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金属考古,是考古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当人类冶炼了铜金属和制造铜生产工具之时,铜工具把人类从野蛮时代推进到文明时代;当人类冶炼了铁金属和制造铁金属生产工具之际,铁工具把人类由奴隶制茅屋送进了瓦宇砖壁玉阶的封建社会殿堂。所以铜和铁金属成为人类发展长途中的里程碑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中,金属不是在社会的某种革新和跃进中突然出现的。它们是在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之间某个过渡时期逐渐进入人类文明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知道某一民族使用什么金属(金、银、铜、铁)制造自己的武器、用具和装饰品,就可以臆断地确定它的文化水平。人类发现和使用金属的先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期铜器,发现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之前;而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则在大约公元前六至七世纪左右。国外  相似文献   

3.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正>该研究的对象为大英博物馆藏沉船金属锭,并测试了它们的成分。通过这些样品讲述了欧洲有色金属矿业、冶炼行业的兴衰。从十六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欧洲航运船只穿梭于世界各地,并主导了全球海上贸易体系。在航运行业中,金属从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有能力供应铜、锡和铅等基本金属,但需要进口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后者主要进口自美洲,还有部分进口自非洲和东亚。贵金属用于购买香料、纺织品和来自亚洲的一系列异国情调商品,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金属锌。印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铜矿开采方法研究刘诗中在我们中华古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逐渐产生并开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采矿、冶炼、铸造等铜金属工业。商周时期已具有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采矿、冶炼、铸造业。迄今发现的夏商周青铜器数以十万计,这之中有不少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从西夏文物看西夏的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在与中原地区长期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既有汉文化特点,又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手工业,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陶瓷业、造纸和印刷业、冶炼和金属制造业等。  相似文献   

7.
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金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约文化是分布在青海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除发现陶、石、骨、角、牙、料器等类文物外,还发现了一批主要用于装饰的金器。这批金器从制作到用途,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古羌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色。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黄金制品之一,卡约文化金器代表的是这一时段金属冶炼和制作技术的水平,也为我们探讨黄金的原始功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李辰元  李延祥  赵哲夫 《北方文物》2018,(2):45-53,I0007,I0008
通过使用便携式荧光光谱分析仪(p-XRF)、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SEM-EDS)等对渤海上京城宫城、匠造址、东廊、御花园出土的铁质遗物、有色金属遗物以及冶炼废弃遗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渤海上京城所进行的金属冶炼工业流程进行推演,同时试图通过遗物本身对渤海国冶金生产技术及商贸流通提供部分佐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货币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朝代都铸有当代标记的法定货币,这些钱币不仅可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也是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冶炼与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本文所谈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行的流通硬币、纪念币在美术设计,雕刻与工艺等方面的概况与主要特点,因分析水平有限,仅以抛砖引玉,望老一辈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杨芳 《丝绸之路》2010,(2):79-80
成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本文选取了汉语中与肥料、燃料、水火、金属冶炼和火药应用等有关的成语,在解释成语意义的同时,运用化学知识对成语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化学科学与成语语言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铅都是由非放射性成因的204Pb和放射性成因的206Pb、207Pb及208Pb混合组成。受冶炼技术所限,古代青铜器所使用的铜、锡、铅金属原料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铅。  相似文献   

12.
冶金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进步,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关于长期争论的冶金单一起源和多地起源问题,近年来欧亚大陆早期冶金技术多样性的发现以及早期简单冶金技术的揭示,致使多地起源观点更被关注。受早期黄铜冶炼工艺等研究的启示,本研究利用模拟实验并结合测试分析,探讨了早期锡青铜低温冶炼工艺的可行性。使用坩埚、马弗炉等工具,在650~950℃的温度下,以木炭为还原剂,冶炼孔雀石与锡石的混合物,并进而重熔冶炼产物。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金相分析等方法观察、测试相关冶炼产物,其结果表明,冶炼温度达到700℃左右即可得到海绵状铜块。在930℃左右直接冶炼孔雀石和锡石的混合物,可得到有实用价值的锡青铜块。在不超过1000℃的温度下,能够将小块金属融合成锡青铜锭乃至铜刀坯料,金相组织可见α固溶体树枝晶及α+δ共析体,符合铜锡合金铸造组织特征。本项工作表明,在浇注青铜工艺成熟之前,有可能存在通过类似早期黄铜固态还原工艺冶炼获得锡青铜,期望这一推测能对冶金起源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铅同位素考古:20世纪国际上关于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有关铅同位素分馏的讨论,涉及到铅同位素考古的科学理论基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①从冶炼矿石到获得金属这样的过程中,铅同位素组成不发生改变。其主要人物有Russel,Farquhar和Barnes;②类似冶炼过程中的非平衡蒸发将会相当大地改变铅同位素组成。其主要人物有Budd和Pollard/Heron。  相似文献   

