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志书是承载社会历史和现状的产物,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情书。历代方志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方志事业之所以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是由方志的性质和功用所决定的。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  相似文献   

2.
《沧桑》2009,(Z2):92-101
重论章学诚与戴震的修志之争孟庆斌在《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天,章学诚和戴震之间发生的关于修志问题的激烈争论进行探讨。后人根据二人争论中涉及的"史"、"地理"等概念,认为这是方志历史学还是地理学的争论。文章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特别重视对方志理论、方志学以及志书的体例和规范的研究,形成深入研究志书理论的局面。”他还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讲科学性和学术性,志书的质量就没有保证。”随着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的方志理论探讨也日趋深化,各种理论研究日臻繁荣,已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足见在我们这个有独特方志事业的国土上已形成了较浓厚的方志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方志理论     
《沧桑》2012,(2):136-139
论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王晖在《安徽地方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探讨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1.方志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正是所谓"政治文化"。方志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产物。方志是伴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80年开始第一轮修志,经过20多年的编纂,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9年10月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展出省、市、县三级志书近4000部,加上部门志、行业志及其它志书,总计10000余部,约70亿字。据最近报载: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截至2005年,已出版5000余部。为我们树起了一座新中国方志文化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专业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此项事业的未来。编修地方志是一门学问,高质量的志书需要有高水平的专家来承担,同时还需要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修志队伍。首轮修志的实践证明,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难以保证志书的质量。方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新一轮修志全面启动,培养方志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论方志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提高新编和续修方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弘扬方志化先进性的基础。要把修志事业当成一项化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必须深入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搞好方志理论创新,注重方志人才的培养,加强方志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新方志事业,已走过20年的路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新方志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与广东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相适应。全省首届新方志编修,已在世纪之交相继完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获得全国新方志评奖的奖项。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历来强调把志书的质量和科学性放在首位;为此,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地方志编修工作即将结束,于今已可见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据去年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统计,已完成省、市、县三级志书4000多部,加上部门志、专业志、年鉴、理论作共计万余部。然而这是数量上的成就,对于质量上的成就,肯定也不会小,仅只还未作系统的估量而已。鄙意以为,质量上的成就之一,应是继承和发展了方志理论,重在发展了方志理论,就读志所得,反思之: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古籍浩如烟海,是用之不竭的文献宝库。而旧方志作为中华文明历史记载的一种载体,是这宗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旧志的保护,收藏单位一般是将其当作珍贵文物来收藏,束之于高阁。这样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是不利的。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全国方志界展开了旧方志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这是抢救和保护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1.
方志的文化品位是人们对志书学术价值、信息含量、语言符号等综合审美的整体评估。一部高质量的志书,必然会是学术价值大,信息资源丰富,数据性强,审美价值高。提高方志文化品位,丰富方志文化蕴含,不但是全面落实志书质量标准的需要,增强志书文化审美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志书功能的需要。提高方志的文化品位一是要努力提高志书的科学性,保证志书的科学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志书的资料性,增大志书的信息含量;三是努力提高志书的著述性,提高志书的学术水平;四是努力提高志书的可读性,增强志书的普及性;五是努力提高志书的审美性,增强志书的审美意识。要提高志书的文化品位,一要合理采用升格法,注意突出地方特点;二要抓住记述的重点;三要加强对事物深层次的记述;四要努力提高志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再论方志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新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功能,是方志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是方志这项独特的传统文化事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研讨方志功能的历史演变,科学地赋予方志功能新的内涵,是新方志编纂实践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方志事业的迫切需要。方志的功能,取决于志书的价值取向。只有客观地界定方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新方志的功能,才能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方志文化,科学地展示方志事业的发展前景,才能高质量高品位地编纂出经世致用的佳作良志,  相似文献   

13.
方志理论     
《沧桑》2010,(2S):43-44
<正>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李炜在《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  相似文献   

14.
汪毅 《巴蜀史志》2012,(5):13-14
方志期刊是方志界与社会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地方志工作者话语权的平台,它从工作指导、资政、存史、教化等多个方面传达地方志文化信息,扩大地方志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办刊.可以锻炼和培养地方志人才,积累成果。我省地方志机构办刊由来已久.如泸州从1984年起办刊.攀枝花从1985年起办刊,阿坝州从1986年起办刊。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讲话发表已经整整20周年了。2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方志事业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却刮起了浮躁、趋时两股不正之风,当然也同样影响到方志学界。此时此刻,我们认真回顾一下胡乔木同志当年对方志的各种论述,应当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部有关地方志的专题文献记录片《方志中国》在电视和网络上广为流传。该片以中国方志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中国方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采用独特的视角、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翰墨华章的解说词,唱响了中华民族方志事业起源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正>刘善泳先生,70后,江西石城人,从事地方志工作13年有余,自2004年开始方志理论研究,自此勤奋笔耕,思如泉涌,不到10年即成果丰硕,在《中国地方志》和福建、安徽、广西、黑龙江等省方志刊物上发表40余篇论文,论文还入选中国地方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和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史通方志札记》一文被评为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善泳可谓方志理论研究的后起之秀。现善泳将其论文结集,名《方志思辨》,邀我作  相似文献   

18.
方志文化是围绕志书修撰、旧志整理与志书及资料收藏、管理、利用而形成的成系统的、持久的与不断积累的社会文明成果。其构成包括各项修志法规文件;志书纂修与宣传、保管、利用;方志学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等。方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对于爱家爱乡爱国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它是社会文化系统一支系,介于社会大众文化与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之间,为上下之纽带,关系社会进步之作用甚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完整的历史体系。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书”,足见志与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编写地方志中,时常会遇到史与志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研究史与志的辩证关系,是新方志编纂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就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20.
《沧桑》2012,(4):156-156
颜越虎在《浙江方志》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当代方志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之一,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置、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要构建起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当代方志文化,需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长期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