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近晚霞湖     
汪彤 《丝绸之路》2009,(17):32-34
在静怡时,我常常会幻想晚霞湖的样子,那一滩碧水连天的微波荡漾,围抱在青山绿树中央,而一处青苔的岸边,矗立着一尊汉白玉的织女石像,据说,这石像是雕像“黄河母亲”的设计者何鄂先生设计的。黄河母亲慈祥温柔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2,(16):28-28
“要忍。”这一句话支撑着我穿越南极、北极、灼热的沙漠以及酷寒的山间。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也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于我而言是规范,也是法律。  相似文献   

3.
幽默三则     
一对年轻的恋人外出旅游,一起登上了一辆长途汽车,坐在了老幼病残孕专席上。不一会儿有一位抱小孩的妇人,也上了车。车上已没有空座,这位妇女只好抱着小孩站着。这时那位男青年立即闭上了眼睛。他身边的女友关切地问他:“怎么,你身体不舒服吗?”男青年悄声说道,“我没有什么不舒服,只是看到这个抱小孩的妇女没有座位我惨不忍睹罢了。”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习字有字帖,练武有套路。初中生写作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有人说范文对于写作来说是“实物教授”。在作文教学中,发挥课文的示范功能,让学生模仿课文学习写作,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我们反对的是机械模仿,但从课文开启思路触类旁通则很有必要。笔者认为:一篇文章之所以能被选作范文当作教材中的课文,一定有它的独特和可取之处,作教师的我们应该最大化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争取做到在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阅读能力之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手     
母亲忙完家务,坐在沙发里向妻要剪子。妻翻了几个抽屉也没有找到,现在都不做针线活了,要找把剪子真是不容易。“我记得放这儿的,怎么找不到。”妻咕哝着。我问母亲找剪子做什么,母亲说要剪指甲。妻从抽屉里拿出指甲剪,说用这个吧。母亲接过指甲剪,看了半天,笑着说:“我一直都是用剪刀剪指甲,这个我还用不惯。”“让我给你剪。”说着,我顺手接过指甲剪。母亲不同意,看我执意要剪,而且她确实不会用指甲剪,就迟疑地伸出了手,脸上竟然有点难为情。我抓住母亲手掌,摊开,我吃了一惊,这是母亲的双手吗?母亲的手怎么是这样的?粗糙的手背上,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6.
王雨琴 《神州》2012,(1):169-169
我是一颗平凡的西瓜子,我的母亲是一个美丽的大西瓜,在一个炎热的夏季里,母亲被一对母子抱回了家。当小男孩满头大汗地嚷着要吃西瓜时,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闭上了眼。无情的刀刃对准了母亲的肚子,锋利的刀锋紧贴着我的耳际划过,我侥幸地逃过了一劫,却被吓得哇哇大哭起来,我的泪水和着母亲的血水流淌在桌面上。  相似文献   

7.
不了飞天情     
我对于飞天的喜爱,也许和童年时看《丝路花雨》有关。那时,妈妈带着我去看《丝路花雨》,我对英娘的“反弹琵琶”印象极深,还有那漫天飞舞的飘带,洒脱的大喇叭裤…… 那种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美”深深地砌在我的脑海里,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心一意地寻找。有幸的是,一参加工作便来到麦积山石窟,接触了石窟这一综合艺术。 老师带领我们熟悉洞窟,辨认佛与菩萨,讲着南北朝史,对比着“曹衣出水” 与“吴带当风”。一时间,我脑子里灌满了佛教、美术、历史、古建筑等不同方面的知识与术语。讲到27窟时,我一下子瞪大了双眼。只见…  相似文献   

8.
凭栏而立向悬崖下看去,峭石的突兀,和着海浪的激扬、汹涌,让我不由得战战兢兢。崖下海水湍急,撞击崖礁,发出骇人的轰鸣,汹涌出大海的浩然雄威。仿佛在呼唤我,循声望去,霎时就觉得堕入了一种卑怯。在这样的“力与美”面前,任何人似乎都要相形见绌。一路上,听着礁石和岛屿的传说,伴着大海的涛声,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礁美石奇”是嵊泗海岛旅游一绝。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岛礁。嵊泗似乎很随意地让这些石头从海里冒出来,仿佛要给那些看海的人展现大海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学会节制     
一名留学美国的学生,见到路边的孩子跌倒了,便急忙上前欲将其抱起来。这时,孩子的母亲喊道:“不要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中国留学生很是尴尬。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夫人多丽丝,每周只给10岁的女儿5马克(相当于20元人民币)零花钱,平均每天不到3元,这在高消费的德  相似文献   

