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汴绣奇葩——邓小平绣像制作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芷君 《旅游》1994,(10)
我国目前最大的汴绣人物绣像——邓小平同志肖像,近日在河南开封汴绣厂,绣制成功。 汴绣又称宋绣。它源于民间,盛于距今800多年的北宋时期。1954年,开封汴绣厂成立,技艺人员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刻求创新,使千年古绣,焕发生机。近年来,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大师们,又开拓了绣制人物肖像的新领域。他们为文莱国王苏丹陛下刺绣肖像,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尔及夫人刺绣肖像,为刘少奇诞  相似文献   

2.
绣圣沈寿——纪念沈寿逝世8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清末民初的沈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被称为“绣圣”、“神针”。沈寿总结继承传统刺绣技艺,借鉴欧美素描、油画和日本刺绣,创造了仿真绣,把中国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概括介绍满族刺绣的发展与现状,提出保护满族刺绣的重要性,同时援引国内外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而归纳出具体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满族刺绣工艺的代表项目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中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4.
青林 《东南文化》2001,(8):6-21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书经·益稷》:“黼黻(纟希)绣”,(纟希)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也出土了大量刺绣文物,根据塞中遣册的记载,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名目。刺绣工艺的发展,从开始到隋唐五代,大都是属于实用的范围。到宋朝时,刺绣开始有了新的转变,已经沿着两大绣品——日用性绣品和欣赏性绣品向前发展。部分作品从实用中走向艺术欣赏,也就是说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作为衣饰附属品,或是家私上的饰物,而是摹仿名人书画作品,  相似文献   

5.
东洲 《收藏家》2004,(7):27-30
(一)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尚书·益稷》:“黼黻絺绣”,絺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刺绣工艺的发  相似文献   

6.
我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出现"绣绩共职"。两汉时,山东刺绣工艺已盛行于民间,并有了专业绣工。据《论衡》所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押也。"《汉书》则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以后就专有"鲁绣"之称。李裕庵墓出土的几件刺绣裙带、袖边、鞋面,是六百多年以前元代山东刺绣工艺品,这是研究"鲁绣"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一、裙带刺绣出土两条裙带束在李裕庵棺内女骨架穿着的裙外。其质地、针法、图案都不相同。第一条裙带是用菱纹暗花绸做的。全长155、宽5厘米。绣在中部的图案长38厘米,绣在两端的图案各长23厘米。全用山东传  相似文献   

7.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一批清代后期宫廷所用的刺绣工艺品,它们具有特殊的宫廷工艺样式,规制严整、气势壮观,镂金错彩,精工富丽,同时凭借形体饱满,幅度宽大这一优势,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宫廷风致”的美学特征.这里择其两件,作一介绍.一、大型刺绣“龙凤呈祥图”喜字幢.(图一)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殷商和西周时期制品。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汉代的刺绣应用更广泛,贵族、富商多以丝织刺绣品作服装和礼物,社会需求大增。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子绣,它是以丝线圈套连接而成的,可以单向锁绣表现轮廓,也可以圈排、并排锁绣成面饰。这种针法圈套浮线短,所以坚实耐用,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辫子绣以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为代表,表现龙纹与云纹、凤纹与云纹结合。这种绣法在汉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举世公认是清末民国初的刺绣工艺大师沈寿。她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的刺绣技艺,创造了仿真绣,把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潮。本刊于1992年第5期和1993年第4期封面上刊登的两幅苏绣人物像:《全世界救世主耶稣像》(简称《耶稣像》)和《美国女优倍克像》(简称<<倍克像》),则是沈寿仿真绣的代表作品。 绣品《耶稣像》纵54.8厘米、横39.4厘米,嵌装在内框呈椭圆形的红木镜架内。绣稿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创造的一幅油画作为样本,以东方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桂枭 《文献》2022,(2):17-28
周邦彦的《重进〈汴都赋〉表》不仅是其四六文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周邦彦生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王国维以来,学者都认为王明清《挥麈录馀话》记录失实,将此文系年于哲宗朝元符年间。通过对《重进〈汴都赋〉表》的文本细读,及其与宋代其他史料的互证,可以证明王明清对此文的记述基本属实。周邦彦重进《汴都赋》一事当发生在徽宗朝政和七年六月十八日面见徽宗以后。这也为考察周邦彦党附蔡京之史实与提举大晟府之时间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1.
<正> 宋代开封城的繁荣与汴河水运息息相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汴河水运也是有其局限性的,需要给以正确的认识。冬季冰冻水涸,就是汴运的一大障碍。 宋初,“汴渠旧制,有闭口,十月则舟不行”(《云麓漫抄》卷一),  相似文献   

