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一九八一年八月,已故北京图书馆制图专家金勋先生的后人,将金先生生前所收藏的一批《圆明园图》交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批旧图是以《圆明园图》为主,其中还夹杂一部分东、西陵和北京城郊园林名胜图,此外还有金勋所临摹放大的《圆明园图》以及建筑彩绘图样等。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的中日长期友好往来,很大部分是和平敦睦的历史。其中出诸共同爱好,笔墨往还,从心弦共鸣的旋律里所建立的友谊,历代都有很多辉光长存的事实记载。晚清陈矩所辑《东瀛访碑图詠》册页(图一),便是其中之一的具体文物例证。  相似文献   

3.
方志图作为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其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谁都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但方志中的舆地图、山川形势图、建筑图、水利工程图、人物图、风俗图、耕织图、蚕桑图、动植物图、名胜古迹图等,保存了古代地域形势、风俗人物、古迹等形象,其中所蕴涵的关于古代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邹城出土东汉画像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南苏北的汉代画像石素以画面宏阔,内容丰富,构图细腻缜密著称。本期刊发的邹城市出土的汉画像石特点尤为鲜明,其中一块所刻24名人物均有榜题,其他如“泗水捞鼎图”、“战争图”、“农耕图”等,均较精美。  相似文献   

5.
邵彦 《中华遗产》2009,(6):16-19
《古帝王图》(绢本设色,51.3×531厘米),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称是《历代帝王图》卷,国外学者因其中画的帝王仅限于汉、三国、南北朝和隋代,称为“历代”,对唐人而言是合理的,对现代人而言,则未免以偏概全,故改称《古帝王图》,也有称为《十三帝王图》的。  相似文献   

6.
苏联红军军用票是苏联红军司令部发行的钞票,流通于我国东北。2005年第4期《安徽钱币》上,陈传银先生已专文介绍了其中的佰圆票。现再就笔者所集壹圆(图1)、伍圆(图2)票略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6月28日,《南方周末》发表了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史研究所马明达教授《钓鱼岛史料的重要发现——南明史籍(经国雄略)关于钓鱼屿的记载》一文。文中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被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所证明了的。其中,南明弘光朝时由郑大郁编刻的《经国雄略》中,有《琉球东界合图》《琉球南界合图》《琉球北界图》三幅海图,其中《琉球南界合图》明确地画着‘钓鱼屿'的位置,较之成书略早的郑  相似文献   

8.
国青 《收藏家》2007,(10):51-56
法国吉美博物馆素以庋藏丰富多彩的中国历代瓷器珍品而闻名遐迩,其中1件明宣德淡描铺地青花海水仙山龙纹高足碗(图2)被诸多西方藏家誉为中国瓷绘中的"印象派"佳作,因其与几家中外博物馆所藏(图3-7下简称:图壹类)的同类器物纹饰有别,向来被该馆的历任馆长奉为孤品圭臬。但奇迹总爱在藏界冷不丁地悄然诞生。如今1件与图2纹饰相同的姊妹高足碗(图l)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雪藏之后,终于启箱而出。  相似文献   

9.
一般考证历代政区建置都是直接利用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但古地图在考证政区兴废沿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应忽视的。作者在对宋代政区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政区的建置沿革在《宋史·地理志》中表现得并不完全,当然这可从其他资料,比如文集中得到补充。但从某些地图中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较为可信的证明,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宋人税安礼所编《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最后一幅——《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该围包括正图与图说部分,反映了宋代尤其是北宋政区的建置及其变化。本文欲以此图为例,来考证《宋代·地理志》所没有记载或未完…  相似文献   

10.
风筝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箏"是一种娛乐品,特别是小朋友們最喜欢它。例如上海博物館所藏明万历青花瓷碗(图1),腹部的周围描繪着各式各样的嬰戏图,其中就有一个兒童正在放风箏,风箏上饰着几根紙带,迎风飞舞。另一兒童双臂向外张开,作拍头观看之状。又如清末吳友如画宝里也有一幅图(图3:見吳友如画宝第一集下古今人物图第四十幅),画着五个兒童,在作放风箏的游戏,两个兒童已經把风箏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刘慧  刘玉沛 《民俗研究》2006,(3):144-151
2001年8月,在修复岱庙西城墙马道时出土了6件刻有双面画的刻石。经专业人员清理,计有刻图14帧,内容包括《捶丸图》、《踢瓶图》、《戏鼓图》、《狮戏图》、《双鹿图》、《双羊图》等。石刻画为剔地起突,形象造型浑厚朴实。其中的《捶丸图》、《踢瓶图》、《戏鼓图》为人物图(人物均为儿童)。据初步考证,这部分石刻本来是一种石护栏(单钩栏)的构件,后因故拆除后被垒砌在了马道的底部。据出土时的地层关系及钩栏的形制特征看,为宋代遗物1。也就是说,石刻画所反映的内容是宋时儿童戏耍的情景。在宋代的古文献中,常有对儿童戏耍的文字描写,但形…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该图气势恢宏,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苏州市井生活的艺术长卷。衣食住行,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其中,就有别具一格的"抬轿子"画面。争奇斗艳的轿子,是当时市民出行使用的代步工具,堪称时髦的人力"轿车"。陆上抬轿,水中行舟,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民俗风情中"出行"的双娇。轿,又写作"簥",别称"舆",有竹舆、舆轿、舆车、肩舆  相似文献   

