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戏曲行当,人们常谓“生、旦、净、末、丑”。京剧中的“末”行久已被“生”行所替代。保留“末”行并成为一个主要行当的剧种,仅有汉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等,而其中唯汉剧“末”行成就最高。百年以来,可谓人才辈出。最名的应为被誉为“汉剧泰斗”的余洪元,其后还有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王长顺、袁双林等。而至今仍被人称之为正宗汉剧名“末”的,无疑当首推贾振南先牛。  相似文献   

2.
正(一)蔡甸镇有句俗话说:拳不往北打,戏不往南唱。意思是北方人武术厉害,南方人喜欢戏剧艺术。20世纪30年代末,日寇大轰炸,武汉沦陷前夕,汉口汉剧舞台的名角曾云集蔡甸镇,在听荷茶楼演出。汉剧是武汉地区的传统剧目,对京剧艺术有相当影响,据说梅兰芳先生就曾向汉剧名家李彩云(陈伯华的前辈)切磋甚至请教过青衣的表演艺术。汉剧角色有十种类别,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戏曲学校:属中等戏曲艺术专业学校,1958年在汉剧演员进修班、戏曲身段训练班的基础上建校。第一届招收学员241人,其中汉剧60名。招收对象为11至14岁的小学生,学制6年。第一任校长黄振,副校长陈鹤峰、李慕白、阎恒凯。汉剧科专业老师有魏平原(一末)、吴楚臣(二净)、徐继声(三生)、刘顺娥(四旦)、冯小红(五丑)、高海山(六外)、万盏灯(八贴)、徐正奎(十杂)等。课程设置有政治、文化、专业(表演、音乐)、文艺史论四类课程,共21门。根据“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傅心一     
傅心一,梨园世家,1888年出生,湖北天门岳口镇人。傅幼读私塾,后随父学艺,习汉剧三生。8岁登台于沙市搭“同乐班”,《打鼓骂曹》、《四郎探母》、《盘河桥》等戏为其拿手,他噪声甚腔、本音为主,唱工字正腔圆,表演洒脱自如,颇受汉剧观众和票友们的赞赏。因其父友(有)才,培子华美贵玉,出台表演光彩四射金玉满堂,被沙市票友界赠艺名“小玉堂”,在沙市、宜昌演出红极一时。1899年,他由沙直到汉隶福兴班、满春戏园初次登台,轰动武汉三镇,不但唱做俱佳,扮相英俊,举止大方,且讲究台词文学性,放在武汉观众中又享有“文学派正…  相似文献   

5.
自从王鸿寿(艺名三麻子)在京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生”行之中,独创了以演关羽戏的“红生”这一行当后.他独树一帜地被人誉为“老活关公”(他的两位高足都是“活关公”),老京剧观众则称他为“老三麻子”(他有一门徒艺名小三麻子),他的两位高足一是李吉来(即小三麻子),另一位则是林树森,他们在“红生”这一行当中,又创造了“睁眼关羽”和“闭眼关羽”两大流派.三四十年代在京剧界,演“闭眼关公”的少,演“睁眼关公”的多.何谓“睁眼”与“闭眼”呢?那就是以演关羽的演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的传统艺术积累极为丰富,在表演艺术上角色分行,也较有特色。前辈艺人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了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的行当,是由一行(小旦)唱“独角色”,到增加了小丑的“两小戏”,而“三小”戏的产生,又增加了小生。随着正本戏的出现,行当分工就较为细致和规范了,虽然不象汉剧分一末到十杂,京剧生、旦、净、末、丑那么严格,但它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需要分为“上四角”和“下四角”。上下角是从剧中人的年龄来划分的,35岁以上的人物(不包括正旦),由“上四角”来扮演,35岁…  相似文献   

7.
向国外传播     
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  相似文献   

8.
汉剧前辈艺术大师李春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剧前辈艺术大师大和尚,真名李春森,祖籍湖南沅陵.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汉口,伯父李光耀、父亲李光友都是清末民初的汉剧艺人.李春森幼年受梨园世家的熏陶,酷爱汉剧,6岁时便要求学戏.李光友见儿子身体孱弱,担心承受不了严格的锻炼,难以子承父业,即便勉强从艺,怕也难成气候,不如读书有了文墨,还可安身立命.因此他于7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汉剧戏班到黄梅县演出。县城来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门河搭台唱戏。孔垄、小池的汉剧戏班也去,群众叫大戏。清末至民国年间,孔垄、下新、城关及严家闸等地,有店员、渔民、商人自愿组织的业余汉剧班子,逢年过节亦在当地演出。全县也有少数专业汉剧艺人,在外面搭班或应业余汉剧班子的邀请帮台。我们知道的如清末到民国年间孔垄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汉剧武小生,善演三国戏中的周瑜、赵云、吕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师傅和我们这一代,为了黄梅采茶戏生存下去,每当清朝、民国政府禁…  相似文献   

