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一门学科,确立恰当的逻辑起点,对于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从正确的逻辑起点出发,可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地展示学科丰富的内容,也才能构筑起该学科理论体系的骨架.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支起整个宇宙.而科学理论如果有了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并可演绎成体系的逻辑起点,那么它就能以此为基础构筑起知识大厦.科学史表明,任何一个已形成理论体系的学科,都是有逻辑起点的.如遗传学的逻辑起点是基因,普通化学的逻辑起点是化学元素,有机化学的逻辑起点是碳氢化合物,生物学的逻  相似文献   

2.
李得珠 《攀登》2007,26(5):50-52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首先要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切实关注民生疾苦,努力解决好影响党群关系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在和谐的党群关系下构建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刘菊香 《攀登》2010,29(3):46-50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之一。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我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除具有一般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外,还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利益群体、社会资源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攀登》2021,40(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关键。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历史经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强保障,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因此,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制度逻辑四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赵升强 《沧桑》2012,(2):46-48
党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命题。新时期党群关系具有如下新特点:在主体地位上的新变化;在利益诉求上的新变化;在联系渠道和作用机制上的新变化。在肯定当前党群关系总体状况趋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党群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下,认真探讨和研究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问题,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密切党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卓 《沧桑》2011,(2):234-235,245
列宁的学习型政党理论包括纯洁党员队伍、引导党员学习、重视先进理论建设以及注重党群关系等方面。从组织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的同时进一步稳固了党的地位,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俊山 《沧桑》2010,(4):68-68,73
密切党群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攀登》2021,40(3)
维护无产阶级政党中央权威,形成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党政治目标与政治纲领的根本政治原则;从历史逻辑来看,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维系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纪律;从现实逻辑来看,维护党中央权威是百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挑战,实现政党适应性变革的重要政治基础。新时代,立足百年历史节点,汲取百年管党治党的重要经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政党领袖权威,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请示报告制度,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胡秀洁 《黑龙江史志》2011,(3):43-44,49
一个国家的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没有稳定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关系.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架构蕴涵了和谐的政党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政党关系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系,是影响政治资源配置和制约其他政治社会关系取向的政治要素....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政党治理规律基础上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体现了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历史经验、演进方向、发展要求的准确把握,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主要包括六大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重在强化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制度意识,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建构实施,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执行机制保障,强化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干部保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联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蒋孔阳的美学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基础,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实践美学。实践,始终是贯穿于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一根红线,蒋孔阳也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阐释和论证他的美感思想的,对马克思有关美感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两个重要的实践命题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强调实践对美感发生、美感自由、美感心理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群关系是我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执政根本,积极开展党群关系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攀登》2021,40(5)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革命先驱的建党实践中,具有丰富的理论、情感和时代意蕴。这一伟大精神具有"以民为本"的群众观、"永葆先进性"的政党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观等理论意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爱国爱民之情,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要指引,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建党精神的丰富意蕴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建党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相似文献   

15.
赵丽臻 《沧桑》2008,(6):161-162
荀子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论述了荣辱观的本质就是义利观,提出了"义荣"、"义辱"、"势荣"、"势辱"四个重要概念,并分析了实现"趋荣避辱"的有效途径,这对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型政党制度"重大论断的提出是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新型政党制度的内生性,为构建制度话语权提供重要依据;高度概括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增强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为世界政党政治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新民学会资料》为基本史料,探讨新民学会民族复兴思想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新民学会的民族复兴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新民"是民族复兴的主体;复兴湖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起点,是新民学会会员们孜孜以求的近期目标;复兴中国乃至世界,是新民学会会员们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对于民族复兴的实现途径,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大多数新民学会会员主张:必须要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必须用激进的方法即暴力革命的手段改造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18.
闫聪慧 《神州》2014,(6):152-153
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攻艰时期,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总结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经验、分析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7,(1)
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主体类型可划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群众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和政党性组织主体等五个部分。这些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有其现实考量,彼此地位和作用各有独特表征。制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为:价值困境、主体困境、效力困境。要科学认知各类主体在协同治理体系结构中的应然地位、角色职能。政府主体,是"协调者"和主导力量;市场主体,是"调节器"和引擎力量;社会组织主体,是"助推器"和重要力量;扶贫对象主体,是"关节阀"和内源力量;政党性组织主体,是"掌舵者"和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存福 《攀登》2014,(2):64-70
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嬗变。社会结构变迁是影响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嬗变的基本要求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