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批清代地毯和壁毯,主要有栽绒毯、缂毛毯和绣花毯等品种,其中大部分是栽绒毯。栽绒毯又分毛毯和丝毯两种。这些藏品均系宫廷御用物品,其织造技术和艺术风格足以反映出我国清代织毯工艺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金线地“玉堂富贵”壁毯(封三),是一件出类拔萃的作品,纵270厘米、横645厘米,左右两边排繐长11厘米。它的图案是依  相似文献   

2.
1983年12月和1986年7月,旬阳县长沙乡农民华荣志先后献送出土鎏金铜造像六件(封三:7)、须弥座足床一件(残)、“乾元重宝”铜钱二枚。经笔者实地调查,发现为一窖藏。窖藏位于小棕溪(汉江南岸支流,长约15公里)沟垴半坡上,离地面约50厘米,是1983年秋季,因阴雨连绵造成局部滑坡而暴露出的。器物系直接入土窑藏,未  相似文献   

3.
2000年7月30日,宜昌县龙泉镇峡木岭村村民傅先钧、严孝林在该村取土时拾得青铜剑、矛各2件。宜昌市、县文化局闻讯及时赶到现场,两村民主动将妥善保管的4件文物上交文物部门。经鉴定,此4件兵器为东周时期遗物。其中剑为东周楚国兵器,矛为春秋时期巴人遗物。剑2件。其一,剑首有两道圆箍。全长55、宽3.5厘米,重700克(封三,4)。其二,剑身呈柳叶形,两刃锋利,保存完好。全长58.6、宽4.5厘米,重850克。矛2件。双骰式,两件形制相同。矛上饰动物纹。通长15厘米(封三,3)。这种双骰式矛在三峡一带…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1,(7)
1960年5月在莒州古城东南七十华里的马鬐山北山脚下莒县中楼人民公社刘家峪生产队,社员在锄地时发现了五件铁制文物,计有:(1)六耳生铁锅一件(图1)。通高34.5、口径51、厚2.5厘米,最大腹径53.5厘米,重63斤。除口部有带状纹四条外,全身是素面。底部呈黑色,是当时使用时经火烧过的痕迹。全部完整无缺。(2)双耳三足平底生铁炉一件(图 2)。通高19、口径38、厚1厘米,足高9.5、耳高5厘米,炉深4.5厘米,重11  相似文献   

5.
叙永县文物部门新近收藏了一件出土完整的珍贵文物——古代青铜鼎,它对深入研究古代川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只鼎是叙永县定水中学(原定水寺)修建花台时出土的。鼎由青铜铸造,呈长方槽形,长18厘米.宽14厘米,高21厘米,长直立耳,高圆柱空心足,重1.5公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最近在本市炼铜厂废铜堆里拣选出一件西汉铸造钱币的铜背范。这件铜背范长8.1厘米,宽5.7厘米,重66.6克。呈椭圆形,(图1)是汉代钱范中少见的小型母范,它是研究汉代铸币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件铜背范制作较为粗糙,周边高0.2厘米,范背有十字形凸线,(图2)范面中心铸成柱础状,且有六出流槽,一次可铸成十二枚钱币。汉初的货币据史书记载有荚钱,八铢半两、五分钱、四  相似文献   

7.
由杨继中、左玉堂、芮增瑞合著的《楚雄彝族文学简史》(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有多种价值的书。全书以三十二万字的篇幅,把流传在楚雄地区的彝族民间文学作品和书面文学作品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其从远古直到当代的发展脉胳作了较为系统的勾勒和论述。它是第一本较为全面地研究楚雄地区彝族文学的文学史,它的编著出版不仅是楚雄地区彝族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彝族文化界乃至民族文学界一件值得道贺的好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封三,上),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的表演场景——五位或坐或立的艺人与两匹舞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  相似文献   

9.
王飞玉 《文博》2000,(5):62-62
陕西省西岳庙文管所收藏了一件明代画家董其昌绘制的山水画——《松溪图》。此画为纸本水墨画,分为两部分,上为题诗下为画面。大小相若,均高30.5厘米,宽24厘米。经观察,应属一失散的册页,后另被装裱成立轴。经故宫博物院刘九庵先生鉴定,《松溪图》为董其昌的真迹(见封三)。  相似文献   

