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08,(9):69-69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