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车王父子     
公元前59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是西域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重要标志。从此 ,西域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是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莎车国 ,在国王延、康父子两代的领导下 ,就为保持西域与汉朝中央政府在政治上的统一 ,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莎车王延早年曾在西汉都城长安学习、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优厚的待遇和广博的见识 ,加上礼仪文明的熏陶 ,在他的心灵深处培养起了对中原的深厚感情。回国继承王位后 ,他依照汉朝的制度 ,…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西域地区的民族格局上承宋元时期大变动、大迁徙之后,逐步稳定下来。经过东察合台汗国及叶尔羌汗国300多年的渐变,统治西域绝大部分地区的察合台蒙古人最终融入当地土著居民——维吾尔族之中;维吾尔人则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为近代新疆世居主体民族。明末清初,准噶尔汗国兴起,给西域民族格局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清朝统一西域后,积极经营新疆,满、汉、锡伯、达斡尔、回等民族相继来此,成为近代新疆世居民族。鸦片战争后,俄罗斯、塔塔尔族亦来到新疆定居。至清末,近代新疆民族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证明: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且绵延不绝。西域与中原长期的双向文化馈赠为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西域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疆,古称西域,因为它地处中国的西部地区,故名。西域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具有十分悠久的文明史。从远古时代起,新疆就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中央政府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天山南北俱归西汉中央王朝管辖,清朝前期在统一西域的过程中,将西域称为新疆,或称伊犁。至嘉庆以后,新疆一词逐渐专指西域,至光绪十年(1884年)建省,便称新疆省。二千余年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在今新疆诸地立府设官,进行军政管辖。这些军政管理机构和各类职官之设立,真实、具体地体现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新疆广大地域的…  相似文献   

5.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西域佛教也因之在汉唐时期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并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西域佛教通过西域僧人东行弘法、内地僧人西行求法、政治交往、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等几个主要路径向东方传播,而这些多样的、双向的传播路径对该时期西域与内地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雄德 《收藏家》2012,(4):65-66
三国两晋南北朝,内地的战乱并没有对甘肃及西域广大地区产生不利影响,相反这时的甘肃河西走廊相对比较稳定。“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逐渐形成三国鼎峙和西晋的统一;从‘十六国’的纷乱,到北魏统一北方和隋朝的统一全国,都说明了走向统一仍然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西汉以来,"西域"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使用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今新疆地区以至于更远的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葱岭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本文所讨论的西域,即为狭义之西域。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西汉王朝积极经略  相似文献   

8.
都兰吐蕃墓出土的动物形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是以藏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在鼎盛时期,曾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统一强盛的吐蕃经历了200多年时间,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公元663年,吐蕃攻灭了建都青海的吐谷浑,吐谷浑王  相似文献   

9.
汉代西域屯田与汉语汉文的传播使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代西域是一个部落与民族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部落与民族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这些部落或民族“言语异声”或“文字异形”。汉人作为西域的古老民族之一,虽然早就“身涉流沙地”,践迹西域,但汉语汉文在西域广泛的传播使用却是始于汉代的西域屯田活动。从那以后,汉语汉文就一直作为西域的通行语言之一,在这块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使用,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0.
张红 《敦煌学辑刊》2009,(3):145-149
汉唐时期中原政权与西域各族相互依存,密切往来,从西域地区来看,不仅是西域的地理条件和周边形势所决定的,更是古代西域各族人民要求加强与中原政权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设立在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它代表汉朝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行使主权。西域都护府在维护我国西北边疆与内地统一和促进西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都曾起了重要作用。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而使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所证明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 ,西域的民族格局上承隋唐时期的余绪 ,下历契丹、蒙古人西迁浪潮的激荡 ,经历了一次分解又重新组合的过程。其间 ,旧的一些民族 (部族 )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新的一些民族形成了 ,从而奠定了近现代新疆民族格局的基础。这一时期 ,西域政治上虽大多处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况 ,但 12 5 2年别失八里等处行省的设立 ,则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省之肇 ,标志了西域与内地政治一体化的初步完成。一宋初 ,受 84 0年回鹘西迁影响 ,西域民族格局已与唐朝管辖西域时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此时 ,天山西部地区有西迁回鹘建立的喀喇汗王朝 ,东部地区则有…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开拓西域的过程中,鉴于敦煌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对敦煌进行了积极经营。通过建城、移民、屯田,敦煌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此同时,雍正三年(1725)在敦煌设立沙州所,雍正四年(1726)改设沙州卫。随着西域地区的统一,敦煌已由边地变为内地,卫所建置已不合时宜。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设立敦煌县。清朝设立行政建置的举措,对敦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8,(5)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文献史料,详细论述了古道丝绸之路陆路之穿越戈壁绿洲的西域丝绸之路和跨越北方荒野草地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其中尤其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南、北、中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认为西域丝绸之路南、北道是在古代东西各宗教传播发展的地区。同时,还认为西域丝绸之路是传承古代东西文明和东西诸文化的金桥。  相似文献   

16.
喻鹏涛 《文史月刊》2012,(8):257-258
西域在最初只是敦煌祁连之间河西走廊地区的称谓,而到了后来随着西汉疆域的扩展才成为天山以南地区的称谓,随着后世的发展逐渐成为天山南北的代称。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西域一词意指西边的疆域,而随着中央王朝的发展疆域逐渐向西发展,从而出现了西域所指地域逐渐向西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任克良 《新疆地方志》2009,(3):57-58,64
新疆,在以往的史籍中被称作“西域”。汉神爵二年(前60年),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成为中国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在西域设置的都护府有着特殊和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西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上发生在西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形成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西汉政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经历了武、昭、宣三帝年达近SO年之久,在与匈奴争夺西域的长期斗争中,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行动。1.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派遣张春先后两次通西域。其后,又通过联姻形式,与乌孙政治结盟。乌孙当时“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  相似文献   

19.
古代鄯善地区的农业与园艺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鄯善地区在史前时期的社会经济尽管以畜牧业为主,但绿洲农业的端倪已经显现。汉通西域以后,以楼兰、且末、精绝等城邦国为代表的绿洲农业、园艺业开始兴起。鄯善王国的局部统一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保证丝路南道的畅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鄯善王国的农业、园艺业在经营、管理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东西丝路经济交流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西域记》的几个主要内容玄奘口述、辨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西域记》),我国古代不朽的史地名著,是研究亚洲史、亚洲古地理、中西交通史、佛教史最重要的基本史籍之一。《西域记》共分十二卷,十余万字,详述玄奘身历之国家、地区、城邦一百一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