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1963年华工(现华中科技大学)1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正在华工附中上高一。我的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令当时附中师生至今记忆犹新的美——《喻家山的灯光》。写的是1954年她随父母刚到华工时,她贴着汽车的玻璃,看到黑暗中喻家山下只有几处稀稀拉拉的昏暗的灯光;  相似文献   

2.
结识于右老 1933年春季,我在上海行医。 是年10月,一天晚上8点钟,我正在家中宴 客,一位沈小姐翩然而至。她告诉我,有一个紧 要的病人,要我即刻出诊,我说:"晚上不出诊, 何况嘉宾满座,怎能离开?"她不慌不忙地向四 座说了几句抱歉的话,自作主张拉着我就走。 我跟着她到金神父路花园坊,直达她的闺  相似文献   

3.
1980年7月7日,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加州西南部城市托伦斯降生。她原籍广东中山,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上面还有一兄一姐。她的父母于20世纪70年代移民至美国,接手经营祖父母辛苦打拼的中餐馆。  相似文献   

4.
我8岁上没有了父母,9岁时唯一的哥哥又在小煤窑被砸死在井下。体弱多病的嫂嫂执意要改嫁给邻村的金牛,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我却认为嫂嫂嫁人是一件很对不起我哥哥的事,死活不肯跟嫂嫂到金牛家中,嫂嫂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金牛家中。嫂嫂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并且一见到嫂嫂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市里一所重点中学。今年暑假里,我一回家,二叔告诉我:你嫂嫂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  相似文献   

5.
绝处逢生     
我于1970年出生在福井县福井市,是宇坪家的第一个孩子,现年42岁。我的父母曾经营过福井室内的一家小花店,主要从事鲜花和园艺的零售。此外,我的叔父母经营了一家小型商务酒店,我父亲也兼任这家酒店的名义法人。作为家中独子,我的童年大多是在父母经营的花店中度过的。学校一放假,我就被父母带到花店做帮工。  相似文献   

6.
我生于1942年,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队伍中,经常听部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建国后,在上小学时学唱过这支歌。记得当时歌篇上注明:毛泽东作词,李劫夫作曲。记得上初中时的一个晚上,我父母看完文艺演出一回到家,父亲程坦立即拿出久已不用的口琴,独自不停地长时间吹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曲子,显得有些激动。我用诧异的目光,看了母亲几眼。她对我说:在今天演出的节目中,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最初的原词原曲,让他想起了那个年代。父母均没有跟我说明这支歌跟父亲有什么关系。后来,父亲在家请他当年在红十五军…  相似文献   

7.
正编辑同志大览:人民政府此次解放水深火热的妓女,使其归到劳动生产(妇女)的队伍来,真是令同情她们者欢慰的一件事。敝人年二十五岁,尚未婚配,因一时糊涂,偶然在妓院中,结识一妓女,在交往数月内,知其系贫寒家中一弱女,受环境之逼迫,被父母卖入娼门,使其操皮肉生涯来糊口度日。我同情她,而欲把她接出从良度日,来改造她,  相似文献   

8.
我母亲郭碧玉,台湾省台中市人.母亲家中兄弟姐妹16人,她排行第五,有一个舅舅排行十四.早年,母亲家中贫寒,她很小就出外做工,协助父母抚养弟妹.我母亲的勤劳与善良,在这个舅舅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父亲是浙江人.1948年我舅舅9岁时,我父亲患病,在浙江省镇海县老家治病,我母亲携带襁褓中的我从台湾到浙江探望.那料,我父亲不久就病故,而我和母亲又因众所周知的情况,回不了台湾.我母亲与舅舅断了联系,一晃就是40年.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准予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次日,我舅舅立刻到有关部门办理赴大陆探亲的手续,他是台中市第一个申请者.他因担心一时难以找到我们,便设法加签到6个月的探亲期限.  相似文献   

9.
王劲飞 《南京史志》2010,(10):27-29
生命不能承受之爱婷婷今年17岁,在示范高中读高三。她曾陪同学来过几次诊所,所以跟我挺熟。一个周末的下午,她自己来了,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不像是来玩儿的。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猜她是想跟我谈点什么。于是我问:  相似文献   

10.
正在杨湾村,在吴中的东山西山,像杨伯伯这样的炒茶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当然,他们对茶叶的感情最深、最浓。春雨如酥。淅淅沥沥的雨中,远处的碧螺峰山色如黛,仿佛洗过一般,让太湖之畔的绿意拥有别样的清亮之光。就是在这样一场别有深意的雨水里,我驱车前往杨凤莲的家中。我在吴中集团认识她两三年了,偶尔的交谈中知道她父亲炒了几十年茶叶,就相约拜访一下老人。这些年,我见  相似文献   

