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的伯父姚一廷(1894-1968),河南济源人。1929年在闽赣地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伯母彭克昌(1913-2009),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们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抗战时期,伯父、伯母都在八路军驻垣曲兵站办事处工作。当时,伯父任办事处主任,伯母任办事处出纳员。1938年7月下旬,为了加强我驻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总部通向延安的交通线,保证八路军部队在抗日前线所必需的粮  相似文献   

2.
周秉德 《纵横》2011,(2):24-26
1968年我出差回北京,我的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突然跟我谈起了“伍豪事件”。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说,有一天红卫兵小将翻出了上海20世纪30年代刊有“伍豪启事”的旧报纸,就把这张报纸送到了中央文革小组江青手上。当时江青正想整我伯父而愁找不着“黑材料”呢,一见这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便意欲借此事,谋害伯父。  相似文献   

3.
周秉德 《文史精华》2012,(2):18-24,1
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是老大,大弟周恩溥,上世纪40年代去世.生有一子。已于前几年在河南焦作去世。小弟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便是周恩寿的长女。她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曾跟随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共同生活了15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周秉德 《炎黄春秋》2001,(12):70-71
我从12岁来到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身边,就知道两位老人家没有儿女,只有一位干女儿——我的维世姐姐。两位老人特别喜欢孩子,不仅对我家姐弟们和维世姐姐亲如己出,疼爱有加,对他们一些战友特别是烈士的子女,也是备加关心、照顾。  相似文献   

5.
正大伯父陈仁炳是我继父陈公绰(陈仁宽)的大哥。1979年大学二年级暑假,我和同学结伴去上海旅游,第一次见到他。我也是第一次见大伯母,比照片上显得憔悴落寞,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见到大伯父第一印象是瘦高,稍稍躬背,身体前倾。他那时70岁,思维清晰。当时他尚未恢复教授职务,给我的印象是完全没有从文革年月走出来。"四人帮"粉碎已三年,文革的伤痛仍在灼烧。他谈得最多的是文革期间的遭遇。我  相似文献   

6.
清同治年间奉天诰命在赵县发现1993年2月,我们在赵县秀才营村发现了一件清朝同治年间赐封兰翎侍卫加三级李蕴隆之伯父李学朱为昭武都尉、伯母刘氏为恭人的《奉天诰命》。该诰命为黄绫,长275厘米,宽32厘米。正面有“奉天诰命”4个篆字,底色为兰、深兰、红、...  相似文献   

7.
我的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早不在人世了。没想到2005年9月,80多岁高龄的伯父竟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伯父17岁被抓丁到了国民党部队,因做得一手好饭菜,被阎锡山看上留做厨师。在伯父的叙说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阎锡山败走台湾后.的轶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26日,汪国真逝世,关于他的话题不时有涉及. 汪国真的祖籍是福建厦门市郊区的后溪乡英村社(今厦门集美区后溪镇英村社区)o后溪镇是著名的侨乡,汪国真的伯父、伯母、外公、外婆、及六个舅舅一个姨,分别侨居在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那年月,这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各级领导干部对待亲属的态度和做法,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晚辈的教育,不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的家事,而且关系到党风和整个社会风气以及下一代的成长。开国总理周恩来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有着浓厚的家庭和亲属之情。但是,他的这份人之常情往往又表现得比较"不近人情"。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陈列展厅内,陈列着一份周恩来侄子女周秉德、周秉建、周秉和等六人亲笔撰写的《忆伯父、伯母多年来对  相似文献   

