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绫"的名称常见于魏唐时期的史料,流行于魏晋,至唐代进入全盛时期。史料中的绫是斜纹暗花丝织物的通称,其组织既包括平纹地上显斜纹花,也包括斜纹地上显斜纹花。绫在西北地区的用途非常广泛,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日常用品,在敦煌地区还大量用于制作寺院法器以及作为财礼、吊礼、贺礼和社邑成员身亡纳赠的物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钢铁制品中浮凸组织产生的原因,对14件取自不同地方、属于不同时期的具有浮凸组织的样品利用金相组织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化学分析和显微硬度测定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相组织观察发现浮凸组织与夹杂物和铁素体晶粒间界有一定的关系,并存在有不同的形貌,其显微硬度均比附近基体高;成分分析表明有浮凸组织的样品磷含量要比没有浮凸组织的样品磷含量高一个数量级。有浮凸组织样品内部磷含量的分布也不均匀。这些结果说明,浮凸组织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矿石中的磷在冶炼过程中进入铁中,而在随后的脱碳退火、炒炼和冷、热加工过程中均不能有效地脱去;同时,固溶在铁中的磷与铁形成薄膜阻止晶粒间界长大、或在埋葬条件下长期时效引起的晶界移动而产生了浮凸组织。  相似文献   

3.
“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人们可用于长线旅游的时间越来越少,然而,春节特定传统活动占掉假期不少时间。客观上制约了该假日的旅游功能。”  相似文献   

4.
秧马     
正秧马,又名秧凳、秧船,江南水稻生产辅助工具,形制是放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的凳子。农民坐在这样的凳子上拔取秧苗或插秧,不劳累。秧马的具体结构,是把凳子的四条腿联结到一块木板上,木板前尖后方,尖头翘起如同船型,为减少重量和增大浮在水田中的浮力,一般都选择轻型木材如楸木、桐木等,还要将凳面板子做得又窄又薄,有的干脆将板面去掉,只保留四根木框。承托木凳的船型板材,也要求轻薄易滑。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物理老师,是个外地人,讲课时普通话里还夹着一些方言。在学习浮力时,他总爱把“悬浮”讲成“xian浮”,因此这个词也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阿门(以我班的“捣乱王”著称,每当他“受审”时大家总是齐声祈祷:阿门!)也每天有事没事嘴里就唠叨:“xian浮”。今天又是物理课。阿门因为坐在最后一排,他是越听越无聊,越无聊就越犯困,后来就索性趴在桌子上了。脑子里浑浑沌沌的,也不知道碰见周公没有,嘴里倒还一直自言自语:“xian浮,这个xian浮啊……。”物理老师在讲台上抑扬顿挫地讲着。过了一会儿,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大家都埋头开始奋笔疾书。老师背手踱到后排,突然听到一曲  相似文献   

6.
王秀玲 《收藏家》2009,(10):9-17
3.蔽膝 蔽膝,冕服中系在前面垂于腰带下,因在膝前,所以叫做蔽膝。由于最早衣服形成是先有蔽前之衣,所以后来把蔽膝施之于冕服上,以表示不忘古之意。蔽膝用在冕服叫“芾”,用在祭服叫“钹”。定陵出土2件。皆呈梯形,上窄下宽,红素罗面(为四经绞罗组织,经紧密,纬线较粗。经密:120根/厘米,纬密:14根/厘米),  相似文献   

7.
入华粟特人所受佛教影响,不仅表现在信仰上,也体现于胡名中。吐鲁番文书中与佛教有关的粟特人名,除佛、僧、尼等常见胡名外,还有一些隐晦不明的用字,比如阿揽和浮(口知)。阿揽是佛教色彩极浓的祆神之名,其词源和阿兰人无涉,却与中亚布哈拉古都阿滥谧及唐代名禽阿滥堆有关:阿滥谧音义与梵文阿滥摩、阿兰若相合;云雀别名阿滥堆则可与印度鸣禽迦兰陀对证。浮(口知)是华化佛名,浮字义为佛,(口知)乃附在浮字之后的转[音]译符号,意指佛祖的觉悟;就中古拟音而言,也不排除浮(口知)就是菩提(bodhi)的可能。这些名例既是粟特文化多元性的重要表征,也是佛教文化间接传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世界》2009,(11):100-103
当西班牙殖民者第一次来到墨西哥城的时候,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阿兹特克帝国的都城竟然是浮在湖面上的!其实墨西哥城的前身特诺奇蒂特兰建在一座湖心岛。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阿兹特克人把草垫连成片,在上面铺上泥土造出了浮出Chinampa。田地之间的水道就成了运河。时至今日,只有在墨西哥城南郊的索契米尔科,还残留了一片浮田和运河,它也因此获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马瀛 《世界》2006,(5):52-53
随着体育营销在中国逐渐成为一股热潮,相伴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国内体育营销企业存在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一个长线、有延续性的体育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门钉,顾名思义,用于门上。它形状如水面上的水泡,故宋朝称门钉为“浮沤”、“鲋锺”、“浮枢”。沤,水泡;锺,大钉。宋《营造法式》:“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锺,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浮枢”,这个词在语法中为偏正结构,中心词是“枢”,它含有天空中的星名字义,是北斗第一星。“北斗有星七,以其在北方聚成斗形,故名。道家书亦名天罡。七星之名:一天枢,二天璇(亦作天墙),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瑶光。一至四为斗魁,五至七为斗柄(亦作斗杓)”。浮枢,借用天上的天枢星名来与人间的大门钉相比附,使门钉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丰 《考古与文物》2023,(6):107-11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并保存较为完好的上衣共两件,而地宫同时出土的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94年)《物帐碑》上记载的上衣共有花罗衫、花罗袍、长袖、夹可幅长袖、可幅绫披袍、纹縠披衫和缭绫浴袍等多种名称。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和实物的比对,确认了其中一件为明确记载的缭绫浴袍。这是一件以独窠盘绦纹样为主题、以平纹地上六枚斜纹显花为组织、采用平袖和对襟制成的浴袍,用于浴后未干之时服用。此件缭绫浴袍的发现和还原,对于研究唐代服饰史、中国丝绸史、纺织科技史和江南经济史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的航海事业由来已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文记载的航海事例,屡见不鲜。《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孔子痛悼“道不行”,曾有“乘桴浮海”之语。《庄子山木篇》记载,楚人市南子在与鲁侯的对话中,曾有“涉于江而浮於海”之言。“浮海”就是航海。“涉江浮海”就是从内...  相似文献   

