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乡饮酒礼的宾贡职能一度凸现,宾贡仪式独占了乡饮酒礼之名,而尊德尚齿的乡饮仪式则名为正齿位。此后,宾贡乡饮酒礼逐步转化为科举制的配套仪式鹿鸣宴,进而脱离乡饮酒礼的范畴。在此过程中,乡饮酒礼渐趋缩小为以尊德尚齿为主旨的基层社会的礼仪仪式,并进一步发展为地方儒林盛事,在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饮酒礼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由于古代文献对这种礼仪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的记载十分简略,后人对此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从古至今许多经学家对此均含混其词,不甚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乡饮酒礼的探讨,为中国饮食礼俗理出一个头绪来。一、何谓“乡”与...  相似文献   

3.
宋元乡饮酒礼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 ,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乡饮酒礼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 ,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宋代乡饮酒礼由于四明等地儒士的大力提倡 ,流行全国。元代虽然儒士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 ,但仍然可以发现有关乡饮酒礼的记载 ,元代的乡饮酒礼成为激励儒士自强、自立 ,维系儒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婧静 《沧桑》2013,(3):27-29
乡饮酒礼,原本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宴礼仪;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与繁荣,乡饮酒礼逐步与学校联系起来,在各级学校举行,并且得到隋唐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乡饮酒礼在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唐朝时期",宾贤能"的功能超过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强调,乡饮酒礼与正齿位礼分离,现实生活中只在地方施行,并且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载入《大唐开元礼》,从而完成了礼制化过程。随着隋唐时期乡饮酒礼的推行,其所代表的"宾贤"、"敬老"、"谦让"的礼仪伦礼观念更进一步地深入到社会民众的意识之中并产生了影响,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三)礼书上的设计,在秦汉以后的社会中是否确实实行过,学者们存在不少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秦汉时期地方并没有实行乡饮礼,实行的是一种"正齿位礼",因为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中,"正齿位"与"乡饮酒"同时并存,前者只是作为后者的一种附录文献而被一起记载的。这恐怕都是皮相之见。孔颖达、贾公彦已说得很清楚,乡饮酒礼包括宾贤、序齿、乡射、蜡祭这四种功能。也就是说,这四种礼都可归入乡饮酒礼。只  相似文献   

6.
清代宾兴礼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目前尚未发现明代曾举行宾兴礼的记载。宾兴礼的最早源头是周代乡饮酒礼。唐宋以来州军地方官举行的乡饮酒礼逐渐与科举典礼混行。明代初年乡饮酒礼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礼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相似文献   

7.
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周代的礼仪可分为吉、凶、军、宾、嘉是为五礼。乡饮酒礼属于嘉礼的一种,通观乡饮酒礼,我们可以管窥出周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8.
洛阳新发现的战国刻纹铜匜.图像由乡饮酒礼、射礼、蒐礼三部分组成.坐饮者是老人而不是"抱孙不抱子"的"尸".蒐礼图所反映的是捕猎鸟兽的场面,不是为准备祭祖而宰杀"牺牲".器底的绞结蛇纹和流部的鱼纹是同类器物中常见的纹饰,解为"冥府图"似属牵强.  相似文献   

9.
李媛 《中国史研究》2023,(3):155-171
宾兴礼是行之于明清地方府州县,由地方有司主持的送迎科举考生的礼仪程式。起源于西周的宾兴礼与乡饮酒礼相结合,后世相沿,但这一传统到明代发生变化,宾兴礼与乡饮酒礼彻底分离,逐渐形成了一套单独的礼仪程式。明代宾兴礼并非朝廷自上而下规定形成,而是在历代以礼待贤传统的影响下,在朝廷恩荣次第的示范作用下,结合地方风俗自发形成的,最终成为地方所认可的官方礼仪。作为一种科贡吉礼,宾兴礼仪的对象皆涉选拔,仪式等差有别,明中期尤其是嘉靖时期以后,基本完成了宾兴礼仪的程式化过程,被明确列入地方礼典,且尤以京师周围府县最为凸显。兼具国礼与民俗的宾兴礼仪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送科举与报捷仪行之于公众,体现了对科举中式者的礼遇和庆贺,传达了朝廷待贤以礼之道,具有明显的展示和引导作用;在隆重而有节奏的鹿鸣宴上,宾主和谐举杯相庆,重在传达慰问、感谢与祝贺之意,表前励后;庙学释菜礼通过告慰和激劝士子,倡导儒学,化民成俗。  相似文献   

