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南  力天 《文史天地》2002,(4):33-34
中国与澳大利亚,一个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一个是只有二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然而,两国间的交往却由来已久。其中,乔治·莫理循(1862-1920)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开拓者之一,人们称他是“最了解中国的澳洲人”。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称为“莫理循大街”。时至今日,西方的汉学界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一名称。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20岁时曾独自一人由北向南步行穿越澳洲大陆。在遍游世界各地之后,莫理循于1893年底来到中国。第二年初,他从上海沿长江而上,经过中国的西南地区,跨…  相似文献   

2.
张华腾 《文博》2009,(3):76-79
2007、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中、澳学者共同整理的澳火利亚悉尼米歇尔图书馆莫理循文库的部分资料,即莫理循著、中国青年史学家、翻译家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窦坤博十翻译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莫理循文/图、窦坤博士和澳大利业国立大学《东业历史》学术期刊资深编辑海伦女士整理翻译的《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两书记述的是1910年莫理循的西北行(《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还包括莫理循1894年的西南行),但前者主要是文字记述,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女摄影师海达·莫理循1933年来到中国,担任北京商业照相馆的经理,13年间,她留下了5000多张中国影像,10000多张底片,28个摄影集。本期为读者奉上的是莫理循眼中的民国百姓。  相似文献   

4.
我馆所藏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有一封莫理循1915年3月13日致蔡廷干密函译件,内容为提议禁止中国新闻界抨击“二十一条”。袁世凯阅后批示封交内务部饬京师警察厅办理。这封信在澳大利亚学者骆惠敏所编《莫理循书信集》一书中未予收入,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20世纪之初当清末"新政"开始时,一个外国记者莫理循就真心地为之喝彩:"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沈嘉蔚编撰,窦坤等译:《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对于今天的世界和世人而言,那已经是很遥远的历史记忆了。  相似文献   

6.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32岁的英属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吉隆市出生的莫理循(Morrison,George Ernost)从澳大利亚来到他视为神秘国度的中国上海.次年受聘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此后他花了近3年时间去了缅甸仰光、泰国曼谷,又顺道去了中国云南昆明;接着又长途跋涉到了东北三省,进行了长时间的旅行采访和各类资料的搜集.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起他便常驻北京,从此一住就是15年,这期间他不遗余力地搜集西文资料、图书,累计各类书籍2.4万余册,110种刊物和报表,1000多种各类地图、画册和原始照片.由于莫氏20年之良苦用心,搜集了中国为主包括东南亚诸国浩繁的欧文古今图书文献,终于建立了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7.
清末外籍人士鲍戈亚夫连斯基、布鲁斯、马达汉、日野强、莫理循等人在新疆任职或游历时,留存了一批著作、游记、考察报告书和图片集,可弥补现行史料之不足。这些身处历史现场的观察者,记录了数位新疆要员对中央新政决策的态度、不同时段的新政进展情况及实际成效,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清末新疆新政的原生态面相,与后世研究者建构的新疆新政图景颇有不同。作为观察者,他们对新疆新政各有态度,相较初期鲍戈亚夫连斯基、布鲁斯的保守态度,马达汉、日野强及莫理循等人对日俄战后新疆地方当局推行新政都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理循自始至终为中国参战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莫氏通过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向西方列强传递有关中国参战的各种信息、游说日本政界高层人物等多种途径,对中国参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参战对中国利大于弊,莫氏的这一行为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最后的10年至20世纪初,在中国的西域探险活动中,一连串惊人发现震动了世界。其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古城、英国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发现的尼雅遗址以及瑞典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发现的神秘莫测的小河墓地。而在这三个惊世的发现中,其中两位瑞典人的发现与一位罗布人向导密切相关,他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野鸭子”奥尔得克。  相似文献   

10.
咸丰三年(1853)一月,年仅二十岁的英国姑娘钟·温乐随英国传教士从伦敦出发来广州。她是前来与其未婚夫俾士(Geonge Piercy)完婚的。同年夏天,他们的婚礼在香港大教堂举行。 钟·温乐刚毕业于著名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师范学院,热忱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1.
阿兰·贝克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兰·贝克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AlanR.H.Baker萧正洪译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学家间的接触、交流、切磋与讨论在过去二十年中显然增加了。但是,西方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交往迄今依然不多。1975年,《历史地理杂志》在英国和北美地区创刊,该年,在加拿...  相似文献   

