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金朝国势发展达到了顶峰,社会政治平稳发展,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明昌年间科举及第的进士与赐进士,宏词科进士不仅在政坛上崭露头脚,而且在文坛上积极地推动了金朝文学的繁荣,将金朝文学在金末推向了新的高峰,明昌进士的诗歌创作更具时代特征。本文拟对明昌进士诗歌创作通过题材分类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2.
沈岩 《满族研究》2017,(2):64-69
金朝,统治民族女真族为本民族建立了专门的教育体系与科举体系,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创办民族教育和科举的先河.女真官学教育与女真进士科几乎同时设立,二者相辅相成,本文探讨了女真官学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与女真进士科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元儒郝经记载,金代河东南路在北宋程颢牧晋之后一直保有理学遗脉,并促进该路在金朝取得诸路第一的科举成就。此说后人大多信从。考察金朝诸路进士中第人数发现,以泽、潞两州为代表的河东南路在视为科举主流的词赋科上表现平平,但在非主流的经义科上确实一枝独秀。然而,这一特殊科举优势的形成并非缘于程颢牧晋事件,而主要是由金朝中叶泽州儒士李晏推动"明昌经义复科"的科举体制变革造成的。金朝经义科考以大义,主试义理而非注疏,这大体构成了以经义之学比附理学的一种内在思想因由,同时也显现了元代科举理学化的北方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殿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种教育考试制度,远在隋煬帝时,便开始设进士科,以考试取士。唐循隋制,在进士科外,又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及一史、三史等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代。  相似文献   

5.
“科举”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 ,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进士科举不始于隋文帝时而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时并未予以特别的重视 ,进士科举的重要意义是因后来它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上影响日益重大而为后人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7.
唐代吏部宏词科考诗、赋和议论等"三篇",与进士科试诗、赋、策论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十分相似,以致此科及第者几乎均为进士科出身。宏词科考官主要由吏部官员主导,皇帝临时选任尚书省其他五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与吏部侍郎等同考,考官多为进士及第者。唐代宏词科设置之初是吏部为了解决"格限未至"的才能之士迁转问题,后来变为及第进士赖以解决释褐问题的最重要科目。唐后期宏词科考试为"士林华选",从及第进士中"优中选优",释褐校书正字、畿望县尉、两府参军等基层官中的清要官职,或入幕使府,重点培养,"以备将相之任"。其中释褐校书郎者最多,入幕使府者其次,释褐畿县尉最为清显;而释褐人数最少的两府参军者入相率却最高,释褐畿县尉者次之。唐后期及第进士再登宏词科者,其释褐官的品秩高低和职望清浊,往往决定其能否入仕清望官,与其问鼎相位的几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其中又以进士科一枝独秀,它在从隋创立到清结止的漫长发展岁月里,成为大多数读书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同时,某地区考中进士的多少,也往往成为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明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进士科考试的兴盛时期,就山西而言,也是文化相对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对明代山西进士的分布及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山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垂作历史经验,以供我们今天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代进士科考试一般分帖经、杂、策间三场,所谓“作诗赎帖”,就是指帖经不及格可以作诗赎救。由於资料缺乏,这一科举场中的变通制度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笔认为,“作诗赎帖”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倾向,它牵涉到唐代政治、学术、化、社会风尚及士人心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拟联系唐代进士科考试场次及内容的发展演变,对“作诗赎帖”这一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朝统治者效仿辽宋,主要推崇和宣扬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推动了金代经史书籍出版的兴盛。其中,开设汉人科举与女真进士科,设立中央与地方官学及女真学校是影响金代经史书籍出版的主要因素。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的认同是金代经史书籍出版的根本动因,同时经史书籍的出版也巩固了金统治者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推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明经、进士两科,唐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宋代废明经,留进士科,同时为了使考生避免奔疲赴京应试之苦,在地方置举人科,先进行考试筛选,科举制度始渐完备。至元代一度停止科举取士。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为完备。清代除因袭明代的制度外,更增开贡科,并仿两汉、魏、晋以来荐辟取士之举,曾在康熙、乾隆两朝,创设博学宏儒科,又称博学鸿词科。科举,就是开科举士,给予入学、入仕的资格。清代分县(州、厅)、省、中央三级科举考试的制度,各科都是三年一考,逢着省和中央开考的一年。称大比之年,考试的科目有:制义、帖经、诗词等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福建历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福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科举考试方面,宋代福建科举考试位居全国第一。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3万多人,其中福建7607人,占约四分之一。科举活动的盛衰和中举及第人数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文风高下和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也是最客观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黔籍科考状元及探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在众多的考试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一人才称状元。在1300多年的科举(指文举)考试中,贵州有两人获“状元”桂冠,一人获探花殊荣。  相似文献   

14.
<正>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自隋代开始,行科举取士之制。唐朝初年,取士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秀才、俊士两科停止,明经科也日渐被人轻视,只有进士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天下士人纷纷竞集于是科。当时,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地方上的“初试”和中央的“省试”。唐玄宗时,“省试”改为“礼部试”,我国古代由礼部选士,自此开始。宋代仍沿用礼部试之制。元代开始“会试”,“省试”的说法日渐消失。明洪武时定会试之年为辰、戌、丑、未年。至此,会试的称谓正式使用。会试之后,天子亲临策士之制,为“殿试”。唐高宗、武…  相似文献   

16.
考试与对联     
秋实 《文史天地》2002,(6):29-31
当前,考试作为衡量人们知识和能力的手段,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人事工作的实践。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实行考试的国家,是考试制度的故乡。自隋炀帝大业二年讼元606年),初置进士科逐渐形成科制度至今,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为中国选拔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同时也演绎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其中也与对联这一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定义大致有四种意见 :“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 ,“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 ,“投牒自举”说。这几种意见皆有道理 ,但不能完全涵盖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 ,应作如下界定 :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 ,取士权归中央 ,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 ;招考面向全国开放 ,不限财产、门第 ,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 ;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 ,命题统一 ,“以文取士”。据此可以判定隋朝已打开了通向科举制的大门 ,唐朝为科举制度完全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代历504年,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共取状元、榜眼、探花各201名。……按籍贯统计,山西省竟无一名状元。”看到上述文字,恐怕会让每一位山西人的头脑更加清醒!  相似文献   

19.
田晓雷 《史学集刊》2020,(5):120-128
金朝六部延续了隋唐以来的分司架构,但与中原王朝不同,金朝以主事直接负责六部分司,并在分司下设诸科作为具体办事机构。除了常规的分司之外,金朝六部还有"六部所辖分司",向兼掌政务、事务的方向发展。金朝六部延续了唐朝的四等官和勾检制度,以六部郎官为各部判官,以主事为各部勾检官。金朝六部分司和郎官架构虽然继承唐宋制度,但并非照搬,而是依据统治实际,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设置,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陶易 《文史天地》2023,(6):48-53
<正>“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每个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几乎都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以及落榜失意、屡败屡考的磨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