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初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大约在4世纪中叶或更早。三燕慕容鲜卑是东北最早接受佛教并向东北腹地传播佛教文化的民族,其政治统治中心龙城是东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地和中转站。三燕政权中已存在参与政治权力的佛教僧侣集团,传世与出土文献所见“龙翔佛寺”、“常山寺”、“燕魏废塔”等表明了三燕地区佛寺的存在。三燕佛造像与北朝早期佛造像特征基本一致。三燕莲花纹瓦当是目前考古所见中国北方莲花纹可能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最早例证,在车马具、墓葬壁画、建筑构件等载体中也融入了莲花纹、忍冬纹、龟甲纹等佛教题材纹样。  相似文献   

2.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泰州兴化人。韩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次子王襞的学生,我国明代杰出的平民思想家、教育家和平民诗人。韩贞一生以明道化人为己任,为解决民众危难,提高人们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韩贞去世后,许多名人题字寄哀、作诗赞颂、建祠祭奠、赠匾以旌其功绩。目前,韩贞故居茅屋三间和他所栽的紫荆树尤在,这位沉睡在戴家窑西南角刘家墩四面环水的砚台地下的东海贤人,其理论创新,化民为任、助人为乐的精神仍在感染着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项冰如 《古今谈》2006,(1):60-62,77
大石佛院 大石佛院在宝石山南,原是山下临水的一块大石头。相传秦始皇东巡去绍兴祭禹陵路过钱塘,遇大风,曾将船系于此石,因名秦皇缆船石。张舆有诗写此事:“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涌半身云水绕,山开一面金碧浮。几回劫火烧不尽,空对湖山飞白鸥。”  相似文献   

4.
北京延庆古崖居遗迹作为开凿于石壁上的洞穴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崖居遗址,是地质遗迹和人文历史的完美结合。古崖居以雄奇精巧的工艺,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神奇成就,独特的地质遗迹、优良的生态环境、璀璨的人文风光、独特的开凿方式、无从考证的历史,让古崖居成为千古之谜,成为地质公园中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古崖居作为古人遗迹,可以满足游客的旅游层次需求,在旅游的同时认识地质遗迹,并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古徐国 夏禹王时,伯夷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受封于徐。《尚书.禹贡》说:"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偃王志》说:"若木事夏后氏,是始封于徐,是始主淮夷。"《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  相似文献   

6.
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游 《四川文物》2004,(5):26-35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在三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将成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三国遗迹做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梳理,并结合献记载对其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北京位于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有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从山地到平原终人大海,而河流的两岸第二阶地正是人类由洞穴走向地面,由山区走向平原的人类文明发源的区域。因此,北京是旧石器时期以来人类发展历程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战国后期,燕国驱东胡、置五郡、筑长城是中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由此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版图,为即将形成的秦汉帝国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由此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燕长城以及相关遗迹的逐渐明晰,燕国向东北扩张的范围也基本得以明确.但对于燕文化全面进入之前,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纷杂的面貌和格局却缺乏认真地梳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9.
<正>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灵渠把属长江水系的湘江与属珠江水系的漓江,神奇而巧妙地沟通在一起,从而使岭南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灵渠的开通对秦始皇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0年来,灵渠对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与人员的往来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灵渠虽小,却是三楚两粤的咽喉要道,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遗迹,  相似文献   

10.
贵阳城区作为水东文化形成地,南宋至明初(1210—1424)又是水东宋氏统治中心,在宋氏统治水东千余年间留下了众多水东文化遗迹,现仍存有唐宋元明时期的地名、古遗址和古建筑等水东文化遗迹多处。  相似文献   

11.
兰溪地处“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素有“兰溪药乡”、“诸葛药帮”之美誉,而诸葛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也往往只追溯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诸葛亮为止。本文通过对散落在钱塘江上游的葛洪文化遗存的考察,及对中国道教文化名山——金华山与黄帝文化渊源关系的研究,将兰溪医药文化的源头追溯到黄帝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先秦燕文化是构成早期长城文化带的重要范畴。燕国作为北方农耕文化中心,与周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长期对峙和交融,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从西周至战国,先秦燕文化从滥觞、成熟逐渐发展至鼎盛,并强势扩张,造长城以拒内外之敌,其在北部边界抵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燕北长城”及在易水流域防御齐、赵等国的“燕南长城”,是长城文化带初期成型的标志性建筑物。通过对“先秦燕文化发展谱系”“战国时代的燕长城”“燕文化在长城沿线的传播与影响”三方面的探究,建立起对先秦燕文化和早期长城文化带动态而立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燕侯墓葬的发现,无疑为确定该遗址为燕国始封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一点已得到学术界较普遍的认同。因此琉璃河遗址是认识早期燕文化最理想最典型的遗址,是京津地区夏商周时期文化性质和年代最明确的遗址,显然,对该遗址西周文化遗存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以往对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认识主要根据两部分发掘材料,一是1962年对居址小规模试掘的材料;二是1973年以来对包括燕侯在内的燕国墓地的发掘材料。由于其文化面貌未能充分体现,因而对西周燕文化的认识很不全面。1995年对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弥补了过去的缺失,一大批居住址的  相似文献   

14.
民族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民族社会的生活现实;某些新的词语产生以后,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除文献与考古资料外,语言的遗迹为我们了解其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又一途径。本文试就若干女真词语的语义分析,对女真社会早期历史文化的几个侧面,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夜郎自大”成语,讥讽了两千多年前的古夜郎国国王,也使贵阳、贵州蒙受历史尘垢。然而,它也使贵阳、贵州名播古今中外,吸住人们的思绪和目光,构建起神秘的历史帷幕,让人总想窥探寻胜。这,就是夜郎文化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16.
江苏是郑和的第二故乡。郑和随“靖难”大军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进入南京,至宣德十年(1435)病死,在南京生活长达34年。其中七下西洋,均由太仓浏家港入海远航。因此,江苏地盘上留下众多的遗址遗迹。虽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有13处遗址和遗物供人游历和瞻仰。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他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七下西洋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渡过的。南京称得上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又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出发地,并且是最早感受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成就的地方,南京的郑和遗迹保存最多,也较为完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化价值。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初年召公封蓟之后,燕国不断扩展, 雄踞燕辽渤碣达700年。由于在燕国的西、南方 向是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所以,东、北方向的部 族方国成为燕国开疆拓土的对象。据文献记 载,山戎、貊、箕子朝鲜、东胡等,均与燕国发生 过接触。冀北、冀东、辽西、内蒙古东南部等地 的战国燕墓中存在的非燕文化因素,正是此种 历史背景的反映。 一 战国燕墓的分布地点包括河北、北京、天 津、内蒙古、辽宁等地,据其文化因素构成,又 可划分为若干区域,其中…  相似文献   

19.
燕图腾是华夏史前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燕文化是商殷部族的主流文化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秦汉以后,燕文化同其他原始部落文化一样,逐渐被新文化淘汰了。可有趣的是,在粤西北的怀集,燕文化却以原始意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习俗中流传了下来。近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怀集民间的燕文化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并称之为“金燕文化”(意指以金丝燕为主体对象的系列燕文化现象)。本文试就笔者的了解和认识,对怀集民间燕文化现状和源流作浅显的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各方家。  相似文献   

20.
王争 《文物春秋》2015,(2):22-26
文章首先介绍了燕文化分期研究的简史,在对比主要分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的燕文化分期研究集中在东周燕文化墓葬陶器分期方面,并重点分析该部分内容。最后,阐述笔者关于燕文化分期研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