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看专志有佳作──评《秭归县交通志》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萧雄才秭归县的方志同仁,出色完成新编县志任务后,旋即着手整理资料、编纂专业志等,这是方志工作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善始善终的责任感的表现。他们编纂的《秭归县交通志》,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公...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金善 《南方文物》2010,(3):93-97,106
冷兵器时代,剑是防身和作战的一种短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美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经过侠士的(武)术化、道教的神化与儒家的写意洗炼,剑器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和舞具,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和中国特有的"侠义"崇拜,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学意境,在国人心中占据着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剑(舞)文化。在华人世界里,崇剑、尚剑的流风习俗至今绵延不绝。剑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表明远在我国的黄帝、蚩尤时期,就发明了剑器,但那只不过是剑的雏形罢了。史书和考古资料表明,剑器在商朝中后期已大致成形。西周初年,经过武王以"修文教"为目的的调整之后,剑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了人文教化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兼备了健身、娱情和修养心性的体育功能。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但在商至汉初的千余年间,剑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活跃于战场上。晋、唐以后剑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代表权利和身份的礼器。但是,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佩剑不可随心所欲。据唐代徐坚等编篡的《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与剑器在古代逐渐发展和盛行的同时,剑舞也伴随着剑术的产生而出现了。它始于春秋,兴于唐宋。其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剑术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千百年来,演绎成了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龙行剑等诸多著名的剑术套路。其共同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飘逸、矫健优美。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剑舞的发展与剑在战争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和礼仪作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汉初,剑逐渐被利于砍杀的刀所取代。一些将校官吏由佩剑改为佩刀。汉魏以后,佩剑的用途除了防身外,更多是用于作佩饰。西晋时,朝官上殿所佩带的剑,竟改为木制品,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或者成为配有玉佩饰的身份标识。隋唐时期,剑器逐渐演变成了王权或者会所某些特权的象征,出现了广为民众传颂或旧戏曲里演绎的上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的"尚方宝剑"文化。北宋时期,宋太宗以剑舞之法来训练军士。南宋至元朝,从舞蹈意义上讲的剑舞基本上从艺术舞台上销声匿迹了。元人普遍带刀不带剑,自然也就谈不到剑舞了。明清时期,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新中国成立后,剑舞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艺术、杂技艺术中的剑舞之技大放异彩。而民族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更使古老的铸剑艺术纷纷再现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铸造了"香港回归剑"、"澳门回归剑"、"千年龙剑"、"中华第一剑"等,并将它们作为国礼赠送给相关国家和地区。最近,国威剑、法威剑、军威剑、奥威剑等,又被研制出来并分别赠送给人民大会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奥组委等。经过后人的努力,凝结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传统的剑文化不断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剑器的文化内涵,就是正义、正气的象征,是我们民族文化——"龙"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今仍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剑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独特贡献,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传统剑文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剑津,即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古称南平、延平、龙津、剑州、镡州、剑浦、南剑州。剑津传说实际上是指在这个地方孕育生成的一组有关东溪、西溪、剑溪三溪交流的山水神话传说,包括剑潭、双塔、火城等的一系列传说。本文拟讨论的只是在文本上有确切记载的“双剑化龙”和“建塔聚气”的传说。  相似文献   

4.
唱吧跳吧     
最近,班主任张老师下了晚自习去检查男生宿舍,发现201房间的八个床铺,总有一个是空的。那里躺着的应该是杨林,却连他的影子也看不着,问其它七位,都是一脸的茫然。张老师只好自己着手调查此事。张老师其实不止一次追问过杨林本人,他总是一副惊讶的样子,说:“是嘛,我哪儿也没去呀,可能就是出国时间长了一点。”张老师知道他去的是英国首都,就不好意思再问什么,更不能晚上跑到厕所去查岗。但直觉告诉他,杨林在说谎。杨林是班上最出色的文艺人才,能说会道,说假话就跟真的一样。他最拿手的还是唱歌,一副标准的男中音嗓子,唱起流行歌曲,能让全校的…  相似文献   

5.
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东周青铜复合剑的制作技术,采用X光探伤、CT、XRF、金相分析等方法,对出土于山东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齐国墓的2把青铜复合剑进行了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合金技术、金相组织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2把青铜复合剑均采用低锡合金和高锡合金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泰出土的2把青铜复合剑与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在结构上,低锡区设置在剑脊的两侧,其截面结构呈现多种形式,与高锡区铸接,浑然一体;在成分上,低锡区含锡量仅为4%,具有锡青铜最佳的延伸率.结合青铜复合剑剑柄的特色,认为虽然新泰出土复合剑的内部结构与已研究的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但制作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6.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这精辟的十六个字,是宋力丰的人生格言,指引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断为之努力、追求。  相似文献   

7.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开始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但以贵阳市曲艺团为中心的贵阳曲艺界不改初衷,坚持舞台演出和坐馆说唱,辐射云岩、南明两区及各个茶馆书场,不仅上演原有传统书目,还坚持说新唱新,始终处于蓬勃发展局面。1960年5月,中国曲协副主席陶钝到贵州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7月,贵阳市曲艺团接待了随中央慰问团来贵州的李润杰、苏文茂,并观摩了他们的演出,举行了艺术交流座谈会。同月,贵阳市曲艺团团长、被陶钝赞赏的评词艺人杨林代表贵州曲艺界出席了中国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1962年3月,中国曲协召开创新、说新、唱新座谈会,贵阳市杨林、曾凤鸣也代表贵州出席,各地的创新评介和交流无疑对贵阳市曲艺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2年12月,经由杨林、曾凤鸣将中国曲协的创新、说新、唱新座谈会精神传达后,全团立即掀起热潮。先后创作演出的新曲(书)目,有杨林的评书《欧阳海之歌》(曾凤鸣改编)、黄云丰演出的四川竹琴《夺印》上中下三集、张怀东创作演出的相声《我和我大哥》、宋清云的河南坠子《安成香》、张文玉的金钱板《烈火红心》等。为了及时反映这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贵阳市文化局又立即举办了贵阳市曲艺会演。参加演出的单位有贵阳市曲艺团、南明区...  相似文献   

