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2.
河北辛集市发现山西会馆碑李中河北省辛集市文管所最近,河北省辛集市图书馆在基建施工中,于原山西会馆遗址发现了一通立于民国七年的会馆记事碑。青石碑身高203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团云碑额,无碑座。碑阳为楷书字体,共17行,满行50字,共计641字...  相似文献   

3.
呼兰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方1934(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因侵略中国而战死的日本军人和效忠日本的伪军建立的石碑--"英灵塔"碑.碑高76、宽121、厚23厘米.石碑为灰褐色花岗岩质.碑体三面刨光,保存完整.形制呈卧式,上端两角为凸圆形.石碑正面有"英灵塔"三个字,由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亲笔题写.背面为碑文,颜体楷书,30行,行19字,字径3厘米,共538字(见附录),由伪满呼兰县县长梁维新撰文、书丹.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呼兰留下的一个罪证.  相似文献   

4.
刘怀君  严惠婵 《文博》2003,(4):79-80
多年前,陕西眉县民政部门从扶风县购回一通旧碑欲改作它用。石碑拉回眉县后,有识之士发现原碑文系于右任先生所书,即报告我馆,经派员多方交涉,终将此碑征集保护。2001年,我们又专程赴扶风县天渡乡蔡马村,走访了解碑主人的后裔,有关问题已基本清晰,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8年10月15日,四川渠县水口乡的文物通讯员王光均反映:该乡居民王宇在修房挖地基时,在距地表约30厘米处发现一通清代《严禁婪索碑》。11月9日。渠县历史博物馆派工作人员赴水口乡实地调查,并将此碑运回收藏于馆。这通石碑埋藏于原水口乡政府所在地,青砂石质,长185、宽95、厚15厘米,保存完好。据碑考察,发现尚有一块应接于此碑之后,经再三访寻而不得,此碑碑文作楷书,工整,字径4×3.5厘米,共39行671字。碑版横置,文竖写。现全文酌加标点,录于下:渠县北路水口场士民为遵刊垂久镌书遵行事。光绪二十九年三月甘三暨四月初六日…  相似文献   

6.
清代山西会馆及山西会馆碑李中最近,河北省辛集市图书馆基建施工中,在原山西会馆旧址发现了一通立于民国七年的会馆记事碑。青石碑高203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团云碑额,无碑座出土。碑阳为楷书字体,共17行,满行50字,计约641字。山西文水县清代太...  相似文献   

7.
李达麟 《文博》2001,(6):68-71,80
《玄秘塔碑》,石碑折断。碑文28行,每行缺损1—2个字。  相似文献   

8.
井研县三江镇发现泸沙酒碑唐安娜乐山市井研县三江镇,新近发现石碑一通。1983年沪沙酒厂扩建挖酒窖时,掘出前人酿酒遗址和沪沙酒碑(见封底)。酒碑为石质。碑长168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碑面阴刻隶书:“沪沙”二字,每字高55厘米,字下有九行隶书跋...  相似文献   

9.
1998年7月30日,我途经汉口台北路三村地段,在一条小巷道,我在等候一位朋友。我看见一块石碑栽立宅旁,意欲借此歇息片刻,原以为是块墓碑,蹲下看时,碑上有“明德大学”四个字,字迹清晰可见。我  相似文献   

10.
天下最大的石碑在何处?就在四川省乐山大佛石窟外侧右面的临江峭壁上。那是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锈刻的一通摩崖碑,内容为其所撰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因碑盖为卧龙高浮雕,可知它最初是按“螭首龟趺”的形制制作的,只是由于年深日久其趺足已完全毁损了。据测量,该碑残高就达6.6米,宽则有3.8米,碑面竟有25平方米多。 它不仅碑大,而且字也大。书写碑文并篆额者,是原韦皋幕僚、“守嶣州苏祁县令”张绰,字体除个别行草外皆为唐代盛行的真书,似颜真卿多宝塔等风格。其碑与题记总共857字,分25行排列,其中除一行28字和三行36字外,余皆每行34字。为让人远  相似文献   

11.
本刊去年第十二期七十四页报导"隆尧县发现唐魏时代石碑"一则,谓隆尧城西三里隆内公路北有魏碑一块,俗名杨修碑,额题"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其碑主姓名及确实年代须待考证,想是近年此碑剥蚀不清的原故。就所知这是很有名的北魏石刻之一。没有撰书人姓名,碑文二十五行,行四十四字,后三行载先世官职,字渐细小。额亦正书,共十八字。其碑主姓名,据拓本第一行道"君讳翚字友敦……"等字看来,应是"杨翚",俗名杨修碑,殆是音讹。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始有人拓售,  相似文献   

