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资治通鉴疑年录》王子今《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史中时代跨度最大的一部巨著,久已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历代学者或注、或补、或续、或校,世代相继,形成了一门“通鉴学”。近一千年来,研究者除了肯定、赞扬、学习、继承《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续汉书.百官志》存在如下基本体例:源自束汉“官簿”的“正文”叙述职官及其官属的名称、员额与秩级,西晋司马彪所作“注文”则叙述职官的职掌与沿革。以此为标准,本文对“郡太守”条的两处疑文作了重新检讨,并连带梳理了“司隶校尉”、“州刺史”、“县令长”、“诸侯王”等条的文字。《续汉书.百官志》的这一撰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东汉後期以来崇重《周礼》的官制撰述新动向,在汉晋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羲仲,字壮舆,是《通鉴》副主编刘恕的长子,他的事迹附于《宋史·刘恕传》后,其文曰:(恕)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郎.据《范太史集》卷二十四载:恕有子事前池州华容县尉羲仲……刘羲仲未做高官,无政迹.只有《通鉴问疑》一卷,流传后世.《通鉴问疑》只有六千二百字左右,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刘恕问,司马光回答,主要内容是讨论“正统”问题.第二大段是司马光问,刘恕答,主要内容是对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李玉昆同志《龙门续考》(《文物》1983年第6期)谈到净土宗三祖善导的卒年问题,引述《续高僧传·遗身篇》,认为善导之卒年"必在麟德二年前无疑,故(卒于)龙朔二年说是可信的"。实际上,善导不是卒于龙朔二年(662年)。第一,前揭道宣(596—667年)所著《续高僧传·遗身篇》唐终南豹林谷沙门释会通传末附言云: "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宇,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阿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研究》 2 0 0 0年第 4期上 ,刊登了赵冬梅同志所撰《〈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编 )辨误举例》 (以下简称《举例》)一文 ,对拙著进行了批评 ,读后颇受教益。例如 ,由于我对“黄潜善等皆疑非真天子识其字……”一行字点了破句 ,结果将“疑非真”误断为“疑非真天子” ;由于我没有将上下文史料读完 ,竟将开禧元年 (公元 1 2 0 5年 )重新推行皇法误作了“开禧法” ;由于我记错了韩琦和赵汝愚两人的谥号 ,从而得出韩胄不想置赵汝愚于死地的错误结论 ;由于我的疏忽 ,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以下简称《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误写成为…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南京地区研究红学人才辈出,红学研究专家严中撰写的《红楼续话》一书业已问世。最近北京著名学者周汝昌写来一信,盛赞该书。本刊征得周老同意,予以转载。南京严中先生著有《红楼丛话》一书,问世后颇获佳评。今冬忽又有《红楼续话》梓行,“续”者即续《丛话》...  相似文献   

7.
<正>王阳明疑作《游阴那山》最早应出现在明万历年间李士淳编《阴那山志》中,其后逐渐从“私人性”的山志引入“公共性”的地方志书。历代方志编纂者及古今学者对此诗真伪问题聚讼纷纭。考察此诗在广东方志或私人文集中的产生、流传及真伪驳议过程,不仅可以溯其源流与辨其真伪,同时也可以管窥地方志编纂者对疑作的处理态度与撰写模式,以此反思传统辨伪学重“真伪辨实”而轻“存疑价值”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究《续资治通鉴长编》后注中令人致疑的《宋朝要录》一书。此书无作者,无卷数,官、私目录少有著录,最早仅见于明《永乐大典》宋字韵《续资治通鉴长编》后注中,随后不久残佚。本文考证得知:(一)该书成于明修《永乐大典》之前,所载内容多来源于宋代《实录》,故疑为《实录》脱本;(二)明修《永乐大典》时用以增补《续资治通鉴长编》。  相似文献   

9.
祁奚荐贤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抓,其仇也。将立之而丰,又问焉,对日:“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日:“孰可以代之?”对日:“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馅;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窃书》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管。建一管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译文:邓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什么人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举荐解狐,而解狐是他…  相似文献   

10.
肥水源于何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历来都有争议,虽然经过几度讨论,至今仍无统一意见。通观古今大致有四种说法:小蜀山说、紫莲山说、鸡鸣山说、将军岭说。第一说以晚清时期的汪士铎为代表,他认为“《水经》肥水所出之独山,即今小蜀山也。”(见《汪梅村先生集》卷二)在《水经图注》中汪氏解释得更为详细,他说:“肥水出良余山,或谓之独山,今小蜀山在大尖山(即大蜀山——引者注)北。当水所出,疑即古独山也。”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在卷六“小蜀山”条下亦是如此提法,“  相似文献   

