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构建多指标体系,在测算城市中心性强度值的基础上,利用扩展断裂点模型在GIS软件支持下勾勒济南在区外、区内两个层次的影响腹地范围。研究表明:受不同城市作用力影响,济南在区外城市间的影响腹地范围基本吻合山东省西部行政边界,与当前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基本一致;而区内腹地范围明显大于济南行政区划,形成了中心城市的高地效应。结合研究成果,对济南城市发展提出诸如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都市圈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功能及其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区域日益取代城市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多中心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形态,它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或者工具在欧盟的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关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城市和区域空间研究的一大热点。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对多中心城市区域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多中心城市区域内涵和定义、多中心城市区域测度方法、多中心城市区域演进,以及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洛杉矶:从地区性中心城市到全球性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小宁 《人文地理》2007,22(2):92-97
本文回顾了在当今美国乃至世界城市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城市--洛杉矶从地区性中心城市到全球性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洛杉矶崛起的原因。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历史考察和综合分析,作者力图揭示出全球性城市形成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孟建祥 《风景名胜》2020,(3):0053-0053
本文结合广电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自发 / 分散以及相互独立等问题,对自顶而下的省域广电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的具体设计方式进行研究,从而为广电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支持,以推进广电智慧城市整体建设与发展框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皖苏  严鸿和 《人文地理》2007,22(6):105-108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缺少辐射带动全省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现状和省会合肥自身所具备的各项资源和条件分析,指出将合肥市建成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研究提出了合肥市建设旅游中心城市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广西区域中心城市兴起及优先发展的原因、条件,揭示广西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特质,以期为当今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兆德  陈素青 《人文地理》1996,11(Z2):38-40
木文以山东省为例,以统计数字为基础,探讨用综合定量方法研究城市经济区划分,其中包括中心城市的确定,吸引范围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刘荣增  穆岚 《人文地理》2008,23(3):28-34
本文拟运用MWVD(Multiplicatively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方法,从中心城市郑州影响区范围的历史扩展演化入手,以河南周边省会城市的发展竞争为背景,探讨中原城市群整合的方案和思路。通过定量计算与空间可视化模拟显示,得出结论:对于河南而言,仅实现郑汴一体化对于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尽早实现郑汴洛一体化,甚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才有利于凸显组合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余大富 《人文地理》1996,11(4):72-75
三峡库区是因水坝--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引起社会经济结构显著变化的特殊区域。其鲜明的区域个性要求有与之适应的城镇体系,其开发性移民导致的显著提高的非农化势能则要求有超常的城镇化进程。为此比较分析了库区中心城市的最佳区位,提出库区城镇体系布局的具体方案和城镇分区意见。  相似文献   

10.
徐嘉璇 《旅游纵览》2023,(20):194-196
文旅融合能够促进消费需求多元化,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可以助推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文章在梳理国内外文旅融合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互动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旅融合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互动的逻辑,并从消费需求互通、消费内容共创、发展要素共享三个方面探究二者互动的逻辑机理,希望可以为文旅融合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城镇群的双向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提高关中城镇群竞争能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分析“一线两带”建设和关中城镇群发展的现状后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星火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是从工业和农业两个层面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动力.对于关中地区不同发展层面的城镇,宜采用不同的产业经济政策,促进关中城镇向组团式城镇群发展,为关中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新的产业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研究结论认为,要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实现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融合,需要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城市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内功能性组团式城市群,促进关中城乡经济一体化.“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组团式城镇群建设,宜从产业集群和城镇两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升关中城市和经济社会的整体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能源安全与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政府、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等推崇,各界纷纷开展"低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在简要概述"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与价值取向、宏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低碳经济性与实现策略、微观碳排放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低碳研究进行回顾,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重点的差异、研究尺度的缺失、机制的探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低碳研究-全面并力求反映现实的、面向未来与强调适应的、全球变化下不确定性的、追求品质与促进公平的低碳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国硕  张婷  缪小荣 《考古学报》2021,(1):25-26,中插1,27-56
