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的琉球(今日本冲绳县)移民政策,对于明代中外关系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迄今仍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海外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遣使外夷,诏谕四海,“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还立下遗训,将朝鲜、日本、琉球等一些国家列为不征夷国。存这种海外政策的实行下,许多国家与明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东南海上的琉球岛国,自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遣杨载诏渝琉球始,至明朝灭亡,中国与琉球始终保持着贸易往来的友好关系。但是琉球毕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岛国,“地无货殖”“商贾  相似文献   

2.
澳门开埠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均称得上是一重大事件。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很快与活跃于南海的中国海商合作,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中葡商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明朝的贸易体制与东南沿海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在闽浙地区遭受明朝政府清剿后,中葡商人重返广东沿海,向广东官府疏通后,得以入居澳门进行定点贸易。当时广东海防的主要矛盾是明朝朝贡贸易体制与中、葡商人之利益冲突,澳门开埠乃为纾解这一矛盾而建立的缓冲平台。  相似文献   

3.
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遗臣由于自身军事实力不足曾向邻国借兵,以图恢复,即所谓的乞师。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平虏侯郑芝龙曾两次向邻国日本乞师,但均未成功。第一次因大风,使者未能到达;第二次则是由于德川幕府出于日本地位的提高、战略上的考虑以及自身的锁国政策而予以拒绝。虽然郑芝龙的乞师并未成功,但这次乞师表明了明朝政府自万历之后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其他南明遗臣对于日本的看法。通过分析德川幕府拒绝乞师的原因,则能了解当时的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同时,有助于我们以一个更复杂、更具联系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人沈德符在其著述中提道:"(日本)大抵来贡不过利中国贸易……故或逾期不至,中国亦不诘责之,正合来不拒去不招之义。"这透露两个信息:一是明代士大夫们也知道,日本对明朝的"朝贡",其本质是为了赚取贸易利润;二是明朝政府尤其是中期以后的政府"来不拒去不招",对于同日本官方的交流、朝贡堪合贸易并不太积极。这也是两国"貌合神离"的官方合作必定散伙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史上,明代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变时期,海外贸易在唐末、五代以后,经宋、元的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崭新的风貌。明代以前的东南亚古国,迭常向中国朝贡,绝大多数的王国被视为中国的藩属,而朝贡制度则沿用到明代才趋于完备。明代前期,朝贡贸易作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的唯一途径,在实施运作中,在“厚往薄来”的原则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甚至远及西亚和东非)的海上交通、经贸往来,超越以往而达致高潮,南海诸蕃国(当时东南亚各王国)来明入贡的也达数十国之多,与之相伴,明代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外交也大放异彩。 关于明朝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研究,以往学者有过不少的论述,但多在双方友好往来方面着墨用力,平情而论,题材不免有些单一,而且以其反映历史事实的全貌,又不免有失偏颇之处。从实质而言,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在友好交往之外,还涵盖其它方面的内容,而且同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是此项研究的范畴,是一项有待开发的课题。邱炫煜先生著《明帝国与南海诸蕃国关系的演变》一书,可谓在这方面作了某些尝试性的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明朝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力作,不仅史料翔实引证得体,而且立论新颖多有创获,这充分反映了中外关系研究的新硕果。  相似文献   

6.
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朝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是明代国防和对外关系的重大策略之一。设置在河西走廊的甘肃镇是全面执行明朝对西域贸易政策的唯一机构,具有维护丝绸之路贸易线畅通和贡使人身安全的职责以及管理进出嘉峪关贡使的海关功能,确保了西域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明朝通过与西域的贸易稳定了西北边疆。  相似文献   

7.
吴元 《沧桑》2011,(1):73-74
日本是一个与我国一衣带水的东北亚国家。有明一代,日本与明朝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本文对明朝永乐年间派往日本的使节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有关人物进行一些考证,以求从一个侧面深入考察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认为 ,就海外贸易政策总体发展趋势而言 ,明代是开放的 ,清代是封闭的。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从官方出海贸易政策、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政策、本国商民出海贸易政策、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 ,明朝与清朝前期没有本质的差异。清朝前期的许多海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继承于明朝 ,而且在很多方面比明朝更加务实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9.
为行使中国政府主权,林钦差巡阅“天朝疆土”澳门林则徐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60年前(即1839年)9月3日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1557年间,葡萄牙人据澳门,此后又通过向明朝政府交纳地租和税饷,把澳门变成他们的居留地。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粤海关以后,允许来粤贸易的西方各国商人,在贸易季节以我们时间到澳门暂住,澳门又逐渐成为葡、亚、荷、英、法、美等西方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古巴外交关系的确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与古巴的外交接触发生在”苦力贸易”时代,是围绕着华工问题展开的;二是直至1898年以前,古巴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中国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实际上表现为中国与西班牙两国之间的外交交涉。  相似文献   

11.
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被正式确定为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新中国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把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摆到优先的位置。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新中国将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实  相似文献   

