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市蒙古源流博物馆藏《大元故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礼仪院事田公墓志铭》,记载了志主田忠良的家族谱系与其仕宦经历。田氏先以阴阳家身份入仕元廷,后于宫廷政变与宗庙事务中成就功绩。田忠良其人于史有载,志文内容与传世文献之《赵国公田府君神道碑》、《元史》等记载高度相符并互有补充。本文根据传世文献和碑、志记载整理出田氏家族发展脉络,田氏家庭的状况反映出北方汉人儒士与地主武装阶层在金末元初之际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德州田氏是清代山左诗坛的重要家族诗群。由于资料缺失,现行工具书中关于田氏诗群中的张氏、田霢、田肇丽、田同之等众多成员的生卒年等重要信息缺误,本文依据《安德田氏家谱》、《蒙斋年谱》、《德州乡土志》等文献,一一考证补齐并简要述其行略,以有益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郑修隋韦匡伯墓志》与《唐修隋韦匡伯墓志》两合墓志,是不同时代所立、不同地点出土的同一人墓志。志主系隋末关中著族京兆韦氏郧公房的代表人物,身为隋、伪郑、唐三朝外戚。本文对这两合墓志作以校勘和考证,纠正了传世的《郑修隋韦匡伯墓志》的历史谬误,探讨韦氏家族郧公房的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4.
《晋书》以"载记"之体记述十六国史,融伪史入正史,蕴涵着史家对十六国历史的肯定。它以东晋为正统,这一书法的形成,与其史料来源大有关系。唐初所存的十六国史,不少出于南北朝史官之手,尤其是《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黜十六国为僭伪,但同时又在书法上肯定其历史地位,其褒贬对《晋书·载记》正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晋书》不以前凉、西凉二政权入"载记",其理据颇可怀疑,但它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折射出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后的历史心理。  相似文献   

5.
元代京兆贺氏与其他汉人官僚家族仕宦之比较吴海涛京兆贺氏是元代至为特殊的一个汉人世家。然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对此家族进行专题研究的著述。因此,笔者试着将京兆贺氏家族与元代前期其他汉人官僚家族的仕宦情况加以比较。从蒙元时代特色去观察贺氏家族的兴盛,将...  相似文献   

6.
张晓慧 《历史研究》2023,(2):100-119+221-222
怯薛制是蒙元时代草原色彩最为浓厚的政治制度之一,不仅元人与之存在隔膜,现代学者亦有误读。怯薛制度建立之初,怯薛长的选任范围并非如《元史》记载限于成吉思汗的“四杰”家族,而是涵盖蒙古开国功臣集团。大蒙古国分裂后,怯薛制度作为重要的草原传统,在元朝和其他汗国中得以保留。受到蒙元时代汗位之争的影响,怯薛长选任经历了复杂的变动。《元史》所谓太祖创设的“祖制”,并非出自成吉思汗之手,而是元人对元朝政治的观察与总结。怯薛长的家族承袭,集中体现了怯薛制连结大汗与异姓贵族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思州田氏是贵州四大土司,思播田杨之一。史继忠《对思州立司几个问题的探讨》①,张永国《关于思州田氏土司的兴衰及其族属》②以及蒙默《宋思州田姑恭族属考索》③等几篇文章对思州田氏的族属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不揣冒昧,想对田氏族属问题作点补充,以期对贵州民族史之研究有点帮助。一、田氏是从湖广迁徙到思州的《清史》载:“湖广之田彭、四川之谢向冉、广西之岑黄、贵州之安杨、云南之刀思、远者自汉唐,近亦至宋元。各君其君,各子其子,根深蒂固,婚姻互结。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另为统摄。故奔走推命,皆蛮之类”。故谚云…  相似文献   

8.
耶律阿海、秃花家族,是蒙古建国初期的世勋大族。周清澍《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是目前研究这一家族最为详尽的论著。①笔者在翻检史料时,又发现两通相关碑文,可对该家族世系有所补充。其一为立于泰定三年(1326)的《元故安西路耀州尹耶律君墓志铭》(见《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其中有曰:  相似文献   

9.
思州在历史上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地区之一。思州田氏是贵州史上的著名大姓,史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称。据《思州府治·古迹》卷一载:思州“乃由秦汉以至唐宋,历千五百余年迄于元季,田氏犹得据而有之”。说明田氏在思州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如按《黔南田氏宗谱》、《田氏雁门堂记》、《黔中思郡田氏谱牒》等所载,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革罢止,统辖“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世袭传“二十六世,历九朝,六十九主,年逾八百二十一载”计算,迄今也有一千三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大蒙古》     
1992年,日本角川书店出版了京都大学教授本田实信、杉山正明等多人集体分工写作的文图并茂的大型著作《大蒙古》。 《大蒙古》共四册,每册定价日金2800元,其分册详目如下: 《大蒙古》第一册 题为“苍色的狼,成吉思汗”。 《大蒙古》第二册 题为“幻想救世主,世界征服之道路。” 《大蒙古》第三册 为“伟大的都城,巨大国家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04年第8期、《考古》2005年第 4期分别发表了《咸阳平陵十六国墓清理简报》和《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的发掘》两篇简报,这是十六国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发掘的,以西安草场坡墓  相似文献   

