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迪化,原名乌鲁木齐,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王朝统一天山北部后,将乌鲁木齐改名为迪化。清朝早期,设镇迪道于迪化,下辖迪化直隶州和镇西府,隶属于甘肃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王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行政事务。在迪化设都统,节制于伊犁将军。1953年迪化恢复原名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溪口——元首故里奉化溪口系千年古镇,唐贞元中(794前后)溪口开始有人居住(清《乾隆奉化县志》)。宋景德三年(1006)溪口建村(清《乾隆奉化县志》)。宝庆年间(1225~1228),称坊,人口近八千(《四明宝庆志》)。元代溪口称市(邓牧:《雪窦游志》),意为商品集散地。清代是"奉邑一大镇,百货俱集,远近居民数千家"(徐兆昺:《四明谈助》)。光绪三十二年(1906)称镇(《光绪奉化县志》)。  相似文献   

3.
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天山北麓,紧靠首府乌鲁木齐,地区辽阔,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物产富饶,交通方便。现辖七县一市、即昌吉市、玛纳斯、呼图壁、米泉、阜康、吉木萨尔、奇台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7.75万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塞人、月氏、匈奴、车师、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活动的地区。 唐代时这里是庭州和北庭大都护府治的所在地,是通往中亚、西欧丝路北道的要冲,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昌吉地区的开发是二百余年前的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就在迪化州实行军府制,  相似文献   

4.
1759-1820年诸史籍所载吐鲁番户口数据存在着矛盾性,突出表现在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的“759户”数据,理解吐鲁番户口数据前后变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数据的异常。通过梳理满汉文史料,可得出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吐鲁番“759户”并非嘉庆二十五年(1820)吐鲁番地方所有的维吾尔人户数,也不是吐鲁番领队大臣直接管辖下的所有维吾尔人户数,其实际上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确定的吐鲁番领队大臣专管之下维吾尔人纳税总额的标志。进一步推论,诸史籍所载吐鲁番户口数据或仅为承担贡赋的户口数,而非真实的全部户口数。  相似文献   

5.
圆明园创建及八旗护军驻防是清代北京政治中心的部分职能向西北郊外转移的重要标志。圆明园八旗驻防户口在特定环境下形成了特定的增长过程和户口特征,为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户口提供了重要个案。一、圆明园及八旗驻防的设置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年),系皇四子胤的赐园。园名为康熙御书。以镇登基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修建开拓,成为当时举世闻名、规模宏伟且又融东、西方造园艺术于一体的皇家苑困。后毁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两度焚掠。据雍正烟明园记》,早在雍正初年,已开始“建设轩挥,分列朝署”,即“构…  相似文献   

6.
1933年8月25日2时半,四川茂县(今茂汶)所属叠溪镇地方,突然发生大地震,“周围三十里山陵川泽,全部崩坏。直接感受破坏震之地,南至茂县,北至镇平,东至桦子林马厂山地,西至芦花黑水番地,凡圆径百里之地,皆受重灾。”四川各县,几乎全被波及,甚至陕西省的西安、云南省的照通、彝良均有震感。这次地震中心的叠溪镇,山崩镇陷,震塌的岩石,数处堵塞岷江,积水深凼,成为几  相似文献   

7.
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松江府海塘图》和乾隆《太镇海塘纪略》中所附地图的比对,可知两图所载各县海塘长度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丈量尺度的不同造成。加之镇洋北岸海塘长度以及两图所示地域范围的差别,可以判定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松江府海塘图》绘制于乾隆十七年,该图更名为《乾隆松太海塘图》较为合适。《乾隆松太海塘图》是清代江南海塘的通塘体系形成之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图中所画内容反映了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是同类海塘图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有一份嘉庆五年(1800)五月十四日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向朝廷奏报的关于阿克苏局铸钱之事的朱批奏折。奏折末尾,嘉庆皇帝用红色的笔批复"知道了"三个字。奏折原文如下:"闻事本年四月十九日准户部来文,钦奉上谕内,嗣后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  相似文献   