12.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亡后,清朝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但是,漠北喀尔喀不顾清朝阻挠,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关系。明朝收购喀尔喀马匹,补充战马,并试图利用喀尔喀部扼止清军西进。清朝则通过军事威胁和利诱,迫使漠北喀尔喀停止与明朝贸易,转而与清朝通使贸易。清朝以土默特、喀喇沁两部的名义控制明蒙贸易市口,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需求,而且在贸易方面控制了喀尔喀。明朝则默许了清朝的间接贸易,以避免清军侵扰其北部边境。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文献记载,葡萄牙人于1514年首次到达中国,并由此开启中葡海上贸易。之后,由于中葡外交关系一度交恶,未得官方许可的葡商游走于中国海域的各个离岛,与沿海商人进行走私贸易。直到1553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对中国及亚洲贸易的主要据点,中葡贸易规模迅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十六世纪中后期,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葡萄牙市场,进入当地王室贵族及宗教团体的日常器用中,然而受葡萄牙本地考古材料披露的有限性及发表语言的限制,我们对于这一时期中葡贸易瓷器具体面貌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因此,本文将对葡萄牙中部一处修道院遗址出土的十六世纪中后期中国瓷器进行集中介绍,以补充我们对于此时期中葡贸易瓷器主要品类及风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奉使录》是高丽使者权近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出使明朝时的行止记录。除了记述其使命的完成情况外 ,权近还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地理远近、堠台设置、器用物价、风俗习惯等情况。就其价值来说 ,有的可以补正史之缺。是研究明初中国、朝鲜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中朝关系史及地理诸问题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的苏俄密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贞 《百年潮》2001,(7):27-31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在此前后,俄共(布)与共产国际先后派出秘密使者多人到中国活动,推动和帮助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这些使者,中国学者比较熟悉的是魏金斯基,而对其他使者,则所知甚少,或者完全缺乏了解。今年4月,日本岩波书店  相似文献   

16.
东亚"朝贡体系"之中,明朝对藩属国颁历授时,是其履行宗主国权力的重要体现。明朝对高丽/朝鲜的颁历关系,始自洪武初年,到永乐初年才形成定制。朝鲜使者每年岁末兼行奉咨请历,明廷赐给王历一本,民历一百本,由使者赍回。若不及领取,明朝也会遣使颁历。朝鲜王朝在遵奉明朝正朔的同时,国内自印小历敷用,存在二历并行的局面。有时,所造之历甚至流传回中国。朝鲜王朝谨防此违制之举被发现,常审慎对待明使。明廷颁降之《大统历》在朝鲜王朝具有权威地位,李氏君臣常据之考校本国历日正误,据之择吉行事,还据之修订本国历注。入清以后,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语境中,明朝颁历之举还体现出深远的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明代广宁的马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时,政府十分重视马市,尤其是很讲究战马的供给。马市,就是明朝政府以获取马匹为主要手段而专门开设的与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定期性贸易场所。马市贸易,是我国古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民族经济交往形式。它对于东北各族人民,尤其对于建州女真的崛起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广宁(即现今辽宁省北镇县)马市是明朝政府首批开设的马市之一,因此,广宁马市更具有特殊意义,本文拟就广宁马市做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典礼局成立的历史背景1949年10月2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以公函形式致送各国政府,并在公函中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从而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周恩来总理作关于中苏建立外交关系的报告。根据他的提议,会议任命王稼祥为中国驻苏联大使。10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尼·瓦·罗申到达北京。本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等国陆续与我国建…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一般被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但在文化心态上,朝鲜一直采取尊明贬清的态度。朝鲜把明朝看成中华的化身,把满洲看成夷狄,明朝灭亡以后,朝鲜以“小中华”自居,因现实政治的需要,朝鲜大肆宣扬明朝的正统,贬斥清朝的正统。朝鲜以宋时烈为代表的性理学家,以朱熹的思想为基准,形成了以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华夷观作为他们处理与清朝外交关系的准则。他们对于正统论的论述,依从朱熹的思想,且只关心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而不关心其本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这是朝鲜后期儒家性理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节传 《世界历史》2004,(1):101-110
开始于 1 96 0年的中加小麦贸易起因于三年困难时期 ,最初并未做长期打算 ,仅为能度过饥荒 ,但不久却变为长期贸易。这是周恩来提出的“以贸易为触角 ,先开展贸易关系 ,进一步发展外交关系”的思想的运用。以小麦贸易促进两国恢复正常贸易 ,并进而促进了政治关系的缓和 ,最终实现建交。在中加小麦贸易的过程中 ,周恩来还利用小麦贸易以及中加关系的改善来促进缓和中美关系 ,特别是利用小麦贸易中与加拿大前农业部长阿尔文·汉密尔顿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 ,请他来调解中美关系 ,不仅促进了中美贸易的恢复 ,也促使中国重返西方贸易市场。因此 ,中加粮食贸易对中国无论是政治或经济意义都很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