13.
周丽丽 《神州》2020,(1):88-88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以及生活化数学的重要过程,其中逻辑思维能够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深造打下基础,生活化数学则是从生活中解析数学元素,为小学生熟悉、接受数学提供科学的方式。但是随着教育革新的需求变化,高效率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各个教育机构所应用。本文即针对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主要借助对思维导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根据案例来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隋吕思礼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吕思礼夫妇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长安产业园二十所新征地内。南邻韦斗公路,北距羊村300米(图一)。2003年3月,为配合二十所工程建设,我所对其施工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一期共发掘墓葬4座,吕思礼墓为其中最大的一座(编号CESM2)。保存完好,未被盗掘,又出土有墓志,时代特征明显,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四川威远出土大量“直百五铢”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1月,四川威远县黄荆沟公社秀峰桥开石厂的民工,在乱石泥土中挖出一个陶罐,里面有二十余斤铜钱。最近,我们将这批铜钱进行了整理。除少数残片外,共有一千七百零三枚。其中有半两钱、五铢钱,"直百五铢"钱等,直百五铢最多。 1.半两钱,一枚。直径2.4厘米,重2.8克,正面有内外郭,应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货币(图1)。 2.五铢钱,三百二十五枚,可分三种类型; Ⅰ型西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五铢钱十三枚,直径2.6厘米,平均重约3.1克(图3)。Ⅱ型西汉宣帝时期的五铢钱二十枚,直径2.6厘米,平均重2.7克(图4)。Ⅲ型东汉前期所铸的五铢钱二百九十二枚,直径2.6厘米不等,平均重2.8克(图5)。 3.剪边五铢,二百八十一枚。直径1.8—2.1厘米不等,平均重0.7—1.8克(图7、8)。  相似文献   

16.
李倩 《大众考古》2024,(1):67-72
<正>唐代墓葬壁画是唐人生活与社会风尚习俗的真实反映,作为唐墓壁画重要装饰题材之一的乐舞图,更是遍及初、盛、中、晚唐各个时期,生动再现了唐代繁盛灿烂的乐舞文化。其中,以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器乐丰富,而且首次出现分设男女乐队及男女对舞模式,在唐代乐舞图壁画中尤具代表性。这里即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韩休墓《乐舞图》所绘乐器、舞蹈种类之考辨,所属乐部之论证,借以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乐舞配置特点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清人石刻《御题棉花图》所表现的植棉和纺织全过程的研究,论述此图蕴含的科技创造因素及其价值,同时对其所描绘的图像及所配诗文的文学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石共155块,其中龙虎纹图案的画像石有青龙、白虎墓门一组(见图1)及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见图2)。2013年10月,淮北市博物馆按照省、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馆藏可移动文物一普工作,对馆藏文物进行摸底调查。笔者在整理标本库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件龙虎纹画像砖(见图3)。在淮北市,画像石的图案大多为铺首衔环、双龙穿瑗,所发现的画像砖图案以菱  相似文献   

19.
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松江府海塘图》和乾隆《太镇海塘纪略》中所附地图的比对,可知两图所载各县海塘长度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丈量尺度的不同造成。加之镇洋北岸海塘长度以及两图所示地域范围的差别,可以判定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松江府海塘图》绘制于乾隆十七年,该图更名为《乾隆松太海塘图》较为合适。《乾隆松太海塘图》是清代江南海塘的通塘体系形成之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图中所画内容反映了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是同类海塘图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20.
评《汉唐方志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之修,始于东汉。至隋唐间,天下州郡修图经已渐成制度。德宗建中前,各州图三年一送职方司,建中元年,改为五年一造送(见《唐会要》卷五九)。五代乱世,仍相沿不改,要求逢闰年州县各进图经,“古今事迹,地里山川,土地所宜,风俗所尚,皆须备载,不得漏略”(《五代会要》卷一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汉魏至五代近千年间,地记图经之,当不少于数千种,见于载录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流传至今,相对完整的仅有《华阳国志》、《吴地记》等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