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 8 0年代末以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有关研究 ,其探讨的重点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经过了一个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最终放弃的过程。对于其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学术界发表专题论文进行宏观探讨的不多 ,分歧也不大。但在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其他领导人对这一理论的贡献的具体表述方面 ,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异和矛盾之处。第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关于这一社会的性质和特征问题的探讨 ,存有较多不同意见。由于毛泽东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富有独创性的理论之一,建国初期准备把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时,却面临了二大战后美苏两极冷战的局面。这一战略态势迫使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明确自己的判断选择。在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认识中存在分歧但依然保持团结的中苏关系及建国初美国对华政策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最终确立了"现在过渡"的思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一变化却存在着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中国是先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而后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初级阶段论。  相似文献   

4.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论断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不同自然就成了热门话题。就目前来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一般来说分歧不大,但说到不同点就见仁见智了。  相似文献   

5.
王占阳 《史学集刊》2004,4(3):53-6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只是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部分领导权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由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就转变成为初级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这一理论转型的中心环节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理论,这时也转变为西柏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理论。按照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我国建国初期将实行的,实际上并不是延安时期所设想的以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毛泽东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还是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就是近半个世纪来人们普遍地误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朱进芳 《攀登》2011,30(4):49-53
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对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和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调整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历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珊珊 《沧桑》2012,(4):35-36,74
本文从社会性质和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的一致,进而说明二者应该属于同一社会阶段,即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围,形成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富有中国特色的篇章。它的早期形态产生于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寻常的实践活动,获得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国体、政体的基本认识,揭开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扉页。本文试图对这一认识运动作史的考察,为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陈海岭 《史学月刊》2000,(6):146-14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一度成为国史和党史研究关注的热点。部分学认为;新中国应该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描绘的建国蓝图,至少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去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积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原因的研究已有多年了,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新民主主义制度设想"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等,探究其原因所在。但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是一致的,即原本先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社会主义步骤、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为什么在1952年夏秋之交发生变化,到1953年上半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对此,学者们发表的意见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外部压力"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把列宁主义思想运用于中国的杰作。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成功实施了列宁的革命"两步走"策略,把握住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而且牢牢记着列宁的教导,在胜利到来之际,"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王明在早期也介绍、宣传过列宁主义思想,并为新民主主义的落地做了铺垫,其后来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攻击新民主主义,其实并非理论之争。因此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说清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中国社会党的首领江亢虎。然而,江氏“新民主主义”的涵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却是大相径庭。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是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制度改造说中的一个空想论,是一个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主义政纲。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给它以必要的重视,更谈不上认真的研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同一个“新民主主义”,潜在的倾向性分歧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旗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国思想,“新民主主义”在1940年经毛泽东提出,刘少奇等也有论述,到1945年党的七大前后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其核心主张是:“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但并不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是要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民私有财产基础上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即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之后,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是一个多方面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群众路线是根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经过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今天重新学习这一光辉理论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闪烁着光辉的历史观点、实践观点,是我们史学中宝藏,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认清历史发展前途,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新民主主义理论与近代的思想文化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十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班固的这种学术发展辩证法思想是十分卓越的。他就诸子十家思想学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看出了“相灭相生”的道理。这里虽然没有提到普遍性规律的高度,但已经作出  相似文献   

16.
引论 建国初期我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围绕这个问题,在50年代中叶和70年 代末80年代初,理论界曾两度展开讨论。大多数人即传统的观点认为,建国头七年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即 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建国第一天起,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而 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而是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兼有上述两种社会属性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与新民主主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 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意义与作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于建国以后,毛泽东放弃了自己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否定了自己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结论,抛开了各民主党派共同制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纲领》,急于发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8.
赵金康 《史学月刊》2001,(6):99-105
建国前后,刘少奇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前途、党的领导地位、中心任务、国营经济的领导成份等重大治国方略上有一致的认识,这是他们从同样的政治理念思考重大问题必然得出的结论;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步骤、对城乡私人经济的具体态度上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他们各自探索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是出于以下几种心态:一、爱国主义情感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思想基础;二、对和平的向往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心理反应;三、参透国共两党的本质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认识基础。透过冯玉祥从拥蒋反共到反蒋拥共的变化,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权建设:具有抗日、民主选举、民主思想和作风三大特性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他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政治时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