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读《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5期《黔剧声腔源流探析》一文,其中“1956年6月26日,桂百铸老先生曾代表贵阳市‘贵州扬琴’爱好者,向正在贵阳演出的黔西县文琴剧团赠送了一面锦旗,题词为‘广陵重奏,企舞先登’。该一题词,既表达了广陵(即扬州)之曲在贵阳的流传,也是对黔西县将扬琴声腔搬于舞台、盘于先登的赞许。这一题词,是最早提出贵州扬琴源于扬州的一种界说。”一段,对“广陵重奏”一语的理解,过去贵州省黔剧团马非天同志曾在《贵州戏剧》上著文,也持这种说法。五十年代初,我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任编辑与记者,分管戏曲与…  相似文献   

2.
代表贵州省戏曲剧种之一的黔剧,其发源地在地处黔中偏西北的黔西县。黔剧的历史并不长,从1953年搬上舞台至今不过36年。但在形成戏曲剧种之前,却经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贵州琴书(亦称“弹词”,又称“扬琴”,以下简称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优美,婉转动听。这一曲艺传入贵州的时间,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到了光绪中期比较普及,省内大部份地区都出现了弹唱琴书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正qián jù黔剧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分布地: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dòng xì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贵州黔剧,作为新剧种在祖国戏曲百花苑中绽开,还是在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初,全国各条战线都积极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我省各剧演出团体相继筹建和成立。除了京、川、评、越、豫等外省剧剧团外,1953年黔西县一些爱好文琴的老艺人,借用别省大剧种的表演形式,率先将文琴搬上舞台,称之为“文琴戏”,并在1956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文琴戏团”。“文琴”源于“贵州弹词”,也叫“扬琴”,是曲艺的一种。它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长期流行于贵阳、遵义、安顺和黔西一带,已有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5.
川剧在贵州有近百年的历史,为贵州人民喜闻乐见。在贵州弹词未搬上舞台为“黔剧”之前,川剧被认为是代表贵州的地方剧种。川剧艺术能在贵州根深、叶茂,不断发展,有它本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与杰出的川剧表演艺术家魏香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分不开的。魏香庭在四川、云南、贵州演过戏,在川剧舞台上生活六十多年,人们公认他是继康芷林、曹俊臣、肖楷成之后的佼佼者。他二十多岁时,就卓然独立,有所成就,博得了“盖三  相似文献   

6.
傅汝吉 《文史天地》2003,(11):23-26
近40多年来,贵州文艺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一个人,他主业是黔剧演员,客串小戏、小品,拍电影、电视,曾在京、沪、杭的大舞台一展风采,也常在工矿农村的土台子上频频登场。成功地塑造了近百个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这个人就是贵州省黔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共产党员余重骏。从贵阳黔剧团起步一步一步走向黔剧的辉煌余重骏自幼受喜爱戏曲艺术的父母影响,随父母到戏园子,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座席之间嘻笑打闹,而是认认真真观看台上的演出,不时还跟着比比划划、哼哼唱唱。十岁那年,他穿上戏袍,有板有眼地在贵阳市合群小…  相似文献   

7.
正黔剧在创立之初就有着非常显著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它博采众长,以本地方言为戏剧语言,以歌叙事,注重人物塑造。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段段引人入胜的表演,让观众得到心灵慰藉感受快乐,而快乐不就是生存的意义指向吗。黔剧能够得到贵州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其浓缩了贵州民族文化生活的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黔剧《秦娘美》就是当时民族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光彩夺目的鲜花。秦娘美的故事,发生在清代古州厅的三宝村(今榕江县车江乡)和永从县的贯洞寨(今从江县贯洞镇)。讲的是一对从小青梅竹马的侗族男女青年娘美和珠郎在行歌坐月中情深意笃,破钱盟誓,私定终身,后被封建古规“女还娘头”胁迫,只得背井离乡,流浪私奔,而刚逃离虎口,又陷狼窝,最后珠郎被害,娘美智斗,终于报仇雪恨,取得胜利的爱情故事。贵州解放之后不久,刚刚成立的贵州省黔剧团深入侗家村…  相似文献   

9.
《贵阳文史》2013,(5):20-22
贵州是移民之地,无数优秀的外来精英,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并在贵州创造出了教育事业的奇迹。贵州教育曾经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展示过辉煌。今天,这些贵州辉煌的教育史仍然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典。 “以民为本”的“知行合一”创始人王阳明  相似文献   