9.
为探求旧事,笔者近读镇阳桥侧道光二十九年所立“补修四面山北极镇阳桥记”。始知该处在清初尚无桥梁,至康熙庚寅(即公元一七一○年)“绥邑县尉”詹英,出“俸金”二十余,置田设舟过渡,“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七六四年)漂失船筏”。当时有“居民王廷召等乃倡募建桥。“累资数万”,尚缺  相似文献   

10.
一、西府考论关于西府得名缘起,前人颇有异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地理方位为规矩,强调豫州治历阳,历阳为西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胡三省注:“晋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豫州治历阳,在江西,故云北带寇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西府”条:“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立豫州于历阳,置军府于此,蔚为重镇。以在建康之西,故称西府。今即安徽和县也。”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新疆历史上经济开发规模最大、开发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也是新疆城市发展最快、城市地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因而,从总体上研究这一时期该地区城市人口及城市规模,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应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首先分析了清后期新疆城市人口的统计原则,从清前期天山南北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清后期新疆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述论,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人口规模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屯田西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局。从汉代至清代西域屯田的发展历程,国家对屯田西域的预期收益有一个嬗变过程:从最初经略西域的军事供给,到其后边疆安全与地区经济发展并重,以至于通过移民屯田与边疆经济开发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国家作为实现屯田预期目标的主体,其综合实力和对西域的战略定位决定着屯田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从国家战略、屯田形式和屯田区域等方面分析屯田西域预期嬗变的动因,对今天的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濱 《中华文史论丛》2012,(2):167-199,397
岑參西域詩建構了一條唐詩西域之路。詩中大量西域地理語彙是現存唐詩中僅見的。岑參詩歌詳盡記述從長安到安西乃至中亞諸地的行程,完成了唐詩西域之路的地理學建構,客觀上成爲以詩證史和補史的典範。這些西域詩又充滿了真淳深婉的性情和昂揚壯烈的猛志,岑参賦予了這條道路濃厚的人文色彩,完成了唐詩西域之路的文學建構。  相似文献   

14.
西域文化的影响是白瓷在华北初步发展的一个历史要素。早期白瓷从视觉形式上讲,具有模仿西域银器和玻璃器的特征;从技术上讲,得益于西域碱金属玻璃配方及碱釉技术的渗透。从北朝后期至隋代,粟特人和突厥人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西风东渐,这是早期白瓷的时代背景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所证地域最广 ,可信程度甚高 ,并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但目前两种通行本不仅文字讹误歧异处甚多 ,而且体例亦不相同 ,学者不知所从。得其祖本嘉靖《陕西通志》本 ,通行本中的讹误歧异即可厘清。至其作者 ,当非汉人或穆斯林 ;作时当在宣德十年 ( 14 35)甚至成化十年 ( 14 74 )之后。  相似文献   

16.
王志高 《考古》2012,(5):74-84,109
洪保墓出土的寿藏铭是对其生平事迹及郑和下西洋史料的重要补充。据寿藏铭及相关文献记载,从永乐元年到宣德八年的30年内,洪保曾经一次奉使西域、七次奉使西洋,与郑和、王景弘同列为宣德六年下西洋之正使太监。此外,据记载下西洋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宝船,至正统六年洪保依然活跃在政坛。洪保墓地所在坟寺即宁海寺。  相似文献   

17.
佛典之翻译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汉译佛典的绝大部分完成于中古时期。中古时期,西北地区形成了西域、河西、关中三大译经文化区域,译经中心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都城附近。中古西北佛教译经文化活动重心久在西域,晋唐时期转向了关中。  相似文献   

18.
《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域闻见录》不同版本的分类、对比和考证,认为该书最早的书名和版本并非传刻最广的《西域闻见录》,而是《异域琐谈》。  相似文献   

19.
《西京杂记》中的汉代科技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京杂记》是一部杂史类著作,对于汉代的科学技术有许多记述,有些材料曾被科技史研究者引用。本文将《西京杂记》中科技史的全部内容按照科技史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对有关机械、物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两汉时期西域诸城郭国人口、城镇和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以及两汉政权一系列开发西域具体措施的论述,揭示这一时期新疆经济开发的概貌和成就,并认为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次开发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