11.
六、《左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左传》的出现,大概也是为了解释《春秋》的。 《左传》的开始年代与《春秋》相同,但截止的年代却比《春秋》略长些,它有“续经”和“续传”,“经”续到哀公16年孔子卒,比《春秋》多了二年;“传”续到哀公27年,  相似文献   

12.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沄 《史学集刊》2007,1(3):3-8,25
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1926年就提出了“四个打破”,这是对传统古史观决裂的宣言书。中国史学研究正是由此而进入了“疑古时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新意。其实在于“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具体地说,是要把黄帝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为此,才提出所谓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为《五帝德》、《帝系姓》等古籍翻案。实际上,无论是不断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还是地下出土的简牍资料,都不断证明“四个打破”是中国古史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帝系姓》和《五帝德》这样的作品,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翻案的前景。所以我们根本无须走出疑古时代,而应该在信古时代寿终正寝后,还要继续坚持疑古、释古并重的方针,来重建真实的中国古史。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纂次古今文人生卒年寿之可考者,为《疑年绿》四卷。其后赓续之作纷出,姜亮夫先生尝撰《六续疑年录》,后经扩充,增补修订,易名曰《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其书后出,蒐罗最富,查检甚便,为学者治史必不可少之书。惟历代人物,来如繁星,其偶有违失,固不害为名山盛业;订讹补阙,正后学者之责也。本文专就其书清人生卒年岁有疑误者,辨正是非,凡举正五十五事。  相似文献   

14.
《恭帝纪》1594页1行,显德六年八月“风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捡校太师”。按郭崇自显德元年十一月由澶州改授成德军,遍考诸书,终世宗世未见有他徙的记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至宋建隆元年六月崇始出镇州归阙。据同书《世宗纪》显德六年六月文,时镇凤翔者王彦超也,此凤翔郭崇云云,疑有误  相似文献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释:“胆水浸铁成铜曰胆铜”,揭示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著名成就“胆铜法”的奥秘。铜矿石中的辉铜矿和黄铜矿与水接触时,经细菌作用,氧化成了溶解于水的硫酸铜,渗入矿泉,人们因水味苦涩而称“胆水”。宋代信州、饶州等地的铜矿山都产有胆水。《酉阳杂俎》记述了一个趣闻,衡阳唐安县有个略塘,塘水往往变绿,有铜腥味,鱼尽死,乡民不疑是胆水的缘故,误为塘中有铜神暗中作怪。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4,(5):32-33
春秋战国时期,“博士”一词就已出现,《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公仪休因为成绩优异,担任了鲁国宰相。到了秦朝,博士成为一种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说明博士必须饱览群籍、博古通今,掌管全国古今史事及大量图书典籍,并且还要“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担任皇帝的咨询顾问。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高宗的一道上谕,标志着清廷对前朝臣节的评价出现了从以顺逆为取舍到以忠义论先后的重要转捩。以此为滥觞,乾隆先后指示编纂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和《国史贰臣传》,一褒一贬,以风励当朝臣节。同时,乾隆特别标出的“贰臣”名目与思路也被三通馆仿效施行在《续通志》的编纂中。《续通志·贰臣传》汇辑了由唐至明初七朝“贰臣”,发展了“贰臣”的涵义与标准,通过拣择、分类、考辨、评论等来凸显“贰臣”形象,以契合当朝利用史书纂修巩固统治的现实意图,成为清代“帝王史学”的一种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存在的标点疑误、史实校勘、排印等方面的错误进行商榷、勘正。  相似文献   

19.
爱新觉罗·允禧(1711—1758年),号春浮居士。康熙帝玄烨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帝弘历即位,进慎郡王。允禧多才多艺。善琴。工书,作字神似郑板桥,为书家所称。又善绘画,《清史稿》说他“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曾为江苍岩作《秋山平逸图》,礼恭亲王永恩题诗,被辽阳诗人甘道渊称为双绝。尤善为诗。《清史稿》称赞为“允禧诗清秀。”著有《紫琼岩诗钞》三卷,《续钞》一卷。因曾得端溪砚石镌之,名曰紫琼岩。辽东三老人之一的李铁君为之作赋,便自号紫琼道人,遂以名诗集…  相似文献   

20.
《明史艺文志》“史部故事类”①著录:“叶来敬《皇明谥考》三十八卷。”叶来敬何许人也?在同书“子部儒家类”著录有:“叶秉敬《读书录钞》八卷。”那么,这里的叶来敬和叶秉敬是什么关系,是否为同一人?笔者首先查阅黄虞稷《千倾堂书目》②,发现在该书卷九“典故类”是这样著录的:“叶秉[一]敬[二]《皇明谥考》三十八[三],西安人。[一]卢校云:志,秉作来,明志同。[二]吴校云:按叶秉敬西安人。疑来字有误。[三]别本无八字。”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得知,已有人疑“来”字为“秉”字之误,且知其为西安人。于是,笔者随即查阅多种相关的地方志,据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