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引言坐姿作为中国古代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可以说:"明古人坐法"应该是作为考古研究的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人的坐姿,就是要从中挖掘它富有内涵的礼仪,进而对九州华夏的礼仪之坐姿文化做深度的探究,最终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风采展现出来。在当下,我们对古人的"坐"的剖释实际上是一个类的概念,即大体可分为:坐,跪,跽,踞和垂足坐等行为方式。下面就以以上几种坐姿,分别加以论述。第一种,坐,《说文解字》:"坐,止也",即表明"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相似文献   

2.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董莲池,刘坤《礼记·内则》在记载子、妇事父母姑舅之礼时曾谈到:"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向),将任,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奉几,敛席与簟,县(悬)衾,箧枕.敛簟而之。"在这段话中,"少者执床与坐"郑玄《注...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轿子是身份的象征。 古代的轿子不是随便就能坐的。按明朝初年的规定,轿子分为大轿小轿:大轿是四人抬的官轿,四品以上官才能坐;小轿是两人抬的民轿,只许妇老病残坐。洪武年问有“五品京官亦美哉……有时街上骑驴过”的诗句,骑驴就很光荣啦。  相似文献   

4.
张晓娅 《收藏家》2012,(1):7-11
“屏风”最早或称为戾,《文选·张衡·东京赋》:“负斧戾。”薛综注:“白与黑谓之斧;戾,屏风,树之坐后也。”《荀子·儒效》:“负康而坐”,也就是背靠屏风而坐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文博》2020,(2)
某些权威工具书和文博考古类的图书、展览中,常常把席地而坐时的正常坐姿"端坐"(正坐)误为"跽坐"。古人席地而坐,正常情况下的坐姿是两膝著地,臀部压在双脚后跟上,这就是坐,又称跪坐、正坐、端坐、安坐。在坐姿的基础上,把臀部抬起,腰部挺直,使大腿同上身成一条直线,两膝仍然贴在席上,称为"跽",又叫"长跽"。本文认为,"跽坐"就是"危坐",是与"安坐"对应的概念。秦汉时期,"跽坐"使用的场合大致有三:一是某人对另一人表敬时;二是某人应付突发状况时;三是驭手策马时。  相似文献   

6.
“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唐代乐舞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坐部伎”和“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旧唐书·音乐志》亦云;“安乐等八舞(立部伎的八部乐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他们以演奏方式和场合的不同而区别,类似唐“十部乐”,但又不同于“十部乐”中“龟兹”等以地名定名,也不同于“十部乐”中的“燕乐”以演奏场合定名,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并包含有演奏场合、内容、乐器、技艺等多种因素。根据《旧唐书·音乐志》和杜佑《通典》所记载,立部伎有八部乐舞:《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帝陵园陵向研究中存在东向说和坐南面北说两种观点。通过研究,秦始皇帝陵墓以东墓道为主墓道、坐西面东是沿袭秦公帝王陵墓本身的传统;就陵园整体来说,其当为坐南面北的结构,这种布局是结合陵区地形,并综合交通形势等因素而形成的。秦始皇帝陵将陵墓方向与陵园方向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并有可能影响了西汉帝陵的布局。  相似文献   

8.
“春秋坐局席”活动之“坐(座)”,系“坐(作)社”之“坐(作)”,与寺院讲经之“高座”无涉。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私社之“春秋坐局席”活动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与官府的“春秋二社”有明显差别,导致了此活动举行的时间不再固定在春二月和秋八月,一些私社甚至不再举行此项活动。  相似文献   

9.
龙腾金源     
韩锋 《黑龙江史志》2010,(17):13-13
金上京地区出土以龙纹为图案的金代文物较多,其龙纹的使用范围也比较广,1956年在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则是其中的代表。经与国内各地出土的坐龙相比较,阐述坐龙的功用以及在现代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靖  五中 《旅游纵览》2012,(6):14-18
<正>"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中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只去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是多么奢侈和幸福。"《蒋勋的卢浮宫》一书中对于卢浮宫博物馆这样诗意的描绘,带给人们关于"博物馆旅游"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相似文献   

11.
溪音 《文史天地》2003,(5):64-64
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  相似文献   

12.
“座”为名词,基本义是坐具。“坐”为动词,本义指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止息。古代的“座”与“坐”与今日相比,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变化的分水岭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13.
古代有两种坐法,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下的状态。《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礼记》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  相似文献   

14.
坐省家人又称坐省长随、坐省长班或坐省家丁,是指府州县等基层地方政府正印官派遣常驻省城打理事务的家人。据现有史料,派驻坐省家人这一现象在康熙朝晚期已十分普遍,至乾隆朝中后期渐成蔓延之势,至晚清成为常态。坐省家人作为府州县等地方官的私设群体,从出现伊始即面临被制度禁止的命运,但却屡禁不止。坐省家人一般由地方官的亲信长随、土著专业人员或省城各上司衙门的长随等人构成,他们为官员致送礼物、侦探情事、打点关系、代理日常杂项事务,给地方吏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坐省家人这一顽疾的长期存在,与清代的处分制度、地方权力分配、基层官员的处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08,(11):31-31
古代有两种坐法,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下的状态。《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礼记》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  相似文献   

16.
一依乌欠……哎,太阳就要落山坡,月亮就要升起来;山那边美丽的姑娘哟,你愿不愿意跟我在多依树下坐一坐?依嗬嗬……哎,太阳落坡月亮升,密林深处树缠藤;山那边聪明的小伙子哟,山下的河流叫我怎么渡过?依乌欠……哎,多依树上结满果,树下就少摘果人;姑娘若是真心喜欢我,你就从那边坡绕过这边坡。  相似文献   

17.
贾植芳     
自幼调皮,脑后有反骨,一生不安分,平生际遇可用"狱里狱外"四字作结。20岁因参加学生运动坐国民党的牢,年少气盛砸饭碗大闹牢房;抗战时搞策反坐了日伪的牢;1950年代因支持胡风而被关看守所,"文革"中"自天挨批斗,晚上回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代燕乐"坐、立部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伟 《史学月刊》2005,(10):122-124
“坐、立部伎”是盛唐文化的产物,在唐代燕乐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唐代燕乐发展的高水平,更是中外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史料中有关“坐、立部伎”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整理与研究,其面目基本上已经呈于众人面前。本文对一些既成史实不再论说,但是以往学者对“坐、立部伎”诸多问题的相关讨论中也往往表现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或有可补充之处,笔者尝试做一分析。关于“坐、立部伎”的起始时间《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载:“高祖登基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刘煦(后晋)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玄宗)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 谓之‘坐部伎’……”(欧阳修(宋)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中,金代的龙纹形象一直包含在宋代龙纹的研究范畴中,宋代又是中国龙形象的定型时期,近年来连续发现的金代铜坐龙,对于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唐、宋、辽、金代出土的坐龙的形态特征、出土地点、时代背景作以对比研究,得出金代铜坐龙是渊源于辽代的坐龙、受宋代坐龙影响的、包含了女真族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龙的形象,并探索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及具有守护功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二佛并坐及其佛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恒 《文物世界》2002,(1):36-38
一个圆拱龛中,左右并坐着两个佛像的造型,被称作“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这种雕刻非常普遍,初步统计约有385个“二佛并坐”龛,几乎每个洞窟中都有它的形象。它们在洞窟中的位置也表现得异常灵活多变:有的作为主像置于正壁(往往是北壁);有的雕刻在东西两壁或南壁;有的雕刻于拱门或明窗上。“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何原因?其造像根据是什么?佛教意义如何?以上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