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荣 《民国档案》2003,(2):126-130
孙中山先生毕生从事革命活动 ,足迹遍布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等境内外地区 ,留下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和文物遗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收藏民国档案的中心和基地 ,馆藏丰富、卷帙浩繁。馆藏中有众多反映民国时期重要社会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史料 ,孙中山档案就是其中的珍藏。馆藏孙中山档案史料总的特点是 :来源较为分散 ,内容较为丰富 ,形式较为多样 ,馆藏数量相对较少。按其形成时间和方式 ,这部分档案大致可以分为文书档案和专门档案两个部分。一馆…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民国时期(1912—1949)的档案,但若该立档单位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为了保持其档案史料的完整性,少数机构并不因政权的更替而重新划分全宗,海关档案就属一例。我馆保存的海关档案所属年代为1859(清咸丰9年)—1949年,大部为外文文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位(档案学术语称全宗):1.海关总税务司署,2.税务处,3.关务署,4.缉私署,5.金陵关,6.重庆关,7.北洋政府财政部及国民政府财政部两全宗内有关海关问题的文件。此外,还有汪伪海关总税务司署、汪伪关务署、汪伪财政部税则委员会,维新政府国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党政府军事机构的档案有59个全宗,5.3万卷。其形成单位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参谋本部、军令部、军训部、政治部、军政部、后方勤务部、国防部和战史编纂委员会等机关与部队。这些档案,以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为最多,以战史编纂委员会所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其内容主要是反映军令、军政和军训等军事方面的活动,但也有超出军事范围者。如三十年代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和“豫鄂皖三  相似文献   

4.
199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年头,7月1日,我国将收回香港地区的主权,结束英国对其百余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为配合香港回归祖国之宣传活动,研究香港的历史,为今后更好地建设香港提供参考,特将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及其他各有关方面有关香港的档案内容,整理编目,以供查阅使用。现将这一专题档案资料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不仅集中典藏民国历史档案,而且还藏有大量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些资料系统地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利用价值。我馆所藏民国时期的书、刊、报,主要接收自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国史馆的收藏,后又归入了从档案中剔出的出版物,以及从各单位收集而来的民国时期出版物,这三方面来源,构成了我馆所藏17万册民国时期书、刊、报资料的主干。现按书、刊、报三种类型分别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中华书局香港分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该局中心门市部举办了《孙中山先生墨迹展》。这在香港还是创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应中华书局香港分局的邀请,作为主要协办单位(会同江苏古籍出版社),特派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典藏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及其所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历史档案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办法》的有关规定,馆藏档案实行对外开放,为社会各界广泛提供利用。本馆热忱欢迎国内外查档者前来查阅利用馆藏档案,从事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和历史资料查证等项工作。为了方便查档者查阅利用本馆档案,现分别就馆藏档案概况、查档手续、查档程序及本馆查档服务项目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形势险峻,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能将其能量充分加以利用,将对中国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民国时期,已有建设三峡大坝水力发电工程之议。1935年,中国工程师学会邀集建设委员会技正、电气工程师恽震、山东建设厅技正水力工程师曹瑞芝、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水利工程师宋希尚等对长江三峡进行查勘,拟具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提出了黄陵庙、葛洲坝等处水力发电计划。1944年春,战时生产局美国顾问潘绥氏拟具了开发三峡经济报告,建议利用美国政府贷款在三峡建立容量  相似文献   

9.
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杨吉兴韩湘特1945年秋,国民政府为纪念陆军第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①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阵亡将士,在湖南省溆浦县龙潭镇东部近郊的弓形山上,建成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该陵园是1945年湘西会战龙潭战役...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抗击日军机群的战斗中,因舰体受重创沉入长江金口水域,舰长萨师俊等25名官兵壮烈殉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沉没在长江金口水域的中山舰,而对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墓地的确切位置因年远失记,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1.
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了三点: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第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共提出并且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民心。抗日战争只有发动蒋介石、国民党参加,才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全国抗战的开展,才可能有全民族的抗战。第三,从民族战争政治条件来看,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在抗战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共力量的消长发生着变化,总的趋势,是人民的力量、共产党的力量逐渐增强,并且历史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延安大兴学习历史之风;高级干部带头,全体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学员踊跃学史。干部历史教育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史学研究后备人才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菁  杨树标 《史学月刊》2005,15(7):76-83,88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与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历次会战态势的变化,蒋介石连续召开一系列军事会议,制定并调整了对日作战方针,检讨了各次会战,策定了相应的战略战术,从中反映出蒋介石对形势的估计、对敌我双方军队的认识等,比较能够符合实情,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蒋介石的话是“耳边风”,一吹就过,对国民党军队的劣根性改造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4.
有关战时及战后初期中法关系,中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于国际关系论著中加以评说,但鉴于大都并非专题研究,论述不免欠全面、深入.其实,这一时期的中法关系相当曲折、复杂,实非线性分析与研究所能诠释.本文在参考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法间几次重大事件,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客观评价印度支那对中法关系的影响及两国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抗战时期,基于夺取抗战胜利以及推进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行民选制度;在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切实建立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帮忙政府”;等等,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这还不十分完善,但却为战后特别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历史的经验,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主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发展工业建设中,对边区建立在私有基础上的私营工业,采取保护和扶持其发展的政策与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进行的成功实践.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于配合公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司徒美堂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贵祥 《史学月刊》2004,(11):57-63,69
美洲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为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从九一八事变后即率先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声援自发奋起抗战的国民党官兵;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出任抗日救国侨团的首领,带领广大华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万里迢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为祖国抗战出计献策,在途经香港陷入日军魔掌的危险时刻,表现出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他团结美洲洪门侨胞,报效祖国抗战,使这一古老的帮会组织焕发青春;他呼吁祖国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他是广大华侨抗日救国的领袖和楷模,其爱国思想在支援祖国抗战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21日至4月24日,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及《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旨,是想推动研究者从一个不算很新,却少为人们重视的视角,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审视。这个视角就是“现代化”。而关于历史研究中的“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两者的异同比较,最近较为引人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史学方法方面不断深入的探讨之外,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受到重视,也似是原因之一。以往对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无论是宏观或是微观,大致不脱民族民主革命的视角,是因这段历史确实与之密切相关。而今天的现实发生了变化,以抗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复兴,不仅走向了正轨,而且有了不断加速的迹象。因此,重新总结历史的经验以为现实服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本次笔谈,虽然只是在上述主旨下的一种粗浅尝试,但见仁见智,或者多少能给读者一些启发。本组笔谈是从会议发言中挑选而经言者整理过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谈内容广泛,故不做归类,仅以收稿时间排序。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法国与中国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经历了维希政府、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三个阶段。1940年6月巴黎沦陷后成立的法国维希政府在废约问题上基本上追随日本,一步步倒向汪伪政府一边,以致重庆国民政府于1943年8月1日单方面宣布废止中法不平等条约,并与维希政府断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主要受英美等国对中国废约态度的影响,一方面表示愿意与中国签订平等新约,同时也不愿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将废约问题与争取重庆国民政府对它的承认以及法国重返印度支那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但在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政府签订平等新约之后,以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法国在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上实际上并不占主动地位,已没有太多的与中国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在1946年签订的中法新约中,法国政府试图保留其在华特权的要求均被中国政府所拒绝,在越南问题上中法两国政府分别达到了各自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