11.
张培森 《炎黄春秋》2005,(10):26-29
今年是杰出的女革命家刘英诞辰100周年。我作为一个晚辈同刘英同志有缘相识是从研究张闻天开始的。1979年中央批准编辑《张闻天文集》,我从1980年开始投入这项工作起到2000年文集、传记、年谱全部完成的20年过程中,不断地登门向她请教历史睛况和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和解答。第一次见到刘英是1980年5月在她家中召开的一次座谈会,那时我还在人民大学教书,我的已故导师胡华教授领着我和清庆瑞两位年轻教师来到北京三里河她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12.
(一) 1973年10月,我出生在风光隽秀的湖北省恩施建始县.我的父亲是建始县1964年高考的文科状元,也是县里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读于北大法律系.印象中父亲酷爱读书,天文地理、人文社科无一遗漏地读,尤其喜爱政治和法律书籍.母亲当时是一位人民教师,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家中排行老大的我从小就酷...  相似文献   

13.
采访上午10点半开始,在李景汉的家中。隔着茶几,他很认真地说:"我的中文不太好。"1961年,李景汉出生在美国,父母是清朝大臣的后裔。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他很早就萌发出了对艺术的热情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典型案例: 小婕(化名),女孩,今年14岁,七年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都是油田职工。七年级上学期时,小婕性格活泼开朗,有礼貌,身体、心理健康都很健康。但在她七年级下学期时,父母感情出现危机,经常在家中吵闹,甚至大打出手,最后离婚。小婕被判给了父亲,不过她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相似文献   

15.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9,(3):143-152
读者中知道张香华的人不多,她在家中戏称先生为虎。如扯虎皮作大旗,亮出她的夫君柏杨,大概就无人不晓了。我如此对比,对张香华似乎有欠公允。她在台港本就是位有相当知名度的诗人。她出版过《不眠的青青草》、《张香华诗选》和《秋水无尘》等作品集,有的被译成多种文字在美、英、韩等国出版,曾享有“国际桂冠诗人”之誉。有人喻她为“独立橡树身边的木棉,是一颗在诗的天空中自己发光的星辰”,这比喻倒颇为贴切、生动。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男人出于独占妇女的需要,视女人贞操比生命还重要,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操观。武汉某甲之女儿出嫁仅三个月,丈夫就死了,她决定为其夫守节。但父母、公婆皆不愿她尽节。公公婆婆还故意为难她,说:我撒一百根针在地上,如果你能在黑夜中一针不遗地将它们捡起来,便允许你守节。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将针如数送到,公公婆婆只得答应她的要求。该妇死后,族中有人为她塑像,并一路鼓乐将其塑像送至石岩中,  相似文献   

17.
2002年4月份,薛禹谷写了一本书,叫《微生驻痕》,送给我。书中讲了她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讲了她的父母,特别是讲了她与小叔孙冶方的关系。孙冶方原来姓薛,后来到前苏联留学改成姓孙。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南京史志》2011,(10):54-55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而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一、溺爱,形成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个子小小的妮妮,在园表现出了对进餐不感兴趣的情况。一到午餐时间就心情不好,有时甚至表现出厌恶感。进餐时注意力不集中,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老师喂她,她就作呕。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每天都是外公外婆追着喂她吃饭的,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就会带着她到外  相似文献   

19.
耿晓菲 《神州》2013,(9):1-1
自己的手机墙纸上一直都是这几个字,浅浅的黄色透露着淡淡忧伤,的确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美到心痛,美到总也舍不得去换……每每到下午,看着街上的孩子划着活力板穿梭于人群中,我带着一丝好奇踩上去,可总是站不稳就掉下来,父母笑我:"那么大了,以为自己是孩子呀!"。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就这样老了。一次和庆聊到深夜,她忽然说:我们都是奔三的人呢!现在才明白20里的大好岁月还留给我们多少?也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不愿去写这篇文章,不是痛,只是一种麻木……  相似文献   

20.
常天 《纵横》1998,(10)
王晓棠,1934年生于南京,父母专绘画,工诗词,嗜京剧,家中藏书多,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啃大部头的书:《红楼梦》、《镜花缘》、《三国演义》、《水浒》,还有《茶花女》、《浮士德》、《傲慢与偏见》等等。浩瀚的书海陶冶了她,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悟性。一次,面对壁上父亲所绘的国画:一只掠过枝头的黄鹏,题句是“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小小的她,凝视良久,竟自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