13.
两件有丝织品花纹印痕的商代文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我国丝织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在六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麻纺织品,并初步掌握了平纹、斜纹、异向斜纹、绞织罗纹等各种组织变化。稍后,由于家蚕驯化成功,就出现了原始的丝织品。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丝织工艺的发展。奴隶主阶级对丝绸生产特别重视,在甲骨卜辞中有了桑字,还可以看到隆重祭祀蚕神的记载。商代祖庚祖甲时(前1215—1197?)曾用三对羊或三头牛  相似文献   

14.
古代提花四经绞罗生产工艺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提花四经绞罗工艺技术已失传,但其生产工艺神奇独特。为了复原其工艺,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杯型菱纹罗为复制对象,在四经绞罗地组织的穿综方法、提花四经绞罗纹部组织的穿综方法、提花方式的选择方面,改进了夏鼐和约翰贝克的方法,用两步开口方法成功地复制了织物。其参数为:总经4440根,幅宽:50cm,经密88.8根/cm,纬密18根/cm,经线纤度56D。此方法可供进一步探索四经绞罗的织造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04,(5):61-64
缂丝是一种以特殊方法织成的丝织品种,桑蚕丝为原料,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摹到经纱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挖织而成,因而表现力极强,称之为“通经断纬”。乾隆盛世,国强民富,经济高度发展,缂丝技术达到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改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机是明弘治年间福建人林洪创制的一种织物,曾行销一时。但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织物,众说纷纭,至今未明。经作者研究,改机的织机衍生于缎机,织者改缎机的五片综为四片综而继续保留高齿密的缎筘,织物的地组织为平纹、斜纹或二者的变化组织,用料多选水丝。所以,改机织品的特点是细纤高密、质地坚实、光滑柔韧。其性质如绫、罗、绸、缎,是一个基础品种类别。以它为基础地组织,可以织造平素、暗花、织金、妆花、闪色等各类花色品种的改机织物。改机属于高价位的高档织物,四川缎机宁绸是其在清代的孑遗。  相似文献   

17.
霍尔木兹岛不大,从卫星图上看,像一颗圆滚滚的洋葱。葱头被岛上惟一的居民点霍尔木兹村包囊着。在轰隆隆的发动机声中,白色渡轮开始缓缓前行,和我们作伴的还有数十艘巨大的货轮,浮散在波断湾平静的海面上。很难想象自己竟身处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霍尔木兹海峡。  相似文献   

18.
《乔木春华》图(见图版肆,一)宣纸本,纵16.1、宽88厘米,略有破损。图绘挺拔高大的松干居中,圈皴鳞皮,苍劲圆厚。翠柏在旁,松柏根部紧靠并立,主干斜枝的纽皴,弯曲长线流畅自如,状似束麻,浓墨厾叶,形成对比,表现了古柏特有的质感。一株紫藤在柏树后蜿蜒上攀,藤条茂叶下垂,繁花锦簇。几根牡丹亦藏其树后,枝叶相应,花态袅娜。整幅绘图,运笔以中锋为主,应物象形,用墨浓淡枯润得度,色不妨墨,清淡而明快,春色盎然:章法稳中有变,倾斜的古柏动势,打破中间直立松干的呆板。两树之后衬以弯曲的紫藤及袅袅摆动的牡丹,上面约占四分之一处满布细藤与茂叶,同大面积的粗干配合,这种正与斜,直与曲,疏与密、静与动的巧妙变化,辄使全幅构图活脱,而又  相似文献   

19.
“沉东京、浮福建”是一则涉及沧海桑田的民间传说。其中的东京与福建的两地该是近邻,才有可能存在你沉我浮的因果关系。可是,世上有的六个东京均与福建相隔十万八千里,难有沉浮关联:再者,最早现身的东京,距今也只有近千年,在如此短暂的近古年代,也难有一个城市之沉导致一个省之浮的地质现象出现。故此传说有失实之嫌。  相似文献   

20.
茅仪毅 《丝绸之路》2012,(17):68-68
在青山绿水间,有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的点缀;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有精巧的石拱桥点缀,还有古老的石碾风车,在不知疲倦地旋转。这就是湘西德夯苗寨,寨子依山而建。夯峡溪、玉泉溪从寨里环绕流过,寨子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小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