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关联翻译与语境顺应为支撑点、最佳关联与交际语境为切入口,对比赏析《龟虽寿》的四个英译本。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明确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译文须符合读者及作者的认知语境,以期获得最佳关联。翻译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交际,故译文与原文的交际语境相顺应非常必要。对比发现许先生译本在传情达意等各方面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2.
李倩  张超峰 《沧桑》2009,(1):137-138
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水准的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一。本文以斯珀伯和威尔逊“关联理论”为指导,简要探讨了该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晓芸 《丝绸之路》2009,(24):61-63
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义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亮 《丝绸之路》2010,(14):61-62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存在诸多不可译现象。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译者应该如何处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莉 《文史博览》2013,(4):39-41
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就是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去建构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语境,并以各种明示手段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时,言外之意的翻译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建构言外之意翻译的语境建构认知模型,包含六个心智空间,关联和推理贯穿整个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韩礼德的逻辑功能角度,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及译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义关系,然而中英文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尽管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但译文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基本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唐明丽  逯慧敏 《神州》2012,(23):131-131
马建忠在19世纪末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有别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善译"翻译理论。笔者将从简要介绍了马建忠的"善译"论,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马建忠"善译"理论的局限性:它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忠实、对等",也没有走出中国传统译论随想的樊篱;译者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原文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金玲 《丝绸之路》2012,(12):92-93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为着眼点,探讨汉译蒙过程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阐明在汉语原文向蒙古语译文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和损耗现象,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因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石荣 《沧桑》2011,(1):258-25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语境分析对于正确翻译十分关键,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确定词义、判断句法和解读句意起促进作用,在表达译文时对译文文体风格、遣词造句和篇章修饰起制约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基础或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中,经常会涉及到可译还是不可译的问题。不可通约性是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引起很大争议的概念,他提出不可通约性就是不可翻译性。文化领域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的现象。文化的不可通约性构成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但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它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是不同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而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的存在,并通过文化转换,求同存异,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又符合英汉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最相似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赵鲜萍 《旅游纵览》2012,(11):148-149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如实地把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动物词语的翻译及其内涵意义,对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3.
潘晓慧 《神州》2013,(15):242-242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所阐释的明示-推理的过程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阐述关联理论和翻译之间的联系,结合科技英语的基本特点,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一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种跨文化的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活动,一种"扩大生存空间所必需的精神扩张。"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大种",它不但具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其特性更多地表现为审美意义上的再创作性、框定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10,(20):51-52
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与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强调译文符合翻译行为目的,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某种功能对等.本文拟从杜甫〈春望〉一诗的三个译本中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寻找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李利娟 《丝绸之路》2013,(4):157-158
语用学涉及语言的使用及其功能。意图性作为语用学中的核心概念,探讨了用来揭示语言使用者的立场及观点的语言特征或手段。语用意义实质上是语境中的意图,而语用翻译是用来传递原语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途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借助语境和推理方法正确地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考虑语言、文化和认知环境的差异,运用适当、灵活的手段将原语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09,(22):88-91
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  相似文献   

18.
鲁迅、茅盾决意办《译文》 在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有一阵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被一些不负责任者胡译、乱译、瞎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大有无法挽回之势。据称,当时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译稿无论好坏,一概被市场封杀,这是极不正常的。当时很多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的作家、著译者虽忿忿不平,然亦一筹莫展。对翻译作品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其时亦痛心疾首,他率先发出呐喊:“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  相似文献   

19.
旅游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注意,激发他们去旅游地旅游。因此,旅游广告的重点就是游客。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文体,旅游广告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旅游广告时,译文只有在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下,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本文发现关联理论能够有力地指导广告翻译。在提出了基本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之后,以具体的广告为例,阐述了这些方法在旅游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指出译者在该模式  相似文献   

20.
邓娜 《神州》2012,(31):1-2,4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译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本文归纳分析了该理论,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歌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三维”(语言、文化和交际)转换角度对《静夜思》一诗的几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并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