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冀福俊 《沧桑》2008,(4):45-46
随着西方新制度经济史学的发展,制度作为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也日益引起经济史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从制度变迁、制度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制度耦合和制度真空等三个方面对晋商制度配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史学月刊》2005,(8):25-30
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历史上的均田制进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国家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式,均田制依靠国家的力量得以推行,为国家建立税收基础,以实现国家租金收入的最大化。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来自下层的变通与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进过程又呈现出既定利益结构下的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3.
制度厚实、制度空间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成  陈烈 《人文地理》2009,24(2):67-72
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愈来愈多地开始倾向于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制度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探讨制度厚实和制度空间的理念及其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及其不足。本文认为,对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大国-中国而言,倘能将包涵尺度特征与制度套叠变化的制度空间理念纳入到大规模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空间差异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4.
姜宏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2,(3):112-125+128
<正>对于西欧如何率先实现现代经济增长(Modern Economic Growth)的关注,可以说由来已久。这一问题在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两百年来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马克思、韦伯、桑巴特等经典作家,从文明转型、社会重构的角度高度剖析欧洲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着眼于制度变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中,社会规范的转变在资本主义兴起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本文对经济管理模式、科技创新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企业所有关系、主银行制度和劳动雇佣关系等六个方面的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这六方面的制度变迁建议,最后指出人的因素是导致制度变迁长期性和反复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旅游制度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个案论争,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深入研究旅游制度变迁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从而无法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与范式。有鉴于此,本文以系统科学、博弈论思想为指导,在明晰旅游制度及变迁涵义的基础上,尝试探究旅游制度变迁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其内容包括:①概念界定:将旅游制度界定为一个制度主体之间关系耦合的复杂系统;②研究范式:提出旅游制度变迁研究需摒弃新古典经济学所秉持的"完全理性、均衡、静态制度观",转向一种"有限理性、动态、演化的制度观";③理论研究体系:分析旅游制度变迁动力、变迁机制与规律,构建旅游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时期,曾出现过女营、女馆制度,随着太平天国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也经历了从女营到女馆制度的变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历史上的这一制度进行分析,分析其变迁的原因,说明制度创新与存在必须与非正式制度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相容。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一项社会活动的运行是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合理作用的结果。太平天国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属于正式制度安排,它是在非正式制度安排即由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所包含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不断加深,遂使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与现实经济政策逐渐背离,导致了其后期经济绩效的严重不佳。  相似文献   

9.
陶林 《沧桑》2008,(6):132-1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这一需求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在初期发挥了巨大的绩效和功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关于土地制度如何进一步创新,是学术界近10年以来农村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变迁为视角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孙斌栋 《人文地理》2009,24(4):56-61
制度决定了交易成本,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产权确定了人与人之间使用稀缺资源的相互关系。有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排他性,根据排他性的程度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制度和产权的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性。政府在制度和产权安排方面具有几乎垄断性的优势。上海与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支持和验证了以上理论假设和判断。上海的高科技产业具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行业门类,而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则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更好的经济绩效。前者归咎于上海长期以来雄厚的产业基础,而后者则显示出制度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乃至绩效的影响。不同的制度文化背景决定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上的差异进而导致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绩效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2.
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长虹  魏也华 《人文地理》2007,22(5):《人文地理》-1-9,18
技术学习与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与"异端经济学"之间的互动,既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也为"异端经济学"对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地理视角。本文试图全面梳理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兴起与深化的过程,从地理接近与面对面交流,关系接近与实践社区,制度接近、嵌入、路径依赖与创新场三个既相互争论又高度互补的方面,来系统阐述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经济地理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构高层次综合的技术学习创新与区域发展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创造阶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并发挥其创新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源和保证。创造阶层理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现了新道路。创造阶层的兴起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应当采取措施兴起创造阶层。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加城市便利性,通过制度创新扩展人的自由、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是兴起创造阶层,从根本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许堞  马丽 《人文地理》2023,38(1):20-27+35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与改造的日益加深,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把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与环境要素相结合,形成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方向,并随着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其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也随之变化。通过对1970—2020年经济—环境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总结归纳,发现环境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不断融入新内容和新思路,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在研究范式上,区别于传统耦合研究过度注重经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经济地理研究逐渐出现关注经济—环境互动的社会、制度要素的制度转向,关注经济—环境互动中主体的关联和网络构建的关系转向,和关注经济—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和调和机制的演化转向。集成现有的理论基础,综合多元的研究范式,环境经济地理研究仍有较大的深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韧性试图解释当冲击发生时为何部分区域能够适应恢复,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有的区域不能摆脱冲击影响,步入经济衰退轨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化韧性的概念演变以及从均衡论观点到演化观点的转向,据此重新定义了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系统面对冲击时,抵抗冲击影响避免脱离发展轨迹或通过适应恢复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三个理论分析方法,对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强调亟需加强韧性理论研究,界定清晰概念内涵,同时加强区域经济韧性定量本土化研究,将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应用到我国老工业基地等经济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与转型问题中,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空间经济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并且渐渐被经济学所重视。本文以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借鉴主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的空间经济集聚的机理,即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同时并存,空间上以经济集聚为主导,以扩散为辅;提出了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产业核心区。指出经济扩散的原因是纯粹的集聚不经济、区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在解决"经济区域(系统)"的发展问题过程中交叉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则是二战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但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思想发展特点,与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联,与区域问题相伴而生,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越发具有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在思维方法、研究侧面、学科层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上越来越靠拢,在学科性质上也日益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筱鹏 《人文地理》2003,18(5):61-6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过程,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均衡的利益格局,制度变迁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