12.
苗族纪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塞缪尔·柏格理(Samuel Pollard),亦称塞姆·柏格理,伯格理还译作波拉德。1864年4月20日,他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卡姆尔福特一贫穷的手工业工人家庭;1886年作为基督教新教卫理斯宗分支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与弗兰克·邰慕廉一同来华,次年开始在云南传教;1891年与埃玛·海恩奇在中国结婚,海恩奇亦译作韩素音;1903年访问大凉山彝族区域;1904年以后,致力于黔、滇、川毗邻地区以贵州威宁石门坎为中心的营建活动;1915年9月15日在石门坎殉职。在国外他被公认为卫理公会最杰出的5名使徒之一。 《苗族纪实》以记实性笔法录下1904—1908年间石门坎营建过程,及近代末期相关地域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状况 英文原版《苗族纪实》系 R.Elliott Kendall即甘铎理先生生前赠给本人。甘铎理先生建国前曾在威宁主持过崇实中学,编辑出版《柏格理日记》,著有《在天的那一边──柏格理传》、几十年来不懈进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英国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倾向——兼评马尔特申关于洛克的一个观点梅雪芹前苏联学者O·B·马尔特申在评价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时说:“在1688年之后的75年里,洛克是公认的英国统治集团的思想家”。①这一观点即使不完...  相似文献   

14.
刘学杰 《丝绸之路》2005,(10):41-42
写下这个题目,便要抖落出它的百年史。秦尼巴克,是中西合璧的词,即“中国花园”。秦尼是英文CHINA(中国)的译音,巴克是维吾尔文“花园”的意思。这个大气且有几分浪漫的称谓延续了100多年,至今喀什人也未曾忘怀。秦尼巴克的称谓,肇始于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的设置。在它之前,沙皇俄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触角早已伸到了喀什噶尔,英国人强烈地感到了自己的落后,当然跟着来了。1890年,24岁的乔治·马嘎特尼被英属印度政府派往喀什噶尔主持这个监视点。他的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则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汉族女性,这就使得他精通汉语,深谙汉族人的礼…  相似文献   

15.
正2006年是孙中山先生印行百元面值的中国革命政府债券一百周年,笔者曾在《中国钱币》上发表《百元债券百年纪》一文以志纪念,同时对张小杰先生在《中华革命军第一票》一文中的观点进行了商榷。十年来,笔者对该百元债券的研究一直在继续,曾先后撰写了《也谈中华革命军"第一票"》、《从莫理循旧藏英法文百元债券墨书加盖票谈起》、《孙中山先生发行的中国革命政府债券及其加盖票新考》、《一张盖有同盟会印章的英法文"中国革命政府债券"——兼谈  相似文献   

16.
<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下文简称ROM)收藏有逾三万五千件中国文物,其中绘画作品仅数百件,且缺乏早期作品(宋元)及名家真迹。这与ROM早期收购中国文物的渠道有关。ROM大部分绘画藏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通过英国皮货兼古董商人乔治·克劳佛斯直接从中国购得。作为一线批发商,克劳佛斯常能以较低的价位为ROM买入大批通俗类画作。尽管ROM馆藏的被传统精英  相似文献   

17.
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也是引起颇多争议的一位人物。正如美国专门研究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的学者哈维·凯伊(Harvey J.Kaye)所说:“历史学家、政论家和政治  相似文献   

18.
1840年以后中国未能抓住时机进行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振作起来,进行洋务运动,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二十年的光阴。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制度的内部阻抑;儒家文化的固有阻隔;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英国政治重心的暂时转移。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东方问题”,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中外史学界还论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土耳其人出现在欧洲的时候,东方问题就产生了。如英国史学家P·达岗和W·米勒就是这种观点,他们还认为宗教原因具有首要的意义。法国东方问题研究专家Ed·德利奥同样把东方问题的历史溯源到拜占廷帝国时期。另一种认为东方问题产生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结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当代著名史学专家E·Z·卡拉尔写道:“东方问题对于土耳其是西方  相似文献   

20.
姜守明 《史学月刊》2002,2(6):96-104
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即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殖民思想与民族国家思想合流,是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反映,对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们共同推动着海上活动的蓬勃发展。托马斯·莫尔从人文主义道德观出发,提出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最初设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是英国早期最重要的发现史学家,他为英国的北美殖民活动进行辩护。在海外殖民扩张问题上,弗朗西斯·培根竭力赞成英国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新英格兰帝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