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六世纪末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布鲁姆霍(Marshall Broomhall)在其所着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异:“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  相似文献   

2.
17世纪是中西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世纪。北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中心地位。经考证17世纪来京的耶稣会士为76人,其中有些留下了在京观察、生活的文献纪录,它们是西方世界了解北京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亦是研究明末清初北京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利玛窦中国札记》及其书简是17世纪初期耶稣会士北京经验的历史纪录,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表现了17世纪中期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展现的是17世纪后期耶稣会士视野中的北京形象。这三部著作组合在一起,建构了一幅较为完整的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的北京画像,奠定了西方北京学知识谱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7,(6)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篇著录为利玛窦所做的《中国天主教教义》的手稿文献。经过对其文献来源的初步分析,可确定该文献并非是《中国天主教教义》,而是来华传教士进入中国初期的汉语学习教材,材料来自佛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外,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探讨,可知这篇文献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来华耶稣会士麦安东,写作地点在肇庆。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的时代,也是西方天主教在中国全面传播的时期,在这个文化大交流中,法国传教士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久以来,由于外文材料利用方面的种种困难,国内学术界似乎从未对法国传教士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有感于此,参考在国外接触到的某些外文资料写成拙文,对法国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的一个侧面──传教策略作一尝试性探讨,希冀能对国内开展对法国传教士的研究有所裨益。(一)关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天主教事业在华奠基人利玛窦。1610年5月,…  相似文献   

5.
余迎 《史学月刊》2008,(10):130-132
伊索寓言传人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据戈宝权先生《谈利玛窦著作中翻译介绍的伊索寓言》一文考证,最早将伊索寓言带进中国的,当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和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1571~1618)。  相似文献   

6.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简论天主教在滇藏边境地区藏族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滇藏边境地区藏族中的天主教传播史,我们所知不多,本文勾稽中外文史料,略述欧洲天主教神父在这一地区藏族中的活动。以助于这一地区藏族史及天主教史的研究和德钦、维西县志的编纂参考。一、罗勒拿进入滇藏边境天主教奉罗马教皇为领袖,重要根据地为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葡萄牙及瑞士等国,在中国明清两代,耶稣会士势力很大,称天主教神职人员为主教、神父及修女。他们饮酒抽烟,但不许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当然也不许结婚。天主教神职人员宗教意识较强,以殉道为荣。新教是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后的与天主教相对的派别,神职人员有男女牧师,可以结婚,但不许抽烟喝  相似文献   

8.
阎铭 《黑龙江史志》2009,(12):53-54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梵蒂冈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文献收藏地,收藏了一批珍贵的中国天主教文献。本文仅对该馆所收藏的重要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稿抄本Borg.cin.503,即多明我会士黎玉范所撰述的中西文文献作出研究:介绍了黎玉范其人其事,黎玉范对中国祭祖、祭孔礼仪问题研究著作《圣教孝亲解》及原文转写,汉语-西班牙语双语词典和学习汉语会话的《拜客问答》等,并且探究文献撰写背景、内容及其价值。梵蒂冈收藏的珍贵稿抄本天主教文献,对中国明清史、中国基督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十六世纪末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布鲁姆霍(MarshallBroomhall)在其所著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異:“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而且教宗曾收到过一份献给他的中文弥撒书时,我们便有强烈的理由质问:为什麽我们没有听到更多的关於圣经翻译的消息?”①任何一位当代的天主教徒也肯定会深有同感。在本文中,我们将力图探究传教士在何种…  相似文献   

11.
唐朝时期中国波斯友好往来的见证郝贵远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在今陕西西安出土一块石碑,名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称景教于唐太宗年间传入中国,很快便"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此碑出土后,引起当时在华耶稣会士和中国天主教信徒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2.
试评18世纪末以前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大批欧洲耶稣会士来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历来为国外学者所重视,研究成果颇多。我国解放前,陈垣、陈受颐、阎宗临等学界名流也多有论著。1957年,朱谦之先生任教北大时,着手修改他于1940年出版的旧作《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将此书的“前论”作为讲义印发,文中有关耶稣会士的论述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在此后的两三年间,《新建设》、《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文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针对朱先生认为耶稣会士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来华耶稣会士被定性为“西方殖民者配合其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一支先遣队。”①除了朱  相似文献   

13.
彭静 《岭南文史》2011,(2):45-48
天主教在中国沿海以及内陆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可以上溯到明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士到达澳门,以澳门为基地向内地传教,历时200余年。这次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从广东沿海向直隶、山西、湖北、江西、贵州、广西等内陆地区辐射开去,直接影响到天主教在中国分布格局的形成。广西位于中西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前沿,又与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4.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不久天主教耶稣会士卡纳罗出任澳门第一任主教,从此天主教以之为基点,不断谋求向中国内地的发展。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经过多方努力,进入广东肇庆,获准在东关天宁寺居住,并开始正式传教。但这并非基督教第一次渗入中国,此前有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第一次重要的汇聚,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二百年间,有不少账簿或财务报告,连同信件经由澳门寄往欧洲。18世纪末,欧洲人已知通过这些账簿来了解中国。近年比利时学者高华士(Noal Golvers)对鲁日满(Francois de Rougemont)常熟账簿及其反映的当时中西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与澳门档案学者刘芳女士合作,整理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以及近年对明清之际文化名人、华籍耶稣会士吴渔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吴渔山主持嘉定教务时期的账簿,作了初步探讨。在考证账簿的发生地为清初江南传教中心上海附近的嘉定.账簿的发出人为康熙中後期嘉定堂区的管堂司铎吴渔山之后,继而从物价、货币、消费和社会生活,从嘉定堂区会聚与活动。堂区经费来源与开支诸方面进行清初社会经济史、天主教史的探索。将清初天主教史置于同时的社会经济史背景下进行研究,为本文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学术文化逐渐深入中国,被称为“西学”。然而西学的传入和这一名词的使用,却早在明清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之时。 耶稣会士来华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但也带来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他们在华期间,陆续撰译了一批书籍。徐宗泽据上海  相似文献   

18.
在侨史研究领域 ,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中外学者对非洲侨史的研究大多数还仅集中在 1 90 4- 1 91 0年的南非金矿华工上。较早的研究应该是 1 90 5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佬约翰在兰德》的论著 ,1 949年以前中国学者对非洲华工所作的最为详细的论述是陈达的《中国移民———专门涉及劳工状况》。 1 980年代以来 ,非洲侨史研究较为活跃 ,产生了一批比较突出的专著 ,如毛里求斯华人学者李卓凡的《西印度洋华侨史》 ( 1 981年 )、南非华人学者叶慧芬和梁瑞来合著的《肤色、迷茫与让步 :南非华人史》 ( 1 996年 )、留尼汪华人学…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清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本文以艾儒略所著《西学凡》、《职方外纪》等书为中心来探讨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利玛窦规矩”,重新思考他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安排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傅圣泽等在清宫研读中国典籍《易经》,并就白晋等人的《易经》研究与传教士展开对话。这场文化对话,不仅揭示出“礼仪之争”发生后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出现的矛盾及白晋所代表的“索隐派”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对待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以及对待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