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才让 《攀登》2007,26(2):12-14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消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勇 《攀登》2012,(5):67-73
当前,青海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快速推进时期,区域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增强青海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福禧 《攀登》2005,24(4):69-70
青海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科学化。扼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破坏严重的出路是: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严维青 《攀登》2010,29(2):99-102
本文以青海省为例,从狠抓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物质保障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促进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玉英 《攀登》2011,30(6):92-94
加快青海生态经济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青海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经济。同时,依托青海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青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区域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广泛共识。最近,中央提出:“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胡锦涛同志强调:“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  相似文献   

8.
李勇 《攀登》2002,21(2):78-83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青海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消费与投资,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探讨投资需求扩张的新途径,对于加快青海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苏多杰 《攀登》2010,29(2):86-91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区域发展政策、战略实施所产生的效应是明显的,它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区域发展增速差距趋于缩小,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将社会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有效的配置,合理组织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以循环经济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州霞  李积兰 《攀登》2006,25(3):52-56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社会、自然的整合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解决在发展和构建和谐青海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省情为依据,对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优先领域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 ,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和纠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错误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这一思想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马建武 《攀登》2010,29(4):99-101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给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实现青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丁柏峰 《攀登》2011,30(6):66-70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青海地方文化,凝聚着高原各族人民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寻青海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对青海区域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确解决其正式冠名问题,已经成为青海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培安 《人文地理》2000,15(2):70-72
本文在深入分析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丁悦 《攀登》2008,27(5):89-91
“青海现象”特指青海省近些年通过举办中国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和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三大国际体育赛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青海现象”特征鲜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李慧 《攀登》2010,29(4):95-98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在人类自然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文章就青海作为一个生态地位十分突出的省份,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卫东 《攀登》2012,(6):69-73
东昆仑区域青海段经过多年的黄金资源开发,黄金产量、效益逐年提高。但是,东昆仑区域青海段黄金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因此,要着力转变东昆仑区域青海段黄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式,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东昆仑区域青海段的黄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玉红 《旅游纵览》2021,(18):66-69
文章以秦皇岛市为例,运用熵权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秦皇岛市经济-旅游-生态环境(Economy-Tourism-Ecological Environment,ETE)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10-2019年秦皇岛市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增长速度最低.ETE系统的耦合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应用较广泛的评价方法是鲍尔丁提出的系统方法.他指出,环境经济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