10.
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可没想到年已80多岁高龄的伯父于2005年9月竞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11.
陈小薰 《世纪》2023,(1):48-51
<正>我祖籍浙江湖州,太祖父陈容生和陈立夫先生的祖父陈延佑是亲兄弟。我的祖父陈其文、陈立夫的父亲陈其业和沪军都督陈其美都是其字辈,从辈分来说,陈立夫算是我的伯父。说来也巧,我与伯父陈立夫的生日时隔49年,在阳历年与农历中国年竟然都是同一天,阳历的1949年8月21日,农历的七月二十七。伯父于2001年2月8日在台湾逝世,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说一说我眼中和心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缅怀与追思。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和海外的华人圈中,伯父的名字为大多数人所知,是因为他赢得了“贵州环球旅行第一人”、“中国卓然超群的摄影家”、“有骨气的中国人”等称号;近十年间,他不辞劳苦担当了海峡两岸的“和平使者”。在我心目中,伯父是传奇而传大的,他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备尝人间酸甜苦辣,但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色。万水千山走遍伯父一九二八年生于独山,私塾六年,已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一九四三年,日本侵略军轰炸独山,十五岁的伯父扔下课本,含泪接过母亲手里的全家最珍贵的东西——一只手锡后离开了家门,没想到这一…  相似文献   

13.
朱文通 《文史精华》2012,(10):61-64
我相信沧州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是听着有关纪晓岚的故事长大的。我祖父、父亲和伯母都能够讲一些关于纪晓岚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这可能与我家祖籍山东省,抗战中期迁居沧县有直接的关系。纪晓岚家族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朝廷"迁大姓,实畿辅"之命,由应天府上元县(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路101号)迁献县定居,其祖居之地现名崔尔庄,如今属于沧县管辖,我伯母的娘家高川到崔尔庄不过十多里地。现在流行的关于纪晓岚的电视剧中有一些故事,小时候我早已听说过。  相似文献   

14.
我父亲万德永,跟伯父万德润(字泽生),都是“德”字派的,他们差不多有同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回乡里去.侄子辈的胜高告诉我:“伯父,我们屋里有个挑草头、挑谷捆子的冲担,用铜包了头的。是哪个刻了德永两个字。”  相似文献   

15.
爹爹的脾气     
刘莹 《南方人物周刊》2011,(14):112-112
爹爹(方言,即爷爷)77岁生日前不久,拿起墙角的农药,像喝水一样喝了下去。之后,他走到伯父家,平静地说:“我喝了农药。”伯父和父亲赶紧找来乡里的医生。医生看了看,叹口气:“不用往镇上送了,准备后事吧。”谁也没想到他会去得这么突然.棺木寿衣都没准备。爹爹就这样躺在床上,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1912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张国器出生在山西洪洞县好义村。6岁时,母亲突然暴病身亡,他14岁那年,即1926年,灾难再次降临,父亲也撒手人寰弃他而去。无奈之下,他只好转投本家的一个伯母家。该伯母系寡妇,膝下无子。由于缺少劳力,她只是一味地让小国器干农活,生活上却从不关心,更谈不上支持他求学深  相似文献   

17.
我的伯母苏栩,是中共郑县县委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在她逝世1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同志率领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建立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接着又在上海建立办事处。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两个办事处人员被国民党当局所逼,在董必武同志率领下,从南京飞回延安。两个办事处存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党同国民党斗争的焦  相似文献   

19.
《石门颂》、《杨淮表纪》中主要人物杨孟文、伯母、杨淮、杨粥四人以及摩崖文字中不曾出现,但十分重要的人物杨文方(孟文之子,“伯母”之夫),在《华阳国志》中都有一些散而不乱的记载.他们是祖孙三辈人,在当时的几十年中,也是对汉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为其刻石颂功的两位主事人——汉中太守王升和黄门卞玉,同他们都是四川犍为人氏.因此,考察这几位犍为士女,再现他们的事迹,是深入认识这两块著名摩崖石刻内涵的需要,也是石门研究的一个不可阙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认识伯母池秀云以前,我仅知道他是一个高干子女,从事的却是远离尘嚣的古籍工作,并在那一片古纸堆里走出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及至认识伯母时,已是1996年,其时她已年近花甲。当时的感觉并无特别之处:名门望族的出身,可以从其典雅、恬静的气质中约略窥见一斑;清癯的面孔和眼角额间的细细皱纹,记载着她在书山里苦苦攀援的岁月。这与我的想象并无太大差别。可是随着接触的逐渐增多,我才逐渐感受到伯母厚重的人格魅力:显赫的家庭地位没有使她沾上一些官家子弟的霸气和自负,令人称道的学术成就也没有在她身上滋生出一般学者的矜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