10.
三峡草鞋情     
那天,我摘下朋友送给我的书有“大道自然”的横幅,郑重地把这双草鞋挂在书桌上方的墙壁上,以便我在执笔小憩时能时常抬头看到它…… 草鞋编织得很粗糙,金黄的稻草辫里尚含有青绿的颜色,从那里面隐隐沁出一股清香,极易让人联想起硕果累累的金秋;鞋,编织得一大一小。很明显,编织者是一双稚嫩的手,绝非是常年编织的老道之人。 朋友来访——从引车卖浆  相似文献   

11.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相似文献   

12.
张杰 《神州》2012,(7):27-2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思考再三,要么是他们觉得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要么就是觉得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3.
他是军人。1960年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小战士,而我也只是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姑娘。那时他才参军不久,在贵州军区卫生营当了个小毛毛兵。上级派他们来我就读的八一学校帮助我们学生作体检,所以他就认识了同在八一学校当教师的我母亲。第一次见到他就是在我母亲的宿舍里,那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兵哥哥坐在我家对着门的写字台旁边,看见我进去他面带羞涩地笑了一下,我妈让我叫他“叔叔”,这让我很不服气。  相似文献   

14.
我时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孩子,带孩子到院子里,并让孩子坐在我的大腿上,然后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来说是最美的时刻。我给我的孩子保存了一本她4~9岁的日记。我想让她知道,我是多么地爱她。没有这些记录,我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些日记,孩子成长中的趣事,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就这么单单看着我的小鸭,我也会感到如此的快乐。一身茸茸的黄毛,漆黑的小眼睛分嵌在脑袋两旁,流露出无助的神情。我想它是很寂寞的,它的眼神写满了依赖。随着房门的关上,寂寞便融入了周围的空气。我在纸箱中漫步。吃着她为我精心准备的青菜和小米。她总是不在家,我知道她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知道她的“囚禁”是为我好。放学了。我飞奔回家看我的小鸭。它似乎对我很敏感,听到我的脚步声就在房里“1啾啾”地叫个不停。我爱用手心托着它柔嫩的小爪,将它茸茸的身子贴在我的脸上。我喜欢用手抚摸着它颤抖的身体,用自己的温暖去让它小小的身躯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蒋介石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语文课本)里,几乎在每一册都有颂扬“总统”蒋介石的课文。现在看来,这些课文早已落满历史的灰尘,但是透过这些课文,却形象地勾勒出在蒋介石的“威权时代”,台湾的小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蒋介石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语文课本)里,几乎在每一册都有颂扬“总统”蒋介石的课文。现在看来,这些课文早已落满历史的灰尘,但是透过这些课文,却形象地勾勒出在蒋介石的“威权时代”,台湾的小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每当我听到母亲背通唐诗的录音时,那熟悉的声音让我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仿佛又看到她微笑着说:“愉儿,我们继续背下一首……”我的母亲姜斑华,原名姜慎昭,1923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出生于江苏南通金沙镇。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江苏一带相继沦陷,生灵涂炭。15岁的母亲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了当地的抗日宣传队。  相似文献   

19.
聂耳的故事     
一次不平凡的演奏一九二○年,聂耳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痊愈之后,外公外婆带口信来,说他们很想念女儿,叫她回家乡见见面。母亲也很想见见久别的双亲,决定回家乡峨山一趟。聂耳听到这个消息,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也要去!”聂耳刚刚初小毕业,又是假期,是可以走走的。母亲不偏心,决定把三兄弟都带去。聂耳激动得手舞足蹈,还即兴编了一首“回外公家”的歌,在院子里唱起来。峨山县距昆明有两百多里,走一截水路  相似文献   

20.
男孩与女孩     
一天夜里,男孩骑摩托车带着女孩超速行驶,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女孩:“慢一点,我怕。”男孩:“不,这样很有趣.。”女孩:“求求你,这样太吓人了。”男孩:“好吧,那你说你爱我。”女孩:“好,我爱你,你现在可以慢下来了吗?”男孩:“紧紧抱我一下……”女孩紧紧拥抱了他一下,女孩:“现在你可以慢下来了吧?”男孩:“你可以脱下我的头盔并自己戴上吗?它让我感到不舒服,还干扰我驾车。”第二天,报纸报道:一辆摩托车因为刹车失灵而撞毁在一幢建筑物上,车上有两个人,一个死亡,一个幸存……驾车的男孩知道刹车失灵,但他没有让女孩知道,因为那样会让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