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于右任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70余名学者畅所欲言,就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生平、业绩等问题,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交流和研讨。其中,对于右任《望大陆》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同时,会议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于老晚年的家国之痛和民族之忧,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望大陆》遗歌内涵,提供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博文 《纵横》2008,(4):16-20
白驹过隙,屈指算来三原于右任先生乘鹤西去已逾44载。1906年,于右任先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后举凡有关西北革命大计,孙中山先生总是多所倚重。近年来有关这位"西北奇才"的革命事迹,不少报刊皆有披露。至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  相似文献   

3.
斗士于右任     
半哭半笑忧国忧民1879年3月20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不满两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又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于右任只好由伯母房氏抚养。房氏通情达理,视侄为子,为了把于右任培养成才,在于右任9岁那年,变卖家产,把其送到当时关中最有名的塾师毛班香门下。毛班香涉猎甚广,喜好诗文,性情诙谐,自称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毛先生时常勉励于右任将来要超过他们。于右任牢记在心,勤奋刻苦,学识一天天大增,随后,又求学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  相似文献   

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人尊称为“草圣”。其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更是为国人称道。 于右任在十一二岁时,受其太老师毛亚苌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草书产生了兴趣。他曾回忆说:“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 于右任中年学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在学书中,他有感于中国字笔画过繁,而各家草法不同,遂产生了统一标准草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意念。1931年,于右任…  相似文献   

6.
说来我和于家真是有缘分。那是2004年9月,听说于右任先生的侄孙女、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媛来京,筹备“纪念于右任先生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40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法真迹展”,基于对于老的尊崇和对于老书法的热爱,我们高兴地见了面。谁知,于媛正在为展出场地发愁,原定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计划,因展馆改造装修暂无法使用,其他地方不是不够档次,就是展品安全和适合国家领导人参加活动的场所很难找。因此,我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的设想,因为我馆是新建的具有东方一流水平的展馆,除了络绎不绝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青少年不断到…  相似文献   

7.
牛济 《陕西史志》2004,(5):56-57
由胡耀邦题签、屈武作序的《于右任诗词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辑录杨博)是新中国30余年来大陆第一次出版的于右任诗词集。序言中称:“在编辑这本诗词集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同志依据各种版本对原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和加标点”等工作,“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书”。笔因从事张季鸾专题研究的缘故,曾翻阅该书中于右任贻赠张季鸾的两首诗词,却意外地发现其中所辑录的这两首诗词都出现了谬误。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长者有两人,一为孙中山,一为于右任。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到了晚年,对大陆及家乡极其思念,有时甚至夜不能眠。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了一首情深意长、影响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  相似文献   

10.
于右任撰联碑在麦积山落成张锦秀于右任先生为麦积山石窟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座子山"对联,由旅居台湾的天水籍冯国磷先生捐资刻石立碑,于1993年9月落成。撰联碑的揭碑仪式于1993年9月20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会上举行,100多位代...  相似文献   

11.
劉進寶 《中华文史论丛》2021,(2):343-380+403-404
在抗戰進入關鍵時期的1941年10月,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在敦煌考察時,就提出了成立敦煌藝術學院的計劃,並提交了議案。1942年1月12日,國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的提議,決定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教育部長陳立夫和于右任的籌劃下,1942年9月組建了由高一涵、常書鴻等組成的籌備委員會。1943年1月1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籌備委員會名單,並派常書鴻赴敦煌工作。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和積極籌備,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於194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常書鴻任所長,標誌着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和管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相似文献   

12.
王志屏先生口述、王玉珊先生执笔的《我在西安事变中的经历和见闻》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记述了口述者在西安事变中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事件,内容很丰富。对于其中与史实不符或叙述欠详之处,有些我已在《西安事变片段》(载本辑第26页)中述及,另一些则作如下订正。  相似文献   

13.
李根源先生(1879—1965),云南腾冲人,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1904年他东渡日本学习军事,次年即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1909年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总办.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在云南开展革命.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历任北伐联合军都参谋,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与代总理等职.解放后曾任西南军政及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李先生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在金石收藏和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藏有九十多方唐志的曲石精庐与于右任先生的鸳鸯七志斋、张伯英先生的千唐志斋齐名,他的唐志多购  相似文献   

14.
余云 《江淮文史》2009,(3):96-104
何南史博士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曾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去世,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感人的生活点滴……  相似文献   

15.
黄团元 《文史春秋》2010,(11):50-53
2010年夏,陕西咸阳人卓登于1986年捐献给咸阳市政协的120多件于右任书法作品,20多年后据说下落不明的消息在全国引起轰动。因为据说于有任的书法作品现在价值连城。于右任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6.
邵力子     
邵力子,初名景奎,上学后,名闻泰、字仲辉。力了本是他办《民立报》时所用的笔名,取义于《后汉书》“游子天所弃,力子天所富”。1882年12月8日(阴历10月27日)出生在浙江绍兴陶堰。幼时随父宦游各地,受母教,六、七能吟诗,十余岁时能为文。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学习。1903年回浙江绍兴,旋赴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十七名举人,其后两次辞官,立志救国救民。1905年到上海入法国天主教会所办震旦公学求学,结识正遭清廷通缉之陕西人于右任,成为一生莫逆之友。1906年,与于右任共同发起反对学校强迫学生礼拜及不许学习英语规定运动。由校长马良(相伯)组织学生离校,在吴淞口成立“复旦公学”,邵力子、于右任出任校董。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1897—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自成一家,世称“于体”。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  相似文献   

18.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以草书见长,有“一代草圣”之美称。他一生所题写的书品数以万计,有关他题字的佳话趣事颇多。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档案馆藏有王陆一撰写之《右任先生总领陕西靖国军纪事》(稿),详细记载了于右任1918年由沪入陕,统领靖国军与北洋直系、奉系军阀浴血奋战,直至1922年7月脱险离陕并间关返沪的艰难历程,对研究陕西靖国军从组成到失败和于右任此四年间在陕西的革命业迹,均有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从东京被引渡南京进行公审。当时我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学系上学,得到于右任先生(于和我祖父是关中书院同学,同榜举人)送来的一张审判谷寿夫的旁听证,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和听到中国人民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