12.
定边县学庄乡唐凹村一带发现的明代长城工役石碑,是在陕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明代修筑长城的工役碑。该碑已遭破坏。碑体左上角、右上角均断缺不知去向,右下角以及下缘也断裂无存。因此,碑文已不完整,残存文字也有数处漫漶不清。但碑文的左右上下轮廓线局部尚存,据此推定:原碑文呈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凡11行;每行有26字,共286字。现存碑文可辩者181字,漫漶不识者约59字(封二)。由于原碑记文不全,有关立碑的时间、所载长城工役的内容已不能直接得知。本文拟就此两点试作考证。关于立碑时间。碑文第一行仅存“岁次丁丑”四字,成为判断该碑年代的唯一根据。可是,明代丁丑年有五,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相似文献   

13.
李森 《民俗研究》2008,(2):160-166
1988年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通刊刻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的阳券石碑[图1]。该碑石灰石质,圆首方底,高88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在碑上部镌一太阳,碑四周饰有花纹。碑面以双钩“阳券”两字为题,正文系楷书,28行,满行28字,共计515字。现将券文标点断句如下,作一考证叙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赐正。  相似文献   

14.
西夏碑,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碑刻.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原被封闭在武威清应寺一座砖砌的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10年),由甘肃著名学者张澍发现,世人得以重睹。1927年。武威大地震,清应寺受损严重。后来,碑被搬迁并竖立在文庙文昌宫西廊房石刻展厅保存展出。竖碑时,为了确保碑身稳固,碑座被埋于地表下。1981年。因碑身有所倾斜。又对碑座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仍将碑座置于地表以下。只有一少部分露出地面。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1月8日,广昌县染织厂搞基建时,在距地表约l米深处发现两块石碑。两碑内容各异,标题相同,题额均为横书篆体、钩边阴刻,曰:“东平王庙记”。正文皆为坚行楷书阴刻,周边以卷草纹装饰。两碑规格一致,均高157、宽68、厚13厘米,石质都是粉红麻石(或称丹霞地貌石),正反两面磨光。为了区分碑文内容,便于介绍,笔者把两碑分别称为甲碑和乙碑。甲碑由广昌籍明代景泰束部尚书何文渊撰文,正文15行,每行46字,计690字。乙碑由何文渊之三子、明代弘治刑部尚书何乔新撰文,正文15行,每行50字,计750字。乙碑背面刻有“万历元年盈夏…  相似文献   

16.
1957年第10期《物参考资料》刊出王翁儒《一块无人辨认的石碑》,全如下:“这个石碑拓片是天津王襄老先生在四川得来的。据他讲,碑是清末盐亭出土。当地称为蛮碑,后遭兵灾而石断,随着丢失了数十年,到一九二九年才又发现。其字不易辨识,下半漫灭。  相似文献   

17.
1988年5月27日,夏镇大官口村一村民来文化馆报告,村后薛河埋有一块唐代碑刻。我馆即派员前往调查。薛河干涸多年,村民在河底挖沙时,五六年前常有石质器物出土。曾挖出石碑两块,其中一块碑头雕刻几尊佛像,两块碑上均有“开元×年”字样,后村民挖沙时将石碑埋入河底。经探访在薛河河底发现一块碑刻,此碑长98.5、宽45、厚18厘米(图一)。碑文后部分有其一、其二,其二内容为小字,推测撰文时,内容多,石面小,才将  相似文献   

18.
1997年9月,在南昌市民德路八一公园门口下水道改造时发现一块碑石。南昌市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前往勘察,现已将碑石移至馆内收藏。碑为青石质,上方残缺,文字残损。高166厘米,宽115.5厘米,厚15.5厘米。碑记文字为馆阁体,竖书阴刻。文、款计19行,满行31字,凡484宇。撰文者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丹者沈志祖。碑文记载乾隆十三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为贡院增浚井、植树一事。碑记全文在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有载,故石碑残缺文字可补全,兹录碑文于下(括号内为石碑残缺之文字):(乾隆九年),岁属甲子。为国家景运,无疆百年。…  相似文献   

19.
<正>在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内,有一方宋绍兴八年(1138)勒石的《祥应庙记》石碑(图一),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地方史等的重要实物史料。该碑为灰砾岩质地,色墨黑。通高140、宽87厘米。碑额隶书,碑文楷书。全碑计34行,满行63字,全文计1876字,除13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余完好无缺,清晰可辨。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元代竹温台碑全名“大元敕赐枚中顺大夫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竹君之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该碑于民国10年(1921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南7公里的乌兰板村,原碑已佚,碑文抄件及有关情况记录在《翁牛特旗志》中。据《翁牛特旗志》载,竹温台碑用大理石雕刻,高4.67、宽1.51,厚0.27米,碑文共27行,行70字,正书,近2000字。碑额为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