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墩遗址的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真不知从何处谈起。我想,反映一个考古学化的最基本的化遗存应是陶器,那就从陶器谈起吧。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巴东县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东李家湾遗址中发现有周代、屈家岭化和大溪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大批遗迹和丰富遗物。但最丰富和重要的是屈家岭化时期的遗存。发现了一批屈家岭化晚期的墓葬,从这批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其它地区屈家岭化晚期陶器特征基本上相同。这批随葬陶器以薄胎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多饰弦纹,有鸭嘴形足小鼎、双腹豆、盘、碗、壶形器、盂形器、蛋壳小杯和高圈足杯。李家湾遗址是屈家岭化晚期遗存在三峡地区分布最西的一个遗址。  相似文献   

3.
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与水井的发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丽娟 《东南文化》2003,(11):27-30
广富林遗址良渚化晚期的M24、J14出土了一批陶器,为良渚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陈晖  荆志淳 《江汉考古》2020,(6):116-125
本文对盘龙城陶器制作中的成型、修整和装饰等工艺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扫描电镜对盘龙城遗址和郑州商城出土的陶器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盘龙城陶器生产技术与中原相比既有相似性,同时又有较为强烈的地域化特征。虽然材料和制作技术存在部分差异性,但盘龙城陶器器形和装饰却竭力保持与中原的一致性,反映出对中原文化观念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夏家店下层文化两幅彩绘陶文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家店下层化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4000年前~3500年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下接商代,金与甲骨已是很成熟的字,推源夏代,也应已有了字,但苦于考古无据,研究无可奈何!今读《大甸子——夏家店下层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所列彩绘陶器纹饰的图六一:3:Abl20式图案(图一),应是字。字体书写风格与金类似,原报告也明确指出,书写用毛笔,则可称“陶器铭”或“陶”。这组陶器铭,原报告作如下描述。  相似文献   

6.
文安县宋家牌汉墓出土遗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3月,廊坊市安县宋家牌村民在村东南平整土地时发现砖室墓,挖出若干陶器,安县化馆刘洪章同志闻讯前往现场调查,并将部分出土陶器带回化馆保存。1976年7月,原廊坊地区物普查组又进行了调查,认为是一处汉墓群。1993年春,廊坊市管所在县保所协同下又对该处墓群再次复查,现将调查、复查情况和出土器物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周广明  彭适凡 《南方文物》2005,6(3):119-126
在古代,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居民,创造并大量使用那种表面上拍印有各种纹饰(包括几何形图案)的陶器、釉陶器和原始瓷器,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印纹陶。从考古学上看,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早期古化是我国考古学化总谱系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环,是中华化统一体形成之前多元格局中相对独立的单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的组合、纹饰、陶质、形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盘龙城遗址陶器在类别上逐步趋于稳定和单一,而在纹饰和形制上则展现出了日趋的多变和复杂。一方面陶器的文化面貌显现出了中原文化在该区域的持续影响,另一方面则在不断"中原化"的过程中,盘龙城遗址地方性的文化因素也在不断酝酿,并由此为殷墟阶段中原文化的北撤与南方地方性文化的兴起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9.
陶质文物修复技术浅谈--记成都市新都区陶马车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跃  李刚 《四川文物》2003,(1):94-95
我国是陶瓷古国。在古代遗留下来的遗存中以陶器为大宗,而四川汉代陶器制品更是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技艺精湛,堪称我国古代陶塑艺术之珍品,是中华五千年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但是由于长期埋藏地下,受水、盐类侵蚀,加之历代人为、自然、地理等因素所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青墩遗址已出上的化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多,但在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化遗址中,尤其是滨海遗址中,无论是玉器出土的数量,还是材料的选择,或是雕琢工艺,以及玉器反映出的精神化层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1.
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化遗址,出土遗物较丰富,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物近万件,已被研究命名为“香炉石化”(即早期巴化),其时限为距今4000~3000年间,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化。香炉石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和种植为辅。该化的源头,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可追溯到大溪化和城背溪化,香炉石化的明程度较高,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吴怡 《成都文物》2002,(1):41-43
1998年10月,成都博物馆征集回一批来自青海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共计30余件。它们属于马家窑化系列的马厂和半山等类型的彩陶器物。  相似文献   

13.
陶器形态指陶器各组成部分造型及其组合方式。通过陶器形态研究归纳陶器的时代风格,并为辨识兼有两个考古学文化要素的折衷陶器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动作习惯和文化习惯概念探讨折衷陶器的形成和文化属性,为研究考古学文化之间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本文以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研究陶器形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制作方法不一,其中以分体拼接工艺使用较多。分体拼接工艺结合了轮制法、模制法和手制法,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分体位置、制作分体、拼接、修整、装饰等多个环节。分体拼接工艺具有时代演变性,制作标准化、模件化与效率化,以及器物生活化、复杂化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推动着汉代制陶业的进步,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汉代制陶史、丧葬文化以及考古修复工作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生活器皿,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时空变迁,陶器自身的易损性,大部分古代陶器已经损毁消失,我们目前能看到的陶器,又多有残缺,使人们无法全面认识其本来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对陶器进行保护和修复,还原其本来面目,使人们了解其内涵,还原历史原貌。本文主要就陶器的保护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为什么重视陶器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陶器,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陶器是数量最大、最为主要的考古资料门类从陶器产生以来,陶器大概是考古学遗存里数量最大的人工遗物类别,直到明清,也是这样,只不过陶器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已经进化为瓷器了。2、陶器形态复杂多变,是各种考古遗存中最为"敏感"的门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西北地区所谓“仰韶化”和“屈家岭化”的陶器特征组合群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讨此地考古学化的演进与变异。鄂西北地区最早的遗存为与下王岗早一期性质接近的化,继而为与下王岗早二期性质接近的化,后为青龙泉早期化,再后为屈家岭化。青龙泉早期化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化早期”时间相当,但内涵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8.
达娃 《中国西藏》2005,(5):60-63
走进西藏博物馆的史前化展厅,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早期金属时代的青铜和岩画,让参观在时代的变迁中可以感悟高原先民朴实简单而色彩斑斓的生活方式。凝聚深厚化底蕴且别具风格的陶器展厅,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西藏远古人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张维萍 《丝绸之路》2022,(3):174-177
陶器是我国出土文物的重要类型,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能够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陶器文化。作为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玉门火烧沟是出土陶器数量较多的遗址之一。做好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器文物的保护工作,对研究陶器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陶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甘肃玉门火烧沟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徐昭峰 《中原文物》2004,15(6):79-81
对出土陶器的现场保护,主要包括出土陶器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对酥脆陶器和彩绘陶器的预加固处理,简单的清洗及运输中的保护与缓冲包装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