10.
植根于云贵高原的熳烂山花“黔剧”,曾以其绚丽的风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引起过全国观众的关注。《秦娘关》、《奢香夫人》等有过的轰动效应,使那个时代的贵州人引以为自豪。在回顾这段光辉岁月时,人们不能不缅怀黔剧创始人之一的包净六先生为该剧种的创立和繁荣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1912年贵州“二·二”事变的发生,给辛亥革命后贵州政局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时人或后人,对“二·二”事变的认识和评价,都存在着分歧。在纪念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之际,分析贵州辛亥革命中“二·二”事变的性质,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更加深入全面了解贵州辛亥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竹琴,又叫道情或道琴,是四川和重庆民间以唱为主、说唱故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四川曲艺唱曲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又是四川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尤其是“扬琴调”的贾派竹琴,曾经是四川曲艺界的瑰宝。“扬琴调”又称“成都派”,创始艺人贾树三(1894—1951)是近百年来四川最有名的竹琴艺人,名列成都锦春...  相似文献   

13.
有着“东方剑桥”之誉的浙江大学,似乎与贵州有着不解之缘。抗日战争时期,浙大曾迁至贵州湄潭数年,用文化的奶汁,滋养了贵州高原这片沃土,让其结出了不少丰硕之果;如今,浙大理学院的院长陈叔平先生又就任贵州大学校长,给面临西部大开发机遇的贵州,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贵州大学是贵州第一学府,人们对贵州大学的校长寄予了多大的期待与厚望啊!陈叔平先生是何等样人,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就有了这篇专访。知青谈话是从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起始的。同样当过知青的陈叔平校长在对这部长篇小说表示了肯定的同时,却对小说的题目很不…  相似文献   

14.
正黔剧优秀剧目《秦娘美》,是黔剧创作组根据梁少华、梁耀庭的侗戏本《珠郎娘美》改编的,是一出凄美的侗族爱情故事剧。1959年,该剧由贵阳市黔剧团首演。当年为体验生活,剧组曾到珠郎娘美的家乡黔东南榕江县车江体验生活,白天,我们与侗族青年在一起劳动生活,体验侗族社会生活,如学习侗族姑娘走路、纺织等,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善良、朴实、勤劳勇敢的可贵精神。晚上,我们点着汽灯排戏,历时20余天。戏  相似文献   

15.
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开幕2600家客商参展“中国·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以科技自然文明——世界变革与梦想为主题.由生态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展示、交易和商贸洽谈等形式的活动组成,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美丽家园”“生态工业,绿色发展”“生态建筑,美好人居”“生态文化,动感体验”4个板块,总面积37812平方米,集中展示生态产品、设备、服务、工艺技术、生态工程等.各板块既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多层次、多角度展示生态产品和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印象·2017     
正2017贵州年度文化榜年度关键词:影响它是贵州文化2017年表现的最好概括,也是贵州日益开放和进步的自然结果。2016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的"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全球推介会,为贵州2017迈向世界揭开了序幕。走出去:贵州文化艺术节走进马耳他,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干杯、"香"遇非洲,上海艺术节首推贵州文化周,贵州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出现在世界眼中……  相似文献   

17.
正悠悠岁月,我们这代人在黔剧艺术的道路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岁月伴随我们成长,岁月伴随我们辉煌,也伴随着困惑和迷茫。在我们心里有好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每每想起,还是那么兴奋、激动和情不自禁。我们贵州省黔剧团(现黔剧院)有大小演出剧目一百多个,《奢香夫人》是黔剧优秀保留剧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因写《梨花赋》远谪龙标。诗友李白深表同情,曾写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此,五溪、夜郎、龙标、王昌龄更负盛名,引起了历代人们对其人其地的探索。历来很多史籍都认为龙标乃今之湖南黔阳县,具体位置在该县西南之黔城。然而《贵州通志》、《黎平府志》、《开泰县志》等则说龙标为今之贵州锦屏县隆里所。后说虽未定论,然而,我认为王昌龄到锦屏一带是有道理的。故作比短文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民国《贵州通志》,成书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自1985年起,陆续出版了其中一个分志--《前事志》的校点本。诚如《出版说明》所说:“无论研究贵州历史,还是编写地方新志,均需此书参考”。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近日,阅读《前事志》,发现其中关于嘉庆二年“南笼起义”部分,不仅所征引的其它  相似文献   

20.
汉剧的前身称为楚调,又名楚腔、楚歌、楚曲及郢曲等,是我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其它三大古老剧种为昆、弋、梆),已传播到国内十几个省、市和几个国家,影响了几十个剧种,是一个历史悠久、剧目繁多的名优剧种。议调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魏良辅《南词引正》中载:“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无南腔字者佳……五方语音不同,有中州调、冀州调、弦素调,乃东坡所仿(睛)偏于楚腔。”吴幻声在《吟碧馆剧谭》中说:“祝允明(字技山)所著猥谈中有云,‘昆曲之支派自宋元剧本,传至于明分有曼绰、弦素调,二种古音渐失,流传于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