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笔者在唐宋羁縻府州研究中发现一种特殊的羁縻州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一群羁縻州以一个道里座标中心州为中心作近距离密集分布 ,形成集群 ,每一集群又分为数个由同一姓氏小部落组成的核心州群 ,每一州即一部落 ,但是大者不设羁縻都督府 ,小者亦不设羁縻县。这种类型的羁縻州目前仅见于剑南道雅州都督府境内。本文从这些羁縻州的定位入手 ,分析了集群的分布、形成、特点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及羁縻部族情况 ,历来极少有人研究 ,致使《中国历史地图集》基本上不能标识。本文从雅州入吐蕃道路的研究入手 ,初步探明了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的族属和分布 ,考察了它们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期望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羁縻州的具体地望和唐蕃边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宋代承袭唐代的羁縻州制度,但发生了许多变化。部分"羁縻州"入宋以来就本不存在,部分"羁縻州"在北宋两次"开边"之后也不复存在,史籍辗转相承,不一定可靠,是一种扩大了的"虚像"。若用宋人赵升所言"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为羁縻州"的标准来衡量,宋代的羁縻州制度是残缺不全的。  相似文献   

4.
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东北地区设置各种形式的羁縻府州,既有设置于正州--营州内的羁縻州,亦有设于少数民族原居地的羁縻府州,诸羁縻府州的职官与正州职官不同,在保留少数民族本族首领世袭制的传统下,唐政府亦派任外族人(流官)担任州县长官.  相似文献   

5.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唐原则上在羁縻州与经制州中要推行其共同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在施政方面,唐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从羁縻州的特殊性而言,唐又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6.
唐代在岷江上游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制在宋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是对茂州和威州所属的“羁縻州”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羁縻”模式,这在宋代具有普遍意义;其二是北宋末年,岷江上游的羌族“羁縻州”已经不复存在,这是通常被忽略的。宋朝政府对这一“边区”采取的广泛严密的防范措施,在其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收缩政策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郭声波 《安徽史学》2017,(6):56-61,152
唐代控制大渡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的黎州都督府,统属50多个羁縻州,担负着维持川滇走廊交通大道"清溪道"安全的使命。由于境内羁縻部族的分布比较复杂,以前学术界对黎州都督府统属的境域范围不太清楚。史籍记载黎州东南分布着"粟蛮",正南分布着"邛部六姓蛮",西南分布着"五部落蛮",但具体地望仍不太明确。文章在之前对黎属羁縻州分布初步研究基础上,从有关部族与羁縻州的对应关系入手,结合文献、地名、语言资料,基本复原了这些部族的具体分布,揭示了羌、蛮、獠混杂而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黎属羁縻州的境域范围。  相似文献   

8.
唐代中央派员出任蕃州官员有品官与流外两类。虽然唐代羁縻州原则上都督、刺史由部落首领世袭,但是部分蕃州都督、刺史,乃至县令也可由中朝官员担任。中朝官员任佐官的现象,不仅见于在部落本土设置的南北羁縻州,也见于以内迁唐经制州境内部落设置的羁縻州。佐官的层级从羁縻府州上佐长史、司马,至其他僚属录事参军事、诸曹参军事等,羁縻县则有县丞、县尉。其中有固定居所的羁縻州,或以游牧部落在经制州内设置的羁縻州,中朝官员为佐官的层级较多,比较完备。流外吏员在羁縻州使用程度不一。定居、有固定治所的羁縻州使用不同名目的流外人员,具体到参与羁縻州诸曹事务;在游牧部落本土设置的羁縻州,流外人员主要负责起草、接受文书,确保羁縻州与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宋卿 《史学集刊》2006,(5):89-94
唐代在东北边疆渤海政权地区设置的忽汗州都督府,在东北各羁縻府州中存在时间最为长久,其以朝贡为纽带与唐王朝保持着稳定的隶属关系。羁縻府州形式下的渤海政权对唐王朝的频繁朝贡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目的。其朝贡关系体现了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之间的一种“君臣”与“宗藩”的政治关系.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辖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有助于“中华一体”的国家形成。  相似文献   