10.
考古珍闻     
日本发现最古的骨器日本考古学家在日本长野县上水内郡信浓町野尻湖底发掘出一件据称是日本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骨器,呈黑色树叶,长17、宽8、厚1厘米,用纳玛象的脚骨加工制成。外形看似作为切刀使用。出土这件骨器的地层是玉木冰期的中期形成的,在人类史上这个时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用火始于140万年前  相似文献   

11.
在集安博物馆院内,堆放了十余件石臼。笔者在参观之余对石臼作了简单的记录。1号臼,平面呈圆角方形,是用灰黄色水成岩制成。长约50、宽50、窝径20、深20厘米,窝壁光滑(图一:1)。2号臼,灰白色中带黑褐色,水成岩制成。平面呈不规则形。长约60、厚30、窝径20、深20厘米(图一:2)。3  相似文献   

12.
象牙席     
象牙的特点是硬而脆,用它来织席是很难想象的。然而,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却展出了一件稀世珍品——象牙席。这件象牙席,长216、宽139厘米,全由薄如竹篾、宽不足0.3厘米的扁平象牙条编成,织纹是人字形,周边用涂了黑漆的牙条  相似文献   

13.
1987年,黄岩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城西20公里的灵石寺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进行大修,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各种质地的佛像、供养人像和供养品,这件越窑青瓷熏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熏炉通高19.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2.6厘米,整器呈球形,熏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  相似文献   

14.
1966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收集到一件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前凉时的文物。这件器物系铜铸,呈竹筒状,下有三马蹄形短足,外饰金错龙虎纹,中有三小圆耳。通高11.7厘米(足高2.1厘米),口径7.9厘米。盖已佚(图版叁:1)。器底有金错铭文四十七字: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陈列出一件很有历史价值的西周早期铜尊,(见图版:5)根据其铭文内容,定名为“保尊”,它是西周成王(姬诵)时期的遗物。这件器物是1948年在洛阳市区发现的,器物体呈圆式,侈口、侈足,腹部铸制饕餮兽面纹和云雷纹。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体重2.3公斤,该器圈足内壁部位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铭文是:  相似文献   

16.
平都犁斛是天津市文管处入藏的一件传世文物。这是一件铜制量器,呈瓢状。高6.5厘米。器口作椭圆形,口内径18.5×9厘米。短柄中空,柄上有相对的四个小穿孔(图一)。器外有小篆铭刻。一侧以较大字刻: "元年十月甲午」平都戌丞纠仓」亥佐葵(?)斛"。  相似文献   

17.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历史文物中,有一嵌文石小插屏(见本期封三照片)。一九四七年经原博物馆文物学者傅振伦,李鸿庆考证为努尔哈赤时期的遗物。在《东北文物展览会集刊》的沈阳清故宫藏品概说中记载,“嵌文石小插屏一件,太祖时物”。我同意上述意见,现介绍如下:嵌文石小插屏,高67厘米,宽62厘米,屏上所嵌的青石薄版都已乌暗,屏的木座及框原涂的红漆也已变为黑紫色,面裂如龟背纹。非常古朴。这一嵌文石小插屏,在当年可能是置于汗宫中,作为供奉或陈设之品,是一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郫县发现东汉铜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年12月,城关晨光供销社收购员马净将刚收到的有文字的汉代铜器一件转交我馆保存。我馆立即派员到这件铜器出土地点调查,了解到这件铜器是1973年在一座残汉墓内发现的。 这件铜器呈长方形,一端带把,另一端的右底角小有缺损。器物连把共长20厘米,器身口沿外径长13.6厘米,宽7.7厘米,外高3厘米。而其口径竖长13厘米,横径7厘米,深2.6厘米。底小于略口。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西安市公安局刑侦二处五大队破获一盗掘秦东陵团伙,缴获高柄漆豆1件(图版十六,1、2),残漆豆足座3件(封三,1、2、3、4、5、6).高柄漆豆木质,表面髹漆,至今仍有光泽,豆上腹圆盘状,已残,直径16.7、通高28.6厘米.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初,邢台市文物管理所收集到1件古代铜镰。铜镰通长17.4厘米,呈弯月形,短柄。柄上饰十字纹并有一穿,正面饰细齿纹。弧形刃部呈锯齿状,现仍很锋利(图一、二)。经考证,这件铜镰应属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