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瓷画中常见一种儿童手持一朵莲花或者一枝莲叶正在玩耍的形象,这种画面的名称,除了"婴戏图"之外,还有"持莲童子""持荷童子""化生童子"等数种。名称应该能反映画意才好,所以这种瓷画究竟怎么定名值得推敲。"婴戏图"是笼统的称呼,不能说错,但对儿童为什么持莲的理解帮助不大。"持莲童子"和"持荷童子"是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描述,可合一为"持莲童子",这个名称也没有反映画意究竟为何。“化生童子”是佛教典故.但手持莲花就一定是“化生童子”吗?此说似乎有勉强之嫌。本文收集明清数百年间瓷画上岀现的几种“持莲童子”,对其寓意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满族戏曲与戏曲家胡音一、满族戏剧(1)、朱春戏。朱春戏是满族传统民间戏剧,有的地方称“朱赤温”,融汇了民歌、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及“百戏”、散曲等精华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关于“朱春戏”的源流,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和原始剧作。仅有几种传说。其一,...  相似文献   

3.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4.
武汀汀 《丝绸之路》2013,(24):30-32
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5.
安顺地戏,顾名思义,是不上庙台、不筑舞台的,在山野平坝上演唱、跳打、伴奏简单、粗犷原始的戏曲,故名地戏。安顺地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这种彩绘木雕面具,是溶汇、服务于跳神、祭祀、驱鬼逐疫和戏曲的综合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化妆手段。这种戴面具的地戏,虽是贵州省内以汉族为主,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戏曲;但它却又主要地流传在安顺各地带有“屯”、“堡”、“旗”、“关”、“哨”、“营”、“场”等地名的寨子,如刘官屯、双堡、卫旗、塘关、新哨、猫营、狗场等等。要辨识这些演唱地戏  相似文献   

6.
戏少.是当前一些中青年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但是,不少戏曲前辈都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戏包袱”(记戏多),有的还有“戏摺子”,任人“点戏”,“点啥唱啥”。川剧大师阳友鹤(1913-1984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7.
孙大伦 《文博》2005,(2):75-77
陕西省蒲城县东阳乡洞耳村元代壁画墓,有“童子戏花图”四幅。分别绘在墓室穹窿顶南北东西正壁的四个梯形方框内。穹窿顶壁画主要为环绕一周的装饰性图案,由上到下分为五层。“童子戏花图”位于第三层,每幅上边长约80厘米,下边长约97厘米,高为45—48厘米,并用四幅同样带等高梯形框的火焰珠图案相间隔,占据了墓顶的显著位置。四童子均头顶留小撮发,穿浅褐色兜肚,着颈圈足环。南北两幅童子右手牵牡丹花茎,左手持花蕾新枝,或半仰、  相似文献   

8.
《沧桑》1995,(4)
山西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晋南地区,更是我国的戏曲发源地之一,享有“中国戏曲摇蓝”之盛誉。据调查,山西大、小剧种共有52种之多,约占全国戏曲剧种的近1/5,居全国首位。在这些剧种中,历史最古老的当属流布于临猗等地两“锣鼓杂戏”。 关于锣鼓杂戏之源起,戏曲学术界有数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剧,作为新剧种在祖国戏曲百花苑中绽开,还是在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初,全国各条战线都积极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我省各剧演出团体相继筹建和成立。除了京、川、评、越、豫等外省剧剧团外,1953年黔西县一些爱好文琴的老艺人,借用别省大剧种的表演形式,率先将文琴搬上舞台,称之为“文琴戏”,并在1956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文琴戏团”。“文琴”源于“贵州弹词”,也叫“扬琴”,是曲艺的一种。它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长期流行于贵阳、遵义、安顺和黔西一带,已有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民族歌舞的海洋”。居住在那里的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戏曲——侗戏。侗族,是古代僚人的一支,很早就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定居下来,所谓“散处于牂牁、潕溪之界”。他们过去原来没有戏曲,由于171年前出了个侗戏师,从此便有了新的一页历史。这个侗戏的创始人,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腊洞村的歌师吴文彩,人称“疯颠戏祖”。提起这“疯颠戏祖”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台湾国宝级布袋戏世人李天禄,一生经历了由大清子民到日本皇民到台湾同湾同胞的多种身份,见证了台湾地方戏曲的极衰与极荣。他的命运一部生动的台湾近代史,吸引电影导演孝贤拍成其“悲情三部曲”之一《戏梦人生》(另两部为,《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在这部自传体电影中,李天禄演绎了一段真实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的历史上,曾经存在10余个戏曲剧种。其中多数为中原地区流人到黑龙江的,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吕剧、赣剧等;还有4个是黑龙江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即拉场戏、龙江剧、龙滨戏和朱春。前3个剧种都属于汉族剧种,况且龙江剧和龙滨戏又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剧种,唯独“朱春”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满族独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因此,“朱春”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与清代戏曲政策相关的史料,认为清代官方实行差异化禁戏政策。禁戏并非是禁止一切戏曲活动,而是禁止不符合统治者意愿的内容。又因所涉及对象和区域不同,清朝在制定和执行禁戏政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禁戏政策一方面损害到"以戏为生"的民众生计,影响边疆戏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净化社会风气、安靖地方、稳固边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京剧艺术中,有一个特殊的戏种,叫“红生戏”,特指勾红脸的老生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因此红生戏又叫“关老爷戏”或“老爷戏”。京剧为何独有以关羽~个人物为题材的戏?我遍查史书,追根溯源,以三国进而以关羽为戏曲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而揭秘人,可谓北宋大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15.
邱皓琛 《神州》2013,(24):42-43
婺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婺剧,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有人称它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金华最古老的戏曲,也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它以金华为中心,流传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和江西等一带。婺剧的艺术特色是古朴浑厚,强烈粗犷;唱腔高亢,音乐丰富;擅长武功,特技惊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山西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省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中原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巅峰,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乡宦、商贾、富门,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他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饤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文南词     
《文史月刊》2013,(10):2-F0002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安庆市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一伴奏以四胡为主。  相似文献   

19.
王秀玲 《收藏家》2010,(6):49-54
五.人物纹人物纹有仕女、官员、童子等。纹饰画面有群仙祝寿、玉女献桃、仕女秋千、童子戏莲等。出土织物中(除童子外)人物纹饰较少,一般人物纹都是主题纹饰。  相似文献   

20.
在侯马发现的几十座砖雕墓中,宋金墓室最为精美,仿地上四合院缩小比例而建,惟妙惟肖。尤其是牛村南董氏家族中的董明墓,戏曲的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俱全。1961年,著名戏剧家田汉看到董明墓戏俑后,欣然命笔:“大金有优谏,歌台竟如画。不缘新建设,何以见风雅!”中央电视台以“八百年前一台戏”为题反复播放。晋南不愧是戏曲的摇篮。董明墓戏曲砖雕@子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