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嘉锡(1883-1955)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是辨证<四库全书总目>的第一部杰出学术专著.然而,有关<四库提要辨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更是少有论及.像胡楚生<(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1],旨在揭示二书异同.廖瑶<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7],则从考辨<提要>之得失、<四库提要辨证>之形成、<四库提要辨证>之思想方法三方面对<四库提要辨证>及余嘉锡的思想方法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敦煌石窟空间结构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着墨甚少,主要有:宁强<论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结构>、张法<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娄婕<论敦煌石窟艺术的空间构成>等三篇论文.  相似文献   

3.
杨晓霭 《文献》2003,(1):74-86
刘次庄,字中叟(忠叟),生卒年未详.主要活动在宋神宗、哲宗时期.其所编<乐府集>,从宋人著作如阮阅<诗话总龟>等书的征引及周必大校订<文苑英华>的使用情况看,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因散佚较早,未受重视.且宋人公私目录还著录有刘次庄<古乐府序解>、<乐府序解>、<乐府题解>和<乐府解题>,颇显混乱.它们与<乐府集>关系如何,是否同一种书?今依所搜集到的材料加以考证辨析,力图为研究乐府文学、宋代文学提供些文献的方便.  相似文献   

4.
<礼论>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溯源中,礼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礼论>,也是他振兴儒学很重要的部分.<礼论>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礼学思想,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相似文献   

5.
刘俊伟 《文献》2003,(1):66-73
欧阳炯是五代的一位词人,他的词主要收在<花间集>与<尊前集>中.在花间派诸词人当中,欧阳炯的词,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成就都是比较高的;他的那篇<花间集序>更是在词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被认为是词学批评之滥觞.因此,对于欧阳炯的生平,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06,(4):128-128,95
近日我拜读了曹天生教授点校、整理的<王茂荫集>,颇有感慨.我与曹教授是1990年相识的,那时我们作为研究中共党史的同道,共同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此后,我们又同受徐则浩先生邀请参加<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的编写,学术上相互有更多的了解.我知道曹教授过去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在此领域颇有成就,发表过不少论文.但近年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宣纸>、<中国商人>、<19世纪俄国布道团驻北京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等著作,这次又点校整理<王茂荫集>.从这些书里我发现曹教授有浓重的家乡情结.他是皖南泾县人,所研究的课题大多与皖南有关,或由此延伸.如他以较多精力研究新四军,是因为新四军发展初期集结皖南、军部也在皖南;他研究宣纸,是因为宣纸主要出产皖南,特别是泾县;他研究中国商人,是因为徽商曾独树一帜,影响中国几百年;而王茂荫也是皖南歙县人.  相似文献   

7.
方北辰 《文献》1998,(3):44-53
西晋史学名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传世文献之,向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共为纪传体史书的冠冕.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对<三国志>的整理研究,早在南朝刘宋时裴松之注释此书即已正式开始.此后师祖者不绝,至有清一代形成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一书书稿的完成,为苏秉琦正式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创造了条件.他将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作为研究史前史的一把"金钥匙",以实现他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目的,着重解决中国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出现的历史.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传统组合与重组等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他还针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高涨而史前史研究低落的现状,解释"文明起源"的确切含义,就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赵孟坚,南宋人,工诗文,惜其作品多已散佚.嘉业堂刊<彝斋文编>及<补遗>中有6诗,<全宋诗>"赵孟坚"部分未收.笔者又从<壬寅消夏录>、<大观录>等书中辑得其诗11首,文12篇,对研究其思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七部史书,皆有<选举志>,对于研究我国从隋朝以后确立的科举制度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选官制度等,参考价值颇高.笔者做<七史选举志校注>,均以中华书局整理本为底本,并参考今人诸多成果,受益匪浅,但也发现中华整理本存在标点与校勘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列出商斠,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SCI)"中1998-2007年的有关数据,对<近代史研究>的发文概况、主要作者、高被引文章和作者、研究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剖析<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变化,可为读者了解<近代史研究>的办刊特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看,<近代史研究>在史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其在发表近代史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推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培养学术新人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祖国史>杂志创刊于1957年,原名<苏联历史>,依托于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是俄罗斯/苏联历史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祖国史>杂志主编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梅杜舍夫斯基(А.Н.Медущевский)1960年生人,俄罗斯宪政主义政治哲学博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俄罗斯国家史、俄罗斯国家与法制历史、俄罗斯国家改革史、比较宪法.  相似文献   

14.
<宋书·乐志一>载:"章帝元和二年,宗庙乐,故事,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三年,自作诗四篇,一日<思齐皇姚>,二日<六骐驎>,三日<竭肃雍>,四日<陟叱根>.合前六曲,以为宗庙食举.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减宗庙食举<承元气>一曲,加<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七曲为殿中御饭食举.又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日<鹿鸣>,二日<重来>,三日<初造>,四日<侠安>,五日<归来>,六日<远期>,七日<有所思>,八日<明星>,九日<清凉>,十日<涉大海>,十一日<大置酒>,十二日<承元气>,十三日<海淡淡>."[1]从这段文献的记载可知,章帝所创四篇乐章,主要用于当时的宗庙、上陵及殿中御饭这样三种形式的食举礼仪歌乐之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汉赋的学者,大多从史书(如<史记>、<汉书>)、总集(如<文选>、<历代赋汇>)、别集(如<司马文园集>、<扬子云集>)、诗文评(如<文心雕龙>、<历代赋话>)等各类著述中查找资料,却很少注意经部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类著作.其实,古代小学类著作中蕴藏着零散但又弥足珍贵的汉赋资料,倘若细心核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郝润华 《文献》2003,(4):170-177
在日本文学史上,陆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诗歌从主题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引起江户文人的高度评价和多方面的研究与效法.尤其是市河宽斋,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积极推法陆游,而且还著有<陆游考实>与<陆诗意注>六卷,尤其是<陆诗意注>成为市河宽斋研究陆游诗歌的重要成果.本文即对市河及其<陆诗意注>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7.
曾有学者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①.徐时仪先生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和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等文献,证明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②,其言甚是.  相似文献   

18.
李军林 《史学月刊》2008,(2):111-120
近十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共产党宣言>出版和传播的研究,对其文本的解读、意义的阐释,以及对<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成果的关系的论述等方面.但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9.
四、近现代对于黄花黎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一)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1.“降香黄檀”论主要是坚持从植物分类学及木材学的科学角度来认识用于制作明清家具的黄花梨。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①林仰三、苏中海(《中国木材》1993年第2期第43页):A.黄花梨原叫花梨或花榈。B.为了区别于清代中期以来大量进口的另一类花梨,故根据原花梨材色多数带黄而冠以黄字;另一类则成为新花梨。  相似文献   

20.
《世本·作篇》七种辑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辑佚之学清代最为盛行,<世本>辑佚也成就颇丰,然各家所辑繁简不同,或有遗漏及讹误.现以<作篇>为例,将七家之文排列比较,校订文句,比勘引书以核异同,并力图为<作篇>研究提供较为清晰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