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1,(36):14-14
我希望有人办一个培训班,培训班就叫中国101,每个国会议员都必须参加培训。第一课的内容是这样:如果你真的想让中国人做事儿,就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给他们施压。丢面子在中国是一种诅咒。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曾指出:“地方志应做到详细,同时应做到简略。所谓详细指它所应讲到的地方都讲到了:所谓简略,指每个方面的说明要像打电报、编辞书那样的简练,要惜墨如金。”一部志书如果内容繁杂.必然导致篇幅膨胀,不仅编纂周期延长.影响志书的整体质量,也给广大读者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合理有效地压缩篇幅是保证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小女袁倞的成长经历, 我认为是很有戏剧性的。她小时候性格非常的内向,不爱与生人说话,上课发言会脸红,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充当一个“鼓掌观众”的角色,我们开始从未想过,她的性格会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直到渐渐地她不再满足于现状时,我才意识到她有不小的潜能——尽管我并不知道是哪方面的,但重要的是去支持鼓励她,让她知道家长永远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人。进入高中,袁倞变得比较活跃,她在与我交流时就说,这是因为在一个新的环境,她可以毫无顾虑地发挥。我这时更加明确了,在必要的时候为孩子换一个新环境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越看烂片就越要看下去,心里永远在想,非常仇恨地想——我看你到底能烂成什么样?看完以后有一种被虐的快感。”  相似文献   

5.
一 师从问学 2007年6月24日,一个普通的星期日,一个电话传来了日本最年长的宋史学者中岛敏先生在几个小时前病逝的噩耗。98岁仙逝,按说已享天年,已全天寿,但噩耗传来,仍然感到突然。对我来说,一直非常健朗的中岛先生,似乎是一个永远的存在,一个与死神没有关联的存在。现在,先生依然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存在于我以及他的众多弟子的心中,存在于他的学术业绩中。  相似文献   

6.
父亲陈赓离开我们时,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不满11岁。儿时的我非常困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样一位和蔼可亲、永远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爸爸会不在了,会睡在丁香花园里再也醒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7.
《福建史志》2010,(6):11-11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有学生不同意,认为白话文不够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不如文言好。学生还举例说:  相似文献   

8.
花子  紫云 《旅游纵览》2012,(1):31-32
<正>欧洲那透彻而神秘的玻璃品艺术,一直让我惊叹与心动。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说起玻璃制品,也许你听过清新优雅  相似文献   

9.
时间飞逝,从西藏支教归来已有3个多月了。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想起在那片雪域高原上所经历的一切,我可爱的学生,纯朴的西藏教师,共同在西藏支教的战友们,这是我人生中永远值得纪念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母都曾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过,后来还有过交往,受到周总理、邓颖超的教诲和帮助。这是他们永远的感念,也是我永远的感念。  相似文献   

11.
正《旅游纵览》编辑部:我是《旅游纵览》杂志的忠实读者,我的网名是"龙的传人",实名叫龙德仁,我的工作内容与旅游相关,也与办刊有关,因此,每期必读《旅游纵览》杂志。我非常喜欢《旅游纵览》杂志,一是这里信息量大,内容翔实,还有一些作者的文笔也是非常优美的,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到底是什么?科学把可以说清楚的尽可能地予以解说,宗教把永远不可能的事情寄托在一片虔诚里,而世间还有那么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只好交给了艺术,艺术有着非常"自我"的一面。我翻阅了很多美术经典,在弗洛伊德那里,我发现了潜意识,在八大那里,我体会到了清高和孤傲,在徐渭笔下,我读懂了受伤心灵的扭曲与桀骜不驯。  相似文献   

13.
王四毛 《神州》2008,(1):56-59
对父亲的思念,藏在我心里的最深处,是我永远不愿任何人去打搅的地方。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深深的慈父之爱却永远在我心中。1974年1月7日,那天,爸爸还没有到69岁生日,我还没有到19岁生日,爸爸就走了,永远地走了。从此,带走了我心中那父爱的一片阳光。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婧妹:婧妹,你是爸爸永远的爱。我为你而自豪,我为你而骄傲。你的微笑、你的天真、你的一言一行,在爸爸的脑海中永远铭记。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是我这一生中永远的疼,它使我失去了我这一生的梦,失去了我的宝贝女儿,十年了,十年了,在这一瞬间,它不但使我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梦想。  相似文献   

15.
在我老家油菜坡那地方,人们习惯把衣服称为衣裳,包括褂子、裤子、衬衣等等。从小到大,我记不清我穿过多少件衣裳,但有几件,我永远难以忘怀。那几件衣裳都是在我离开老家之前穿的,离今天至少也有20多年了,但它们的样子和颜色,我都记得一清二楚,仿佛我昨天还穿着它们。  相似文献   

16.
凌以安 《古今谈》2001,(1):55-57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是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他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清明前夕,郁文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曾无限眷恋的工作岗位和朝夕相处的同志们。当听到这一噩耗时,我心情非常沉痛,虽然郁文住院已长达8年,但是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仍感到那样突然。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月31日收到了一份讣告,惊悉毕文彦同志于1月29日因病不幸逝世.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悲痛.他的逝世已经三周年了,作为毕文彦老师的学生,我依然悲痛不已、深切怀念.他是我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启蒙老师,对我入团、入党、坚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教益实在是太深刻了.我永远敬佩他,怀念他,特把他对我的深刻印象记述下来,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19.
蒋百里之死     
蒋百里逝世不久,他的家里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冯玉祥在香港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简述百里临终的情况。据说他是由夫人左梅打毒针毒死的。蒋百里的女儿蒋华知道消息后,立即打电报否认其事。后来冯所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仍然坚持此说。他在此书第三十一章写道:“我在柳州听见说,蒋百里在宜山死了,我就打听是什么缘故的。后来听人说,蒋百里先生是坚决主张抗日的,他的太太曾经说过:‘你爱你的国家,我爱我的国家。’为了爱国家的缘故,就把亲夫毒死。”冯先生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百里在保定校长任内,曾因陆军不肯补发学校的经费举…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柯蓝,依然像6年前初见他时那样神采奕奕,精力旺盛。握手时,我感觉他的那双手也显得非常有力。思维活跃,言谈明快,举止洒脱,使你不敢相信坐在面前的是70多岁的老人。而读了他的近作:“我心中的树上的果实,是永远鲜红的滴血”,“生活多彩爱不枯竭,探索拼搏常年累月”更使人感觉到热情奔放,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