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宏 《文物》2011,(9):91-96
一2011年5月22日晨,恩师徐苹芳先生—一位睿智的老人停止了思想。他书房的书桌上,还摊着纸笔和书籍。数日前住院,一如平日出门开个会那样,他本来想着很快就会回来的。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昏迷前两天,他还想在医院完成一篇约稿。除了未竟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考  相似文献   

2.
曹慧敏 《环球人物》2013,(17):62-63
江森海不仅卖火了自己的品牌,更推广了中国符号和中国文化"音乐呢,为什么没有音乐?"这位戴墨镜、穿黑T恤的高大外国男人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他叫江森海,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没落英国贵族。他白手起家,用7年时间把卖T恤的生意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还推动了既怀旧又前卫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小店里,他用  相似文献   

3.
正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行者,他和他的团队在短时间内将中国地质学提升到国际水平,使得这门学科在中国落地仅数年之后,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丁文江还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除了在地质学方面的贡献,丁文江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精力,还抵达了他那个时代多个其他学科领域的制高点。与他同时代的温源宁,形象地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礼仪之争传入欧洲后,引起法国知识菁英的广泛关注。孟德斯鸠至迟自1713年起就关注礼仪之争,但他并不介入其中,而是冷眼旁观。他阅读了当时有关中国的绝大多数主要著作,还曾与来自中国的黄嘉略和自中国返回欧洲的傅圣泽进行长谈,从阅读和谈话中汲取了大量的信息,作出了对礼仪之争的解读。他认为,礼仪之争是一场无谓的争论,基督教在中国受挫是必然的结果,他独具特色的中国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他对中国持冷峻的态度,褒贬兼具,既肯定中国的某些优点,更严厉斥责中国的种种弊端,并断然将中国定性为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5.
早一天,宋进还在中国的南海上,晚一天,他将离港而去,前往菲律宾。我与他联系时,他正在黄埔港口附近转悠。  相似文献   

6.
颖子 《湖南文史》2014,(7):30-30
老舍不但有《茶馆》这样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着饮茶的嗜好。老舍生前在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接待人员知道他爱喝茶,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很不高兴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意大利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会传教士。他在葡萄牙国王的支持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奉派来中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病故,享年五十八岁。 利玛窦到中国来的目的是传教,但也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他和中国士大夫广泛交游,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献,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他以信函形式把他在中国的感受告诉他的欧洲朋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写了一部有关他在中国活动的记录,向欧洲介绍中国。从客观上看,他的活动已不限于传教,他所起的作用也不止于传教。  相似文献   

8.
顾迈男 《百年潮》2012,(9):70-73
正在中国的核科学发展史上,钱三强的名字熠熠闪光,称他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并不为过,即使在国外,他的成就也广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曾多次采访过钱三强和他的学生、助手们,下面记述的就是有关他的一些往事。我只是一名普通战士 2003年8月6日,俄罗斯《新闻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原子能问题是如何破坏中苏友谊的》的文章。文章说:"还在1949年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年前,中共领导人就派了  相似文献   

9.
谷斯涌 《炎黄春秋》2004,(12):30-33
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前后六十余年,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业绩,为中国现代教育史留下了颇具特色的一页,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他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担任顾问。晏阳初在多年的办学生涯中,与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亦有多次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傅斯年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我们今天还聚集在他的故乡山东聊城来纪念他,对于中国历史学来说,他确实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纪念学术思想领域的前辈历史人物,我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他的学术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以使他和现实相联接,使后人学习和继承他的成就,并从对他的局限的分析中获得教益。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并对中国史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学术领域也曾提出过多种见解,其中影响最大并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独树一帜的,自然是他的史学便是史料学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看到有人身上带着古钱币,心里真是羡慕极了。有一次,我和家里的一位客人发生了争论,他说开元皇帝是明朝的,我想了一下说“是唐朝的”。起初他还不信,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就拿出一枚刚得到的“开元通宝”铜钱和一本《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经过对证他终于认错了。此时我才知道从一枚小小的铜钱上还能学到历史知识,再看那古钱精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5,(2)
<正>他是继福勒之后,全世界公认的当代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权威,是中国物理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他也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导师和优秀的教育家,不仅撰写了我国第一批优秀物理教材,还培养了诸多物理学界精英;他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文字学家,不仅负责审定了物理学的名词,还优化了汉字检索方案,独自编撰了《新部首大字典》。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以"耿耿忠心效桑梓"明志;他名治淇、号竹溪,取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相似文献   

13.
书与人     
《史华慈论中国》二战以后的国际汉学界,史华慈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近50年的学术生涯中,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个领域都留下了影响很大的著作:《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在哈佛他广受爱戴,他的研究室外常有各科学生“候诊”,有些学生还把他的肖像印在T恤上。另外,二战时他还是专司破解日军密码的美军上尉,是破解日本准备无条件投降的密码的功臣。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一书书稿的完成,为苏秉琦正式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创造了条件.他将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作为研究史前史的一把"金钥匙",以实现他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目的,着重解决中国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出现的历史.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传统组合与重组等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他还针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高涨而史前史研究低落的现状,解释"文明起源"的确切含义,就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英国人伊恩作为红歌里批判的帝国主义一分子,站在舞台上,那种讽刺感,让中国观众增强了身份自豪感。对伊恩来说,红歌是他融入中国最好、最快的方式,还让他获得了政治资本,这种政治认同,也是他在中国生存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在卡罗尔学院执教的两年中,结识了一些美国朋友,万·海茨玛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去日本讲学一年,回国时他和夫人曾顺便到中国游览,在北京、桂林等地停留了几天。除对北京的空气污染略有微词之外,对中国印象很好,打算再来中国作较长时间的居留。我一到卡罗尔,他就主动找我交谈,邀请我和我妻子去他家观看幻灯片。这是他在中国时拍下的风景和民情风俗的照片。当晚他还邀请了一些邻居,介绍我们跟他们见面。看完后他夫人又以苹食饼相款待。海技玛是英语系的资深教授,讲英美文学。我去时,他在一个班讲第三世界文学,选7巴金的《家…  相似文献   

17.
论曾纪泽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折冲樽俎,不畏强暴,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热切盼望中国迅速赶上西方,摆脱落后的境况和屈辱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活动,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中国近代史上据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奇才,老天爷总是故意与他为难,他一踏入大学殿堂,就被“扫地出门”,在“大鸣大放”中又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但他“千磨万劫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在“牛棚”里,在被窝里,在风口浪尖上,坚持笔耕70载,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他不是别人,就是毕生与“闯王”为伍的巨匠——姚雪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屏风     
毛姆来中国的时候,有点嫩,还没有多大名气,不像罗素在北京时前呼后拥那般风光,只好孤零零地一个人去绕北京的城墙。他想见的中国哲学家既不是康有为,也不是梁启超,而是辜鸿铭。他托人开了一张条子,约辜来见面,谁知好几天过去了,不见动静。毛姆等不及了,亲自用最客气的口吻写了一封信,问辜可否允许他登门拜访。信送出去不到两个小时就有了回音。一见面,辜就说,“你们英国人只同苦力和买办往来,你们以为所有的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你们只消招招手,  相似文献   

20.
马大成 《炎黄春秋》2007,(10):18-22
马寅初作为我国最早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在1920年3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四期上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一文,表明他很早就关注中国的特殊的人口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专门设课讲解人口和资源问题,介绍马尔萨斯和汤姆逊等的人口理论。他对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酷刻寡恩的、悲观的人口论调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适宜人口的观点,还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