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军 《四川文物》2001,(3):13-17
考古发掘出土的四川邛窑省油灯,是一类较有影响的器物,是唐朝、五代至宋代的常见之物。学们对省油灯的研究,曾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笔根据出土资料,结合献记载,并通过测验,对邛窑省油灯的使用原理,以及其传播地带和影响,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魏崴 《四川文物》2003,(3):78-81
四川古瓷的造型和纹饰是相当有特色的,如邛窑生产的玩具瓷、省油灯、“邛三彩”等,但四川古代制瓷业又是同时代全国制瓷业的一个部分或环节,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本通过对四川古瓷的造型和纹饰的分析,对四川古瓷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邛窑”始创于隋,盛于唐,衰于宋。什邡堂古瓷窑是‘邛窑”的代表,其遗址在邛崃县城南河边,隔河与县城相望。窑址东西长五百三十米,南北宽二百一十米,总面积十一万一千三百平方米。窑址内共有十三个窑包,1984年2月经文化部文物局批准发掘。两年多来,先后发掘于二号、三号、五号和七号窑包,清理龙窑七座,出土文物万余件。这批文物以生活用品和各型各式人物动物瓷型为主,其次是生产工具、文娱器具、建筑材料。其中省油灯和各类瓷塑最具特色。这批瓷塑制品以彩器居多,有釉上彩、下彩,彩色中尤以“三彩”最有代表性,统为“邛三彩”,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都有陈列。  相似文献   

4.
邛窑是四川青瓷窑系的代表。邛窑的窑具种类繁多,时代特征明显,开展对邛窑窑具及装烧工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邛窑瓷器进行鉴定和断代,从而总结不同时期邛窑瓷器的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唐代邛窑“铜红釉”瓷器的产生是邛窑前期高温“釉下彩”瓷器发展的必然;邛窑所在地区具有烧制“铜红釉”瓷器的原材料条件;邛窑先进的施釉技术和烧制工艺为“铜红釉”瓷器的烧制创造了工艺技术前提;从比较学上看,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与邛窑“铜红釉”瓷器共性突出,体现了承继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申“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了铜红釉”的观点,并结合实物概括了邛窑“铜红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琴 《文史天地》2024,(2):42-46
<正>俗话说:“那人可不是省油的灯。”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一个人比较难搞,不是好对付的人。在近现代电灯出现并普及之前,人们多使用以油为燃料的灯具。古代有专属命名为“省油灯”的灯具吗?省油灯又是怎样的呢?又是谁在使用省油灯呢?要探寻省油灯的踪迹,一方面可以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寻觅点滴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辨别查证,二者相互印证,为我们揭开省油灯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邛窑是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的发端,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是中国彩绘瓷的故乡?”这是有关专家对邛窑的定论,它足以表明邛窑的珍贵文物价值,但是这句活却远远不足以概括邛窑——这个被历史淹没了一千多年的珍宝。  相似文献   

8.
邛窑为四川地区南朝后期至宋代的一大名窑,迄今中外古陶瓷研究多将其界定为青瓷窑。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几乎每个调查发掘邛窑,在其调查发掘报告中,都介绍邛窑产品中有白釉瓷器,如:  相似文献   

