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位于宁安师范学校院内的一座中国传统小楼,名曰望江楼,又称抱江楼或称褒江楼。是清光绪九年(1883)宁古塔副都统容山为督办吉林边务的钦差大臣吴大徵而建,至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2.
闲贵阳     
杨乃运  秦志军 《旅游》2007,(3):62-73
日常的夜晚,周末的全天,贵阳城内的名胜区内会被贵阳人塞得满满的,他们喝茶、聊天、搓小麻、跳交谊舞、放风筝、打陀螺,贵阳人不否认,他们有一玩玩到深夜,甚至玩到第二天天明的习俗。 在小吃街上我发现了一种现象:不少店是日间经营,到晚上则关门闭户,把门前让给小吃摊小吃店,小吃街通宵达旦,从入夜一直开到早上,关门的店铺再开门,倒班儿经营。 而一到周末,贵阳很多年轻人就从城里蒸发了,在青岩古镇的石头院里泡一天,或者携家带口去石板道、石城楼、石头砌的院墙和老宅的镇山村住一宿,嚼着玫瑰花糖,撮着小麻,吃着状元蹄、鸡辣角、泡豆腐,喝着小酒……[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观复斋     
《收藏家》2017,(10)
<正>观复斋座落于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22号。其前身是河北新何县人张福豪在1931年于西琉璃厂开设的"墨因簃",1942年改字号为"观复斋"。当时主要经营历代碑帖、纸、墨等。民国间北京著名书家张伯英题写匾额。1960年归属北京市文物商店,现为北京市文物公司门市。  相似文献   

4.
华宝斋     
《中国地方志》2007,(12):F0003
  相似文献   

5.
闲的     
关于2006年火爆起来的主题人物口爆女和包皮男的故事——即所谓的“铜须门事件”,是HTR告诉我的。几乎所有此类网络火爆事件我都是从HTR那里听来的,从数年前木子美为何喜欢自曝隐私还使用实名制的讨论,到一夜情和周公子滑稽至极的贵族之猜,直至今次的二人转。对于这样  相似文献   

6.
静心斋     
马力 《旅游》1998,(10)
我近日得了一点闲,忽然有兴趣跑到北海,人静心斋转了一圈。静心斋在太液池北岸,靠东北角。清代,春夏之季,乾隆帝要来这里住上一阵,伴书而居。这个地方很背静,过往的人不多。后墙外,稍北就是什刹海。入夏,粉荷正鲜,随风的茶香淡不了。推门,可以南望琼岛上的白塔。我小时,家住西四,就近常来北海,却没有进过静心需。它的门一直是关着的,路过,视线总被遮断。我望着翘出墙头的几片檐脊,常常觉得里面有些神秘。不知道从哪年起,静心斋司以放人进去了。我闻之过晚,这是初次往里迈脚。一晃,我都是革过40的人了。静心带自一个旧抑…  相似文献   

7.
韫玉斋     
《收藏家》2017,(12)
<正>1938年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河北人范岐周出资在琉璃厂开设韫玉斋,以鉴定经营瓷器、铜器为主,兼营字画、杂项等古玩。匾额由擅长诗词、书法、金石、篆刻的寿石工书写。北京市文物商店接管韫玉斋后,于1978年重新开业,座落于北京西城区琉璃厂东街96号。现在所使用的匾额由已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现主要经营瓷器、字画、玉件、文房四宝及专业书籍。  相似文献   

8.
萃珍斋     
《收藏家》2017,(10)
<正>萃珍斋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7号。原萃珍斋由编纂出版《古玩指南》一书的作者赵汝珍,于1939年出资聘请黄同文任经理开设的古玩店,经营鉴定书画和瓷器,1956年公私合营归属北京市文物商店。萃珍斋现经营历代陶瓷器、书画、杂项。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寿石工书写。  相似文献   

9.
不移斋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瑛兰坡家世 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1932年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卷53,8页,孙雄:《高密郑叔问先生别传》: 郑君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年自署大鹤山人。先世居汉北海郡高密县通德里,为郑康成之裔。九世祖国安,于清初镇守关东海岛,从龙有功,编入正黄旗籍。至君应光绪丙子会试,请冠本姓,遂姓郑氏。曾祖鹤年,祖普安,本生祖普明。考瑛棨,官至河南巡抚,兼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世称兰坡先生。  相似文献   

10.
节奏闲诂     
本文对先秦典籍中与节奏有关的词:“椌楬”、“磬控”、“节奏”和“止”等,试行训释钩沉。敢以一隅之见,就正于读者。 一、椌楬或祝敔 先秦典籍中多处提到“椌、楬”或“柷、敔”。汉代以来经学大师对它们的用法有所误解。清顾炎武、江慎修等对汉唐学者的说法提出了异议。顾氏在《求古录·礼记补遗》中考辨甚详,但仍有所误解,这里试加辨正。从椌楬的用法可以窥见乐曲演奏,实际上早已有乐曲小节的切分。 (一)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记载。 《尚书·益稷》中说:“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间。” 《礼记·乐记》中记载,子夏说:“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于、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郑玄注说:“椌、楬谓柷、敔也。”  相似文献   

