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焦廷琥为清代通儒焦循之子,幼承家学,研治经史。本文主要考察其生平著述、交游及其家学渊源。扬州学派是清中后期作为继吴、皖而兴起重要学术流派,其特征之一是大族盛门承担着学术文化的传承,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力图维护其学术传统,故其学通常能延续到两代以外,由此形成了博通经史、世代傳承的地域学术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李孔胜 《安徽史学》2012,(5):127-128
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和姊妹学科,二者因缘颇深。六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是后世经史之学的共同源头,其本身就具有亦经亦史的特点。至两汉,经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史学也随着司马迁撰《史记》而成就了"一家之言",并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了经史分离。但由于两汉史学具有浓厚的崇经意识,在当时,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史著仍被认为是经的  相似文献   

3.
<正>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一直以来因缘颇深,"经中有史、史中有经"的现象贯穿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始终。汪高鑫教授致力于经史关系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之久,2017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中国经史关系史》,是一部系统研究经史关系的厚重之作。该书系统考察了20世纪前中国两千多年经史之学的流变与时代特点,是海内外研究中国经史关系的首部通史著作。全书上下贯通,着眼于经史关系的时代性流变,视角独特,语言简练,新见迭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观国《学林》对经史诸书的笺释注疏排比异同,考证得失,颇多胜解,有较高学术价值。笔者经析其文意,查对经史原文,发现中华书局本之点校谬谬误百出。本文对其中尤明显之错误提出数条,并加辨正。  相似文献   

5.
《学林》点校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观国《学林》对经史诸书的笺释注疏排比异同,考证得失,颇多胜解,有较高学术价 值。笔者经析其文意,查对经史原文,发现中华书局本之点校谬误百出。本文对其中尤明显之错误提 出数条,并加辨正。  相似文献   

6.
刘家和先生出入经史,在中西史学比较的视野下提出,中国经史之学的根本特征体现于与欧洲古代不同之历史理性取向,中国史学具有独特而持续的通史精神,并曾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中国史学求真致用之说蕴意深远。这些看法相互关联,将相关思考引入哲学与比较文化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史学根本特征及中西史学异同昭然若揭。先生融会经史、通贯古今、纵横中西,其学术气象及一系列学术主张,足以对今日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研究构成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经史尊卑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的学术见解与主张,既体现了乾嘉时期的学术特点,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个时代。“实事求是”是钱大昕治学的核心。钱大昕以考据著称,但又不忽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主张“明道致用”,提倡学术关心社会,并对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史关系上,钱大昕继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尊经重史的思想,提出“经史无二学”,批判乾嘉学术界流行的“经精史粗”、“经正史杂”的观点,论述史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为学术发展纠偏  相似文献   

9.
清代道咸之际,安徽当涂夏銮及其四子炘、燠、炯、燮研治经史,成就不俗,是徽州学派后期的中坚,也是典型的学术世家。探析夏氏两代的治学成就,以及道咸同之际徽州的学术风气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浙东学派是宋代与洛学、湖湘学、闽学、心学等并驾齐驱的重要学派。浙东学派虽然开始于北宋时期,但真正发展是在南宋时期。浙东学派在学术思想上虽然强调经制事功、经世致用,但也对当时的性命道德之学给予高度关注。浙东诸儒重视历史,希望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理念和方法,所以他们在经学解释中注重"以史证经""经史互证"之法,以佐证所提出的治国之道。为此,浙东诸儒甚至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浙东诸儒对史学的重视实际上是对二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们"道器合一"理论的外在展现,其经史互证、经史兼重的观念更是其经世致用学术旨趣的自然反映。  相似文献   

11.
驳章学诚“戴震不解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道彬 《安徽史学》2012,(2):115-121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乾嘉学术的两座高峰,戴氏以典籍考证著名于世,章氏以史学理论自矜于时,二者学术路径不同,旨趣有别。而章氏以"戴君不解史学"攻击考证学派,引出了一个令后人长期争议的话题。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探讨可以考见,戴氏不惟甚解史学义例,而且在方志、家谱及史料考证方面成就颇多,在清代历史考证学领域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史家深受东林、复社门户成见的影响,在南明史著述中塑造了一批"奸臣"的负面形象。田仰虽有坚持抗清的事迹,但因与马士英关系密切,也被党社人士和后世学者视为奸臣。钱海岳《南明史》沿袭了传统观点,将田仰列入《奸臣传》。部分后世南明史著述为贬斥和丑化"奸臣",存在着不少歪曲史实之处。这些著述对田仰的抗清活动着墨甚少,并杜撰出他的若干负面事迹,使其形象遭到了彻底的奸邪化。  相似文献   

13.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4.
王崇简是明清之际一个家庭观念浓厚、重视家庭生活的士人,在其《青箱堂诗文集》中留下了不少他与一妻六妾的生活记录。王崇简与妻妾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体认、践行当时社会通行的儒家礼法规范,夫妻琴瑟和谐、妻妾和美,但这样的夫妇生活状态却以女性单方面的无私付出为代价。希望籍王崇简夫妇生活个案的研究管窥明清之际士人夫妇生活的具体风貌及其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俞正燮对俄罗斯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良史忧世的情怀,清朝著名学者俞正燮由考据转向经世,撰写系列专题文章,简要叙述了俄罗斯历史,追溯考察了中俄关系史,专题辨析了俄罗斯佐领,成就显著。俞正燮的俄罗斯研究,体现出他较为强烈的经世旨趣、擅长从考据入手,以及注重文献佐证的治学特点。俞正燮对俄罗斯的研究,不仅首开风气,自成体系,而且影响极为深远。究其原因,一是出于他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和参与《大清会典》的纂修有直接关系;三是受他的幕府生涯,以及师友交游的影响。俞正燮对俄罗斯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儒林傳》對常州學術的記載頗能反映該書敍學價值之一般。它以繆荃孫在光緒年間任國史館總纂時的工作成果爲基礎修訂而成,其中常州學人的傳記多爲繆氏手筆。通過這些傳記,繆荃孫編織了常州學派的學譜,最早將常州學派記入清代國史,奠定了常州學派在正史《儒林傳》中的重要地位。繆荃孫筆下的常州學人,是貫穿清代學術史始終的學人羣體,基本屬於漢學陣營,而非以西漢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的對立派別。  相似文献   

17.
童银舫 《收藏家》2010,(7):13-20
一.生平及家史 现存最早的关于梅调鼎生平的史料,当推1930年出版的忻江明《四明清诗略续稿》卷四引慈溪冯歼《回风堂脞记》对梅调鼎的评论,而后人转引的材料却大多是1943年出版的《赧翁集锦》卷首慈溪叶伯允撰写的《赧翁小传》。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古文尚书》辨伪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清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判定今本《古文尚书》为伪书,而同时代的学者毛奇龄则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古文尚书》之伪,今日已成定论。《冤词》成为毛氏学术生涯中的败笔,其结论本身已无价值可言。但是他在论辨当中崇实黜虚,纠正了不少辨伪者的错误,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这部表面看起来与辨伪针锋相对的《冤词》,恰恰对《古文尚书》辨伪的深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