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雍正年间,鄂尔泰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这场关系贵州前途与"苗疆"广大民众命运的大事中,镇远知府方显高瞻远瞩,力主"先抚后剿",反对滥杀无辜,从而避免了更多的杀戮。方显在"开避苗疆"中,以消弭民族矛盾、增进汉、苗和解为己任,从而为黔东南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鄂尔泰治理西南期间,治苗思想不断演变,其中在黔东南地区的苗疆治理因耗时耗力最多,最具代表性。鄂尔泰治苗始终坚持"剿"、"抚"并行,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谬冲之战后的诸苗归化让鄂尔泰自信通过"招抚"即可管理苗疆。八寨事件发生后,鄂尔泰"以抚为先",只对个别闹事苗寨的头人进行了严惩。丹江之战时张广泗动用了大兵,其中"以苗制苗"的手段既节省了朝廷兵力,又实现了苗寨之间的制衡,同时期方显在清水江地区的招抚顺利进行。治苗后期,由于部分归顺苗寨的反复起事,再加之来自雍正皇帝的质疑,急于求成的鄂尔泰开始迷信武力,治苗政策转为"以剿先行"。  相似文献   

3.
杨蕤  车昌洋 《民俗研究》2024,(2):111-120
古州厅是清代开辟黔东南地区时所设“新疆六厅”之一,自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后逐渐被纳入直接统治。在西南多民族地区,清廷为巩固统治所需,秉持剿抚相成的治理思想,对其设流官进行治理,并利用地方士绅力量辅助,试图架构起从“多元”到“一体”,从“新疆”到“旧疆”的统治体系。在大一统进程中,古州厅努力塑造出代表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乡贤身份,彰显其忠义精神。古州厅乡贤殁后多入祀名宦贤良祠与乡贤祠,通过国家祭祀与地方祭祀两种方式推崇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儒家文化在地方上的传播和认同,是统一多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4.
自清军入关以来,郑氏集团就一直是活跃在东南沿海的一股重要的抗清力量,清廷对其或剿或抚,或剿抚并用,以求将其彻底收服。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期间,武力征服之余,非常注重对郑氏集团的招抚。在招抚政策的制定,招抚工作的实施,以及投诚人员的安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和瓦解了郑氏集团,为施琅出兵澎台,清廷顺利统一台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雍正年间“开辟苗疆”的商业经济影响。“苗疆”开辟后,打破了“生苗”地区的封闭状态,清水江和都柳江水运通道得以开通,形成了黔东南的交通网,依托“两江”的航运之利,黔东南木材贸易日趋繁荣;同时,清廷在黔东南置厅设卫,安插屯民,以及大量客民的流入,促使了农村场市的兴起;在与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一批商业城镇在“两江”沿岸兴起,初步构成黔东南地区的市场网络,共同推动了黔东南地区的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除了因俗而治的解释之外,均未清楚地指出苗例何以出现在《大清律例》中,亦未对其适用范围加以深入分析,更无苗例司法实践的翔实案例。本文在提供此类案例之后,认为清王朝在湖南乾州、凤凰、永绥三厅新开苗疆地区,依据苗民原生活状况和当地异于改土归流的开辟方式,采用苗例作为处理苗民内部纠纷的法律规范,并配合苗例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法规体系。不过,在司法实践中,苗例之外,官法亦被地方官府适当运用于其中,从而显示出清王朝在苗疆的法律权威。乾嘉以降,新开苗疆地区不断走向化内,加上清末法律西方化,苗例终于被彻底从《大清律例》中废除。  相似文献   

7.
谢洪 《纵横》2011,(10):21-23
1911年武昌首义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对此,清廷没有选用康有为之类的书生们去与革命军“议和”,而是起用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10月14日,清廷补授袁为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11月1日,授袁为内阁总理大臣,仍节制调遣派赴湖北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袁世凯到任后,一方面让冯国璋率领北洋清军向汉口、汉阳的革命军进攻,造成“武汉形势危急,待援尤亟”  相似文献   

8.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罗权 《历史地理研究》2023,(4):133-143+151
清代通过改土归流、改卫归县、开辟“苗疆”等方式打破“一线之外,四顾皆夷”局面,系列政区改划又使贵州省域范围大幅拓展。人文地理环境变化也影响了军事格局,清廷改变了明代的线性防御,以提督坐镇安顺控制黔中腹地,巡抚坐镇贵阳直管新辟“苗疆”屯军,二者皆可节制全省兵马。又设总兵于镇远,负责驿道东部安全并分兵重点驻防松桃、台拱、清江三处新辟“苗疆”。黔西北、黔东南、黔西南三处新纳入流官系统的地区,分别设立威宁、古州、安义三镇总兵,以营汛渗透乡村,与一线路的防御相呼应,从而达到控制全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苗疆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历史时期一直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区域.元明清时期,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一地区,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土司制度,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由此土司通过其在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苗疆地区实施统治,产生了政治、经济、军事活动行为,影响苗疆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融入苗疆地区历史进程,对苗疆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正史资料记载外,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中也留下了大量与土司活动相关的地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坊间流传,更加真实地体现了土司制度对于苗疆地区基层的影响之深.本文拟从现代地名遗存中发现并讨论苗疆地区土司的军事相关的活动与建设,以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了解土司制度在基层地区的实施.同时,也通过苗疆地区现代地名简单的讨论土司制度对苗疆地区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