11.
正读袁文龙先生新著《常熟闲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7),如同少儿时代看"拉洋片",一词一景物,一词一典故,景物多彩而主题鲜明,典故生动又倍感亲切。常熟,研究方言者代有传人。明嘉靖年间,常熟有个叫孙楼的藏书家,将苏州、常熟的方言字词搜辑成书,名曰《吴音奇字》,至万历崇祯间,同乡陆镒对该书作了重编增补,使其益臻完善。民国年间,苏州图书馆据铁琴铜剑楼清钞本排印,将其编入《吴中文献小丛书》,一直流传至今。当代常熟,又有多部方言专著问世,如《吴方言词典》《吴方言  相似文献   

12.
敦华斋     
《收藏家》2019,(9)
正木帽架年代:民国尺寸:高28.8厘米介绍:商品为木质拼插而成,为旧时供使用者放置帽子。木漆彩花卉圆盘年代:民国晚期尺寸:直径14.2高3.3厘米介绍:商品为木胎彩绘上漆而成,图案绘花卉与寿桃。敦华斋位于琉璃厂东街66号。1920年,河北冀县人孙瀛洲先生在北京东四牌楼开设这家古玩店,曾经做过古玩礼品生意,又发展到以  相似文献   

13.
史书闲札     
史书闲札蒋宗许平日参读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87年版),间或发现标点及校勘中的一些问题。为便再版匡正,谨辨析如次。《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981页)“巴人交阶,更姓为张、与交太守士奕计议不和,乃由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按,“...  相似文献   

14.
尼姑闲谭     
正作为旧时"三姑六婆"之一的尼姑,无论是在古小说中,还是在戏曲舞台上,不乏她们的身影与形象。我对尼姑的了解,实可追溯到在家乡的儿童时代。犹忆儿时生活在故乡越地的一个小镇,濒河而居,河岸对面就有一座尼姑庵,乡里人通常称之为"庵堂"。尽管横扫"四旧"之余,泥塑菩萨像或被拆毁,或被杂乱堆置一室,尼姑大多还俗,庵堂也已改作他用,面目全非,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听说庵堂这一称谓,且对庵堂中的尼姑有了好奇之心。在越剧的传统剧目中,有一出《庵堂认母》,故事出自《玉蜻蜓》中  相似文献   

15.
簠斋轶事     
前谈王石经治印,曾谈到我曾祖(陈介祺)一些关于金石篆刻的言论,但这在它的学业中,仅仅是一点一滴。关于他的成就,在当时的一般学者,曾推之为"集其大成"的金石家。即在今天只要谈到毛公鼎,就会联想到"簠斋"。最遗憾的是它生前比较审慎,虽有不少创见、发明,却不肯把著作轻易拿出来问世。故收藏虽富,而著述流传甚少。在它身后若干年,虽经邓实、褚德彝诸人代为辑印过《簠斋吉金录》等书,那只是流传了吉金文字,于簠斋学术无关,而真正  相似文献   

16.
漫话鲜味斋     
鲜琦 《巴蜀史志》2005,(3):64-64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重庆上清寺西南角紧邻嘉陵江畔,有一从未对外营业,但却几乎天天高朋满座、酒香飘溢的私人住宅“鲜宅”及其鲜宅家宴——“鲜味斋”而名扬海内外,竟吸引来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澜、吴玉章、王若飞、叶挺、邓发、博古、邓颖超、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李公朴、冯玉祥、柳亚子、陶行知、李济深、徐禧、邓初民、杨达璋、娄元亮、史良、左舜生、张申府、张群、陈诚、吴铁城等“重量级”人物,而被董必武称为“民主之家”,毛泽东特书赠“光明在望”。  相似文献   

17.
三一学社是抗战中后期主管全国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全选派的31名赴美国实习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该学社的成立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赴美实习,从标准的制定到人员的选派,从实习的内容到管理的方式,与传统的出国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三一学社的成员虽然不多,但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国内工业部门不同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专门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国内一些新兴工业或工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日后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选派人员赴美开启了中国工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赴美实习的先声,为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妨先生故居所建园林“蛰庐”的一部分,现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块。其中尤以唐志最丰,多达1185块,故有千唐志斋之称,并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唐志博物馆”。张钦,字伯英,号友石老人。他酷爱金石书画,曾与康有为、章炳原于右任、王广庆来往密切,一同鉴赏和考证古物。1921年夏,他在父丧守孝期间,在铁门镇购得上地近百亩,辟为花园,名“蛰庐”。1931年始,他广泛收集墓志碑揭运至故里铁门镇。为保存这批墓志石刻,在“蛰庐”之…  相似文献   

19.
世纪末的一天,我乘车从建湖县出发,因盐淮线修路,遂从高作、永兴、东沟、益林,沿苏北灌溉总渠,进入淮安。  相似文献   

20.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12,(3):161-F0003
这盏铜灯,大约是清末到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高档灯具,在许多古董铺子和灯具收藏者出版的灯谱中经常能见到。当我在文化市场的古董摊上看到它时,吸引我的是灯柱上所刻的古装仕女和灯壶上的两句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