10.
两位唱汉剧花脸的辛亥老人 上世纪的60年代之初,我从大火路小学考入了武汉市戏曲学校.成了汉剧科一名学一末(老生)的小艺员。此时,武昌还有一所湖北省戏曲学校(同样设有京、汉、楚三科),省市戏校的学员常有学员“学艺交流”的活动。一天,省里的大师兄们带我来到阅马场省戏校分部去拜见早年被誉为汉剧老生“三鼎甲”的魏平原(魏幺爹)老先生。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亲是汉剧大王吴天保的戏迷,我5岁时就跟着他看戏,看到如今算起来有半个多世纪了。到了11岁我学戏、演戏,看的戏就更多了。有幸生在武汉这个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大演员很多,什么剧种都看。我喜爱看一个演员扮着各类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那是一种何等的快活。此篇,专谈我所见过的楚剧演员。谈冯雅兰我只看过冯雅兰一次戏,这仅有的一次戏里还是和他同台,而且这个台是省第二监狱的露天舞台。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2.
戏少.是当前一些中青年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但是,不少戏曲前辈都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戏包袱”(记戏多),有的还有“戏摺子”,任人“点戏”,“点啥唱啥”。川剧大师阳友鹤(1913-1984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13.
刘作忠 《文史春秋》2002,(11):42-45
20世纪上半叶,群芳争妍的汉剧舞台上曾有不少旦角演员以牡丹为其艺名,如“花牡丹”、“绿牡丹”、“新牡丹”、“玲牡丹”等,众多“牡丹”中,又以“牡丹花”为群芳之冠。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卑贱者最聪明,跑龙套最长学问。谓予不信,请读刘小中先生撰写的汉剧史料。这部呕心之作,史实确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且有新的史料发现,填补了汉剧史上某些空白。小中先生对于前辈著述,可因则因,不可因则革。本着前人误我,我不误后人的原则,以唯物史观匡正了剧坛某些讹误。史识史才,足以令圈内人士叹服,今某些久坐书斋的理论工作者膛目。世人轻视龙套,却不知龙套参与演出的戏最多,其知识面也就最为宽广。一般习艺者只跑3年龙套,大和尚李春森跑了9年龙套,终成汉剧名丑、一代宗师。小中先生9岁闯江湖,江湖班藏龙卧虎,是培…  相似文献   

15.
储泰松 《史学月刊》2007,(4):F0003-F0003
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又以中古音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为最大,论著众多,名家辈出。在这些研究者中,既有年高德劭的前辈耆宿,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还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从事中古音研究的学者中,张渭毅所取得的成就在目前学界无人能出其右,根据就是他的新著《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书中透露出的开阔的学术视野、缜密的逻辑论证、分析归纳材料的非凡能力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古音研究要取得突破,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材料,二是…  相似文献   

16.
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走在正中间,尽量去对抗非黑即白带来的风险。“都行”先生想从马东先生那里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是困难的。2021年12月末,一年岁尾,当被问到要用什么字来总结这一年的时候,他的答案是“行”。再追问,你将得到一个绕口令式的回答——“怎么都行,肯定行。这一年我没那么较劲了,能行的都行,尽可能地行。另外就是还要做点什么,有所行动吧。”  相似文献   

17.
陈伯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伯华,小名毛毛,艺名新化铁、小牡丹花,生于1919年,湖北汉阳人。陈幼时就喜爱戏曲,她母亲是汉剧迷,常带她到戏院看汉剧。1928年,傅心一倡议办汉剧训幼女学社,撷取新舞台之“新”和高台教化之“化”二字,取名“新化”科班,颇有新文化新思想之意义。陈伯华9岁考进了汉剧女科班,取名新化铁。科班按照天春长科班形式组成,班规学戏年限同旧科班一样。陈伯华天赋脱颖,百日登台就能演出《闹金阶》等两三出戏。科班因缺资未学满期散了班,陈将科班老师刘本玉接回家中专教,并为恩师养老送终。刘本玉是一位艺术高超的老师,他将毕生艺…  相似文献   

18.
1963年夏,我初中毕业,即去西宁市找工作,在青海省交通厅民工招募处等候分配.等候分配的日子好难挨,我捧着一本小说心不在焉地翻着,突然耳边一声惊叫“501号,你能识文断字?” 我惊异地瞅着这个面孔黧黑个头比我高出一大截的大个子:“你咋知道我是501号呢?” 他说:“排队报名时,你挤在我身后,我是500,你不就是501.” 他把我那本厚厚的书瞅了瞅,说:“请给我婆姨(方言,老婆)写封信.”我问道:“写啥子事呢?” 他笑道:“就写我已经到了西宁,西宁是个好大好大的庄子啊,天天像赶集.我正在交通厅等候分配活计,餐餐给我们吃白面包子.” 我扑噗一笑:“你啥时候吃白面包子了?”他说:“就这样写吧,叫她放心就行.”  相似文献   

19.
人称“尚公”的诸尚一,1913年生,是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历任第一至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属于上海市政协元老级人物.上海市民革在纪念这位前辈诞辰100周年时,给他的评语是:“毕生以笔为剑、以笔为旗,积极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其‘诤友情结’名驰统战系统.” 1989年4月,上海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中,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与委员们座谈.  相似文献   

20.
200多年以前,由于汉调北上、徽班(四位负责人中有湖北罗田的余三胜)进京而形成了京剧。从此,京剧在全国有三个主要区域:京津地区,沪宁地区,水陆交通中心的武汉地区。京津演员的南下,沪宁演员的西上,加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派”艺术的创始人关肃霜与华华于二三十年代出生和成长在武汉;赵燕侠学艺也在武汉;早年的“前辈活关公”小三麻子(李吉来)和“前辈第一名丑”、“老牌欧阳德”孟鸿茂在汉落户;解放前夕又有“麒(麒童,周信芳)门”弟子高百岁、陈鹤峰在汉演出一直至病终。因而武汉就成了百花争妍的京剧胜地。 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