10.
梁方健 《民俗研究》2004,(2):182-184
古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历史就是“礼”的历史。传统礼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以现代学术视角对传统礼学进行探讨研究则是清理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丁鼎博士的新著《〈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就是一部对传统礼学进行现代阐释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德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德体现着礼的本质要求,礼表达着德的根本属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使政治领域的价值观礼不断完善并产生作用。北宋时期,礼不仅成了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还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正好印证了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推演展开形成,具体包括以君为本、以礼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吴寒青 《神州》2013,(8):32-32
中国古代文人谈及礼必论及乐,论及乐又脱离不了礼。"礼"必然通过"乐"来表现,而"乐"又依附于"礼"而存在,礼乐互为表里。这都是由礼的形式需要和音乐本身的社会功能性所决定的。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丰富多样,百家争鸣,而能够存活至今仍被我们施行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释家为外来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儒两家学说,其本质仍离不开儒、道两家学说的思想。故本文主要通过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吸收交融,相辅相成的动态生存现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儒家音乐与美学思想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分析了当代泛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三代之礼中,关于商代和周代的礼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关于夏代之礼却着墨者甚少。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代文化的重要考古学遗存。通过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学发现,可以初步认识夏礼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南方文物》2002,(4):48-55
1、祭孔沿革 祭孔礼制是从周代的祭祀之礼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祭祀包括“礼”和“乐”两个组成部分。礼,指礼仪、等级。乐,指音乐、乐舞。南宋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典》中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祭祀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领域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每当改朝换代、帝王登基或国家大事必祭祀,以求社会稳定,国富民强。因此,它成了一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融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为一体的庞大体系,先秦时期,礼学和礼制高度混融,保存于"三礼"之中,后代的礼学训诂考据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先秦史研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乾嘉考据学的传统在礼学研究中不绝如缕地传承,礼制研究则在20世纪现代人文社科方法传入后,摆脱了作为礼经训诂附庸而存在的状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研究,并且因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方法的传入,研究方式趋于多样化。民国时期开始使用的"礼俗"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内涵日益丰富,但亦有模糊的地方。考古资料日新月异,其中的出土文献为礼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实物资料则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物化礼乐乃至政治典制研究提供了新素材。以上研究均有长足进展,但在研究的系统化方面则仍然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作者之后数字表示期、页)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卢钟锋  3·3………………………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李学勤  4·3………………………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张岂之  4·6………………………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郭松义 4·18………………………二、先 秦谥法探源彭裕商  1·3………………乡饮酒礼探微姚伟钧 1·12…………涂山汇考李修松  2·3………………尹文及《尹文子》邵 蓓 2·13………论荀子的国家观王廷洽 2·2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一般指商周至春秋战国用铜锡合金制作的、供祭祀或晏享用的青铜礼乐器。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铜器算起,至秦以前,它的发展历史约有两千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器类别、名称极为  相似文献   

18.
先秦饮至典礼并非简单的饮酒作乐,饮至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礼仪仪节,如告庙、舍爵、策勋、赏赐、饮酒、观乐等以礼乐文化为内核的章程。《诗经》诗篇记载了周代饮至典礼的实施情况。《小雅·彤弓》反映饮至典礼中的策勋赏赐环节。彤弓彤矢作为礼器,承载了诸侯武力攻伐的荣誉,"藏櫜弓矢"体现的是周初广有天下的大国气象。参考饮至礼的仪节章程,可知《鲁颂·泮水》诗前三章鲁侯到泮饮酒并非学者所谓的出征前"饮酒定谋",而是凯旋饮至的组成部分,《泮水》反映了一次较为完整的饮至礼实施过程。鲁侯在泮宫举行饮至礼不仅为炫耀武力,还隐含着以礼乐"服远人"的中兴愿望。  相似文献   

19.
杜宇航  叶原 《东方收藏》2023,(9):109-111
美术考古作为考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提出是以美术相关作品和历史语境来认识历史、解读文化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以期深入了解历史中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礼”,在礼制的影响下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交融与精神风貌。北魏是佛教初传入中国并尝试融入中国社会的关键时期,佛教作为一种源自域外且带有明显域外特征和文化的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受当时魏晋南北朝广为流传的儒学的影响。同时,佛教造像的衍变和发展也受到“礼”的约束。文章试图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传播过程中为保持其信仰的独立性和优先性,在与汉文化中“礼”的矛盾性处境中从造像方面衍化这一内容出发,浅析佛教造像的样式风格、题材与审美意象的衍变。  相似文献   

20.
侯继虎 《沧桑》2012,(2):24-26
复仇在古代社会及原始社会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如何协调基于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孝礼"和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国法"之间的冲突,妥善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唐代立法者基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儒家思想,结合在当时社会业已形成的法律观念,就司法实践中的复仇问题及立法中的亲情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引礼入律,为法律确立了一条解决礼与法、情与法冲突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