12.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结合县情实际,注重鼓励和支持水族妇女发展传统刺绣工艺,其手工刺绣颇受游客青睐,民族特色产品为该县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马尾绣,是水族最为古老而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价格昂贵,经久耐用。水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会了刺绣,刺绣工艺包括绣花、挑花、补花等,针法有平绣、打子、乱针刺。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以熟练的技巧反映在马尾绣的各种工艺品上。如背孩子用的马尾绣背带、马尾绣童帽、马尾绣女式尖角鞋等,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画面美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同时又结实耐用,充分表现了水族妇女的智慧。水族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可分为六个步骤完成。首先将2-3根白色马尾裹上白色丝线制成马尾线;其次,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  相似文献   

13.
正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推动非遗保护事业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联合主办,"锦绣中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刺绣技艺精品展,于10月29日在恭王府开幕。刺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  相似文献   

14.
孫逸超 《中华文史论丛》2023,(2):257-289+408
基於對二程門人的地域和家族身份的考察,本文揭示了二程門下最親密的汴洛門人群體,他們淵源於與二程婚宦交遊的汴洛地區的相族。尹焞有着多重的汴洛相族家族背景,是二程汴洛相族門人的典型代表。趙鼎所倚重的“伊川學”主要是道學流寓故家群體,尹焞正是其中的學術代表和領袖。因此他受范沖舉薦登場成爲了不二之選。尹焞南渡後的門人也以流寓故家群體爲主體。紹興末年他們在賀允中的主持下重新登場,並且在隆興和議中表達了與湖湘、閩北道學不一樣的觀點。  相似文献   

15.
<正>广绣是汉族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广绣的文献记载是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描述南海奇少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彩……"  相似文献   

16.
侯菲 《丝绸之路》2009,(23):30-31
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儿时起,她们就开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层叠的填色创作,柯尔克孜族女性就这样在刺绣过程中磨炼出了温柔的性情和坚韧的品格。每一个柯尔克孜族人家都装饰得如婚房般华美、艳丽,而这一切,全靠女人们的一双巧手。  相似文献   

17.
<正>汴河兴废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通济渠西起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利用黄河的一段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在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途经中牟、开封、陈留等地而进淮河。当时,通济渠由于紧邻汴州(开封),故又名汴水、汴河。唐代,汴河成为输送江淮财赋的主干,为汴州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宋代,汴河更是与东京城(开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  相似文献   

18.
对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解读离不开对"更相洄注"的解释。通过与前后时代水利史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更相洄注"指的是地表水体的互补关系。对比黄河与汴渠水文状况,可以判断王景治河之水门乃施工于黄河而非汴渠之上。水门是分水口而非堰埭,王景利用水门与堰埭相互配合达成分洪之效。王景对贾让治河三策的中策有所借鉴,实践了贾让多张水门开渠分洪,以及引黄河水淤灌河北土地的构想。这一工程措施一直沿用到北魏,相关的水利经验甚至传承至宋代仍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宋瓷鲜明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唐末五代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个风气也影响到同时代的金银器、建筑彩绘和陶瓷等工艺门类。宋瓷上的写实花鸟纹样,属于花卉题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药、莲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鸟鱼虫题材以孔雀、鹭鸶、雁雀、蜂蝶、…  相似文献   

20.
孙文章 《神州》2013,(4):198-198
通过研究发现,宋代花鸟画作为宫廷画的一种,在成就上已经超越了唐朝时期的水平,成为了我国古代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宋代花鸟画无论是在整体构图,还是具体的绘画技法,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成为了古代宫廷画的代表之一。由于花鸟画是国画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代花鸟画的成就进行分析和研究,取长补短,总结其优点,为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指导。考虑到宋代花鸟画所取得成就以及在宫廷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宋代花乌画名作进行赏析,以更好的了解宋代花鸟画的技法以及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