12.
陈玮 《北方文物》2017,(1):61-68
洛阳邙山新出、归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之《大周故陈府君墓志铭》为近年来出土之罕见入唐百济移民墓志。志文主要记载了陈法子先世源流、其曾祖以下的家族世系、显赫仕途及其本人入唐前后的仕宦经历。墓志为研究百济教育制度、官制、政区、族群结构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补史之阙。从中亦可管窥唐廷对百济移民的安置政策、百济移民于唐代军事系统之融入以及百济移民在唐代士民社会中的族裔感知、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史记》载郑桓公“初封于郑”,后世以古今地名对照法言之,多谓在京兆郑县,实有可疑。由于司马迁有以诸侯国所徙之都误作始封之地的实例,惯于将诸侯定都时间长且影响力大的都邑作为初封之邑的书写倾向,故《史记》之载反不如《世本》所记桓公初封棫林,继迁拾地之说具体而合理。关于“棫林”的称名,后世多误为“咸林”,可能是受到郑玄《诗谱》及孔疏的影响。其实棫林之地于《左传》中两见,许地棫林与桓公始封地关联不大,似可排除。而秦地棫林位于泾水之西,或可与之系联,据此推考棫林地望并不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东),而应在陕西扶风一带,或即桓公初封之地。至于首迁之拾地,则与郑县密不可分,可视为郑国东迁前的旧郑。  相似文献   

14.
孟祥娟 《文博》2022,(1):75-81
韦曙是唐代宰相韦执谊之子,墓志由其弟韦昶撰写,提供了韦执谊家族及其诸子情况的珍贵资料。结合《韦曙墓志》与传世史料考证可知,韦执谊家族对于光大门楣有着强烈之渴望。其长子韦曙,三十六岁始登科入仕,由州郡幕僚至左拾遗、尚书省郎官、尚书右丞、京兆少尹、太常少卿,历常州、郑州、苏州、福州、广州等地刺史、节度,终官岭南节度使兼广州刺史。韦曙兄弟六人,至韦曙去世时,唯韦昶与韦绚在世。昶与绚为兄弟二人,可破历来以绚为昶改名之说。  相似文献   

15.
"大蒙古國"國號的創建年代,歷來頗受爭議。本文認爲,至正初年成書的《至正金陵新志》"大朝建號"及《佛祖歷代通載》"大蒙古國號始建"之史源與《太祖實錄》有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據此可知辛未歲建號"大蒙古國"。與此密切相關的歷史背景是,辛未年爲蒙古伐金之開端,對蒙元政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政治影響。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1 3世纪的蒙古国官修史书《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 ,是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记述了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在研究蒙古族早期历史、社会、文学、语言等方面,《秘史》具有其他史书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清代开始,特别是1 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人们对《秘史》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外学者对该书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据统计,迄至2 0世纪70年代末,中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秘史》研究的各种论文和专著,包括译注本、音写复原本和书评等,已达36 0余种之多。此后,国内外《秘史》…  相似文献   

17.
<正> 张礼,字茂中,浙江人。他和友人陈明微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闰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游历京兆城南。《游城南记》就是记述这七天的游历见闻的。宋代京兆,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谓:“京兆  相似文献   

18.
《史集》、《突厥世系》和《伊米德史》所载之“额尔古涅一昆”指山间盆地而非河流。该地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区。诸书所载有关遁入“额尔古涅一昆”两个人的传说属于操用突厥语的乌古斯部族,与《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张骞传》所载汉文帝四年(前176)乌孙昆莫猎骄靡婴幼时为狼所哺养的神奇经历以及《周书》、《北史》、《隋书》、《通典》、《太平寰宇记》等汉文史籍所载突厥先祖之传说有着同源关系,而与操用蒙古语的蒙古人无关。蒙古人(蒙兀室韦、蒙瓦)的发源地位于今中俄边界额尔古纳河东南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辨明“额尔古涅一昆”的地理方位及相关的问题,有助于深化突厥史和蒙古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京兆仇氏是金元时期活动于京兆地区的女真人家族。元朝时期,仇氏家族成员通过诸王重臣举荐、学官入仕与国子监释褐等多种渠道入仕,其族人常在监察机构和地方行政领域任职,政绩突出。仇氏族人在江南和大都积极投身士人文化圈,通常选择与社会地位相匹配的文官家族联姻,与赵孟(?)、许有壬等著名文人多有往来。  相似文献   

20.
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去:“赵岐,字■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