9.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丸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瓷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瓷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易、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剂,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华南东南亚民族考古的几个问题》是我给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生上课时的几段师生对话,内容涉及到华南至东南亚这一跨界区域考古研究的理念、方法、内容、课题等,经硕士生吴梦洋、朱芝兰、马天行等整理后,似自成一章,不妨借《南方文物》一角刊出,供学界进一步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江苏仪征1987年出土的西汉永光元年铁剑,剑铭新考释为"河内羊头剑,光头下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剑茎铭文涵盖产地、名称、长度及纪年等多方面信息,对研究汉代冶金技术和度量衡较为重要。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汉代河内郡的铁器冶铸情况进行探讨后可知,"河内"并非河内铁官,而当指河内工官。剑铭中的"羊头剑"系新发现的铁剑自铭,纠正了以往"黑头剑"的定名;"羊头"典出《淮南子·修务训》,用以形容钢铁的精良。  相似文献   

12.
旧州河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香溪宽谷地段长江右岸的一处坡地上,隶属丁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旧州河居委会。它尔临长江,南至苏溪沟,两接柑桔场,北连楚下井村,尔北与秭归县老县城归州相距约3公里。通往旧州河新场镇的简易公路呈东西向从遗址东  相似文献   

13.
欧冶池,古代冶炼遗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相传是春秋时期冶炼家欧冶子为越王铸剑处,故又称剑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建寺院名“剑池院”。池周回数里,大风雨时,波涛晦冥。院僧浚池时,挖出铜刀等器物。池旁竹林中有冶灶遗址.建有五龙堂、三皇庙、凌云台、欧冶亭等古迹。后来  相似文献   

14.
1982年秭归县柳林溪发掘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1年4月28日至5月7日,湖北省三峡考古小组第二次发掘了秭归县柳林溪遗址,发掘面积共计110平方米。这次发掘不但发现了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而且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所发...  相似文献   

15.
1991年4月底,秭归县郭家坝乡页岩砖厂,在卜庄河山坡上,开山取土时发现一批古墓,并及时报告有关单位。经文化部门履行审批手续后,于1991年6月3日至13日,由宜昌地区博物馆主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参加,对这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卜庄河位于长江南岸,隶属秭归县郭家坝乡卜庄河村,西南距乡政府驻地约5公里,北与香溪镇隔江相望,东临长江。兵书宝剑峡”(图一)。古墓分布在卜庄河镇东南150米的山坡上。共发掘5座墓葬,经整理可分为战国、西汉、东汉三个时期(表一)。现简报如下: 战国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鄂西境内的长江及其交流清江流域附近进行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批巴蜀青铜器。所出土的铜器按器物的用途可分为:兵器、乐器、容器等。其中尤以青铜兵器、乐器出土较多。现择其几件铜器简介如下。扁茎无格柳叶形剑又称“巴蜀武”剑。在湖北的宜昌、恩施、襄阳等地均有出土。而以鄂西出土数量最多。其中宜昌的当阳、枝江、长阳、秭归以及恩施等地发现的剑又多于其他地区。这种剑是巴蜀兵器的主流。例如1973年——1975年枝江建省化肥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出土的早期简帛资料中,常常残存着一些古书佚文。其中,居延地区新出简牍中,有一种特殊佚文的内容与剑(刀)器的赏鉴相关,主要教导人们如何依据剑的外部特征、剑纹、剑锋等辨识剑的新故、优劣。学者们指出:它或是西汉末年有人从当时相剑书中所做的摘要,或是对当时相剑经验的笔录.或是当时某部相刀剑类书籍的遗篇,并称之为“相剑刀册”。  相似文献   

18.
秭归楚王城勘探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秭归县境内的楚王城,座落在长江上游的西陵峡内,位于长江南岸。西北与秭归县城隔岸相望,相距2.5公里,隶属秭归县郭家坝公社莲花总支新农大队管辖。楚王城地处山岗,跨两埠,海拔高程在380米左右。西部为冲地,名曰大沟。东部和南部有古老的自然河流,即旧洲河,流入长江。北部紧靠  相似文献   

19.
越王剑剑残长60.3、剑格广5.1、剑茎长9.5、剑首直径4厘米。铭文鸟书错金,除剑首上个别字有损伤外,其余皆完整,金光燦然,极为美观。剑体虽有较多的残伤,已断为四截,然形制大体完全,仍不失为诸越王剑中的珍品。现藏上海博物馆,未经著录,附图于后。(51页图版) 铭文分铸于剑格剑首两处,合计三十二字,字数之多为传世越王剑之冠。释文: 剑格正面:古北王(越)戉戉(越)王北古剑格背面:自用(作)乍自自乍(作)用自剑首:囗戉(越)王北自乍(作)  相似文献   

20.
1995年6月25日,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徐家冲村八组农民李顺英在秭归新县城楚风路取上时,发现洗、鐎斗、熨斗等重要铜器,并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与文物部门,得讯后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清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