9.
邛窑是我国西南地区存在时间最长的古代制瓷窑场之一。文章综合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的成果,阐述了邛窑窑址的分期与文化面貌,生产性质,产品流布与行销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指出邛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五代,而衰落于宋末元初,前后延续长达七个多世纪,其各时期生产的瓷器均以日常生活类用具为主,并大量出现于当时的生活居住遗址和墓葬遗迹内,由此判定邛窑应属于民间窑场。文章还指出,考古发现表明,邛窑自唐代早、中期以后,窑场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其产品除供应邛州当地的需求外,还通过水路和陆路渠道销售、贩运至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0.
四川邛窑现已是享誉中外的我国南朝后期至宋代的名窑,品种有青瓷(釉色有青、黄、褐、绿、黑、紫、蓝等)、白瓷、花瓷等等,器形有日用生活器具、文房用具、玩具等。邛窑在其长达七百余年的历史中,尤其是其辉煌期的唐宋时代,广泛地学习、借鉴、吸收我国其它地区先进的制瓷文化传统,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和工艺技术,丰富品种;也不断以其独特的蜀地文化艺术和工艺科技影响全国许多瓷窑。邛窑在这种长期的同全国各地瓷窑间的文化艺术和工艺科技的相互学习交往中,使邛窑文化(下文我们将论及,邛窑文化为四川文化的代表,至少是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走向全国,对我国的陶瓷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琳  张琴  李佳欣 《收藏家》2023,(3):2-29
邛窑从南朝开始烧造,一直到南宋停烧,烧造时间近800年。邛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地方瓷窑,是四川瓷窑的典型代表。它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窑业技术史上牢牢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2.
邛窑遗址位于成都平原,不见于史料记载,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被世人发现。对邛窑遗址的认识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和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新改建的陶瓷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两件以往未曾展览过的藏品:唐邛窑乐伎俑(图一)和白釉印花婴戏图碟(图二),这二件瓷器,虽都为民窑生产,质量亦不算精细,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拍鼓技艺和瓷器婴戏图的起源、发展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详细介绍如下:邛窑是唐代四川地区颇负盛名的瓷窑之一,产品较越窑、长沙窑在质地和釉彩上略显逊色,但在器物造型上却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日常所用碗、盘、碟、瓶、灯、罐等器具外,邛窑瓷工特别擅长小形雕塑品(如动物、人物等)的生产,上海博物馆所藏邛窑乐伎俑即是一例.此俑高仅6.8厘米,直接用瓷土捏塑成形故胎骨是实心的,俑席地而坐,腿上放着腰鼓,鼓两端搁放在盘曲的腿上,昂首挺胸,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14.
邛窑作为四川地区久负盛名的民窑之一,其制瓷工艺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本文通过对唐代邛窑瓷器在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分析,展示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并更加深入地探究其所反映出的唐代四川地区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日前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一盏宋代“省油灯”,与宋代诗人陆游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长沙窑出土的窑具按功能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装烧具和测温具四类。根据长沙窑的装烧工艺,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与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四川邛窑、河南巩县窑等窑口出土窑具的对比分析,可知长沙窑主要吸收了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的窑业技术,与巩县窑、铜川耀州窑、邛窑联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位于川西成都平原西陲之邛崃,古称“临邛”、“邛州”,与成都、郫城以及江州(今重庆)同筑城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其境内遗存有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南河十方堂、西河尖山子以及西河柴冲、孔明黄鹤村等一批古窑遗址。这批古窑址构成了南北朝至宋代临邛地方性民间青瓷窑系,按学术惯例称作“邛州窑”或“邛窑”,其中尤以南河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其代表。因其保留面积最大,烧造延续时间最长,产品种类最丰富,产品最精美,传播也最广而成为“邛窑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制瓷工艺、时代背景、窑场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再次与罗平章先生详细论辩了长沙窑的起源问题,认为长沙窑源于邛窑而不是岳州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两件唐代的邛窑瓷碗,分别烧制于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和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碗内有釉下彩书年款及反映道教内容的文字图象。一件为"天宝七载午时造"邛窑碗。圆唇,口略敛,坦底,璧形足。高4.3、口径14、足径5厘米。碗内外施灰青色釉,外壁釉不到底,底足无釉,露灰褐色胎。因瓷土淘炼不细,故胎质疏松,焙烧时产生气泡,造成碗内外的鼓包。碗心有釉下青褐彩书"天宝七载午时造"竖行年款。文字右侧绘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应当发扬民主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考古材料重申了笔者长沙窑源于邛窑而不是岳州窑的观点,同时,高度评价了长沙窑的历史成就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