14.
李钢  王波 《成都文物》2005,(2):69-73
我们的祖先对于金属的认识和应用是相当早的。据传说,曾与黄帝大战过的蚩尤是第一个冶炼金属并且用来以制造兵器的人;黄帝也曾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对铜有了一定认识。古相传夏禹铸“九鼎”,虽未得到可靠的实物证据,但夏代已有铜器是没有问题时。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为了摸清鄂州市矿冶遗址的情况及其与大冶铜绿山的关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新发现和复查冶炼遗址共17处,并对采集的部分炉渣的属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初步获得了对这批冶炼遗址分布、规模、性质、文化内涵、遗迹形态、年代、冶炼水平等方面的认识,这不仅为编制鄂州市矿冶遗址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考古发掘计划和研究本地区矿冶文明历史进程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古称西域 ,位于祖国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特定的地缘区位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和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枢纽。众多的民族在此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一、先秦时期西域的民族有关先秦时期生活在西域的民族情况 ,中外古代文献记载极少 ,对此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须依靠现代考古学的成就。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氏族部落 ,他们的经济生活互有差异 ,生产发展水平也不一致。但总的情况是 ,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金属冶炼已开始 ,农业、手工…  相似文献   

17.
正朱砂,也叫丹砂、辰砂,为红色晶体或粉末。古为专用于道士炼丹、皇宫镇殿、朱笔御批和名贵中药的神秘矿物。以其提炼而出的金属汞,又称水银——比重略小于黄金的液态金属,近现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化工、航天等领域。朱砂古镇位于湘黔川渝鄂交界的武陵山腹地,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是具有2000多年开采历史,600余年中央政府组织采矿、冶炼历史的工业文化古镇。核心区5平方公里,延伸区域105平  相似文献   

18.
挹娄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农作物品种已较丰富,铁质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器和木器;畜牧业方面善养猪、马,无牛、羊;渔猎业产品是挹娄人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以能猎好貂闻名;手工业有制陶、造船、纺织、石器与骨器加工等,还有初步的金属冶炼加工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方法,对石佛堂村采集的炉渣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石佛堂遗址的炉渣可分四类,其中三类炉渣基体成分相似,硅、铁含量较高,一类基体含有较高的硅、铁、钡。遗址采集到的炉渣均为还原渣,第一类炉渣所对应的产物为红铜,第二类炉渣是在冶炼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第三类炉渣对应的产物是金属铅,第四类炉渣所对应的产物为青铜。炉渣有合适的密度、硅酸度、熔点及良好的流动性,渣中含铜量较低,熔炼的还原气氛较好。以上述分析为基础,结合附近矿产资源的赋存与开发情况,认为石佛堂遗址在战国汉代时期很可能存在着利用其他地点冶炼的冰铜与单独冶炼的铅、来源不明的锡锑合金共同冶炼青铜的工艺。对邹平县西铜山的初步考察发现了采矿石锤等证据。  相似文献   

20.
高言常 《文史天地》2022,(10):82-85
<正>继清朝年间,贵州省遵义县(现播州区)团溪一带持续发现铁矿,民国初年便有了相当产量规模的炼铁厂。三十年代末在团溪的张王乡一带,又发现了一种形似“铁坨坨”的金属矿石。由于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人们亦将新发现的这种矿石误认为是“铁矿”。当地一些有识之士拟开采利用,试用冶炼生铁的土炉进行冶炼,屡试屡败,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