10.
将羁縻州制州郡转化为正州制州郡,从而在大一统的版图内完全实行中央集权,这是公元2世纪以后中央王朝既定大政在唐的延续.本文以冯氏家族所控高凉地区的正州化个案,探讨唐王朝在南方边疆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解读唐王朝对边疆地区管理加强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地区,唐宋曾是泸州都督府、泸州属地,先后置有19个羁縻州、50多个羁縻县,但唐宋地志对其具体地望记载不够确切,后之治史地者往往不得要领。谭其骧、刘统、蒲孝荣、贾大泉、史为乐等对这些羁縻州的地望也有不同的解释,所惜不见有文字考证。笔者据有关史料,考证了泸属西部11个羁縻州、30多个县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和具体地望,并对各家的定点进行了商榷,最后以地图形式复原了这些羁縻州县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州都督府东部滇池秦臧地区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所置十二羁縻州的具体地望至今多不清楚。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分析交通格局入手,基本复原了这些羁縻州的具体地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李青淼《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一文提出的“唐前期都督在从军政向民政转变过程中,其等级也从统州降至与州同级”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都督府是对驻在州有完全军事、民事管理权,对所督其它各州有完全军事及部分民事管理权的军政合一机构,虽不是标准的行政机构,但正因为对所督州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上下级统属关系,在唐前期,都督并未下降为与州同级的官职,都督府也不是州一级行政机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广西发现了“田州土知府印”和“镇安府土知府印”。本文考证此二印的颁发者为吴三桂政权,并考查了颁发时间及受职者,进而指出二印见证“三藩之乱”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唐代甘州设置"中府",即中都督府的有关史实,作了仔细的钩稽和考证。考得广德二年(764年)十月凉州被吐蕃大军所围河西节度被迫徙镇甘州后,为适应移治的需要遂将甘州升格为"中府";迨至大历元年(766年)五月河西节度又徙镇沙州,当年甘州陷蕃,甘州作为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前后不足两年。  相似文献   

16.
由新出金文资料及相关事例可知西周金文中普遍存在异人同名现象。而望簋与师望诸器、师汤父鼎与仲柟父诸器这两个典型例证则显示了以往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中忽视异人同名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铜器断代研究中运用人名系联法时,应该充分重视异人同名的可能性,尽可能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7.
班固的“周室观”,是在两汉之际汉之德属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班固有选择地接受了刘歆五行相生的德运观念,将汉的建立看作是对周的代嬗,从而形成了尊崇周室并将之看作是汉室兴盛标准的“周室观”。班固的”周室观”不仅表现在《汉书》的写作中,而且是《两都赋》中坚持东都的一个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东晋南朝史书中有大量关于东州、西州、南州和北州的记载。这些以方位词来称呼的"州",含义和得名的原因都较为复杂。西州主要指代扬州官府和荆州,偶尔指益州。东州主要指代扬州,其次是东扬州。南州主要指代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偶尔指江州和广州。北州主要指代青州,其次是泛指北方诸州。荆州是最大的军事重镇,扬州是京畿地区,二者的户口超过全国的半数,被世人比拟为先秦的西陕和东陕,因而被称之为西州和东州。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是防御长江中上游和北方军事势力攻击的重要屏障,因位于京师之南,故被称之为南州。益州和青州位居西部和北部边疆、经济富庶、战略位置重要,故被称为西州和北州。东扬州称东州,江州和广州称南州,都是因为物产富饶。这些方位州的得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相似文献   

19.
释"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卜辞中"帚"参与战争、主持或参加祭祀、处理商王交办的事物、接受祭祀、与天帝或去世的商王交往、(灵魂)进入冥界等内容, 结合民俗、古代文化和造字表词依据等,可知"帚"是能与上天鬼神沟通的巫觋,而其中女巫则是周代宫中世妇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记载了北宋时期州县置学(政府办学)的具体措施,丰富了科举史研究资料,同时该碑由米芾晚年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