一 引 言 早期城是城发展历史的早期或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独特性.具体到中国古代来说,早期城址是指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城址.城墙又称"城垣",是指围绕在城四周或内外的大型墙体,大多呈闭合状态,或与自然屏障连接成闭合状态,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或防洪,也兼有防盗、防野兽侵袭等功用. 城墙结构则是指城墙本体各部分的组成与安排,主要包括城墙形态结构、技术结构、墙基结构等.城墙形态结构可区分为上下形态结构和左右形态结构.上下形态结构或称"纵向结构",是指城墙上下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如城墙是单独的地面墙体,或是由多部分组成;地面墙体与基槽的对应关系如何,如上下一致或是错位.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结构优化及其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保平 《人文地理》2007,22(5):38-42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极"的初始条件,成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基本现状是:城市群总规模较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发展滞后。从目前提高竞争力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面临着完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序结构的任务。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要强化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二级中心城市,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以西安为中心构筑四大城镇群。在功能结构完善方面,要强化城市群区的联系,进行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功能和性质的重新定位;从时序结构的完善来看,要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从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方面安排时序结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西部大学城及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中心城区用地面积,教育空间,人口空间,产业空间等方面的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为促进西安市城市空间有序扩散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evaluat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wo current models - ‘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 - of the evolution of inner cities. This in done in the light of data on socioeconomic trends that affect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cores of the nine major Canadian metropolitan regions. The centrifugal model focuses on the attraction of suburbs on central city residents; the centripetal concentrates on the lure of some inner-city neighbourhoods for certain middle- and upper-income households. While the Canadian trends support some propositions of the models, they seriously challenge others, us models seem unsuitable for explaining Canadian urban reality. They fail to account for the relative socioeconomic stability of core neighourboods in major Canadian cities and the dissociation between trends in their residents' incomes and in housing values. Cet article évalue le pouvoir d'explication démontré par les ébauches théoriques qui visent à faire comprendre l'évolution des quartiers situés à l'interieur des centres urbains. Cette évaluation se sert de données relatives aux tendances socio-économiques qui marquent les secteurs résidentiels situés au coeur des neuf plus grandes zones métropolitaines du Canada. Deux modèles dominent ce champ d'étude: il y a d'abord le modèle ‘centrifuge,’ qui postule une attraction des banlieues exercée sur les résidents de la ville centrale; puis le modèle ‘centripète,’ qui explique l'attrait qu'exercent ces quartiers sur certains manages a moyens et hauls revenus. Alors que les tendances observées dans les agglomérations canadiennes viennent donner du poids à certaines propositions de ces modèles, elles présentent également un défi de taille à certaines autres. Les difficultés ressenties dans l'application de ces deux modèles paraissent relever de l'inadaptation de modèles conçus aux Etats-Unis à la réalité urbaine canadienne. Ces modèles sont considérés particulièrement inaptes à expliquer la relative stabilité socio-économique des quartiers des grandes agglomérations canadiennes et à rendre compte d'un écart grandissant entre lesrevenus de leurs résidents et la valeur des unités de logement qui s'y trouvent.  相似文献   

18.
雷金息 《旅游纵览》2009,(11):28-29
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聚居着一个"以黑为美"神秘的——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他们的服饰无论男女老少,统一着黑色。男子黑色头巾、黑色前盖大襟上衣、黑色宽脚裤,黑得精神抖擞;女子黑色火棱状头巾、黑色右盖大襟圆领上衣、黑色宽脚裤,黑色大围裙,黑得容光焕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如渊  金波 《人文地理》2002,17(6):89-92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CN下注册的域名、WWW站点及互联网用户三要素变化的分析 ,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的地域差异巨大。首先 ,东部沿海地带省份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呈东、中、西三带递减规律。其次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广大的农村地域基本属于待发展区。再次 ,在东、中、西三带内部存在次级分异。此外 ,在城市之间也存在次级差异 ,呈超大城市向小城镇递减规律。最后 ,作者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初步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引发了广泛的城市合作实践。城市合作是特定地域空间中城市共生演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行为主体在多种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互动博弈的结果。以新近兴起的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合作研究的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了城市合作的本质和内容,分析了我国城市合作模式的类别、演化过程和不同模式的有效性。城市合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的更高层级的集聚经济,演化理论可以为研究城市群的演化过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城市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