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陶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陶器演变的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晰。根据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7个文化序列的21处遗址点出土陶器数量、高度及组合(种类)可知在新石器—铜石并用时期,罐类数量比例上升,盆、壶、瓮类数量比例和高度(罐除外)下降,组合由复杂演变为简单;青铜时代中晚期的卡约文化时期,罐类数量比例达到最高,盆、壶、瓮类器皿数量比例衰落发展;辛店文化至寺洼文化时期,罐类比例和高度较卡约文化时期下降,盆、壶类数量比例和高度上升,组合由简单演变为复杂。结合研究区周边的气候记录及考古材料,发现气候变化、生产水平、生计方式、社会组织、财富观念及技术革新等是导致甘青地区陶器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所以北魏陶器的造型和图案特点也往往被视为拓跋鲜卑族陶器的界定标准.然而,在目前已经确认的一些早期鲜卑遗存中,却很少见到北魏时期常见的各类图案.相比之下,北魏陶器的这些图案装饰与匈奴陶器更为相似.所以乔梁先生指出:"如叭沟M3:1之盘口陶罐,肩部饰有两周弦纹之中夹一周曲线波折纹的纹饰,这类纹饰是汉代匈奴陶器中所常见的;西沟子村M1:2的小口鼓腹罐,则与蒙古诺音乌拉墓地所出同类器相似.这种由陶器表现的与匈奴文化相联系的现象,在同一地区时代略早的可能属于东部鲜卑的E群(即三道湾、善家堡遗存)遗存中却基本不见,表明拓拔鲜卑南迁‘匈奴故地’后与匈奴的联系要更多一些,这也同当时鲜卑被视为鲜卑父、匈奴母的索虏的记载相符"①.林沄先生也认为:"过去被怀疑为东汉以后到北魏时期的砑光暗纹,以及肩颈之间加凸棱,乃是西汉匈奴陶器的流行装饰手法"②.北魏陶器和匈奴陶器在图案装饰方面的相似性,不仅体现陶器表面纹饰的组合上,甚至在器底的模印符号上也可以找出完全相同的图案,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联系或承继关系.本文挑选了一部分具有相似性特点的北魏陶器和匈奴陶器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试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4.
栗媛秋 《四川文物》2020,(4):110-118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是辽西地区史前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对该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科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史前陶器工艺发展及文化演变。通过对兴隆沟遗址三个地点出土陶器的岩相和成分进行分析,可知该遗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制陶工艺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制陶黏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工艺表现出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5.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指示物,陶器组合或某一典型器类能体现某种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侧面,因此,对陶器组合和典型器类渊源发展和演变的研究,历来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筒形罐是在东北原始文化中流行数千年的典型器类,研究筒形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对于深入认识东北原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类似  相似文献   

6.
通过重新甄别曲贡遗址早期遗存出土陶器在器物形态、器物类别等方面的异同,重新划分了器物类别与器物型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器物出土层位关系、器物组合与器物型式演变趋势,提出可将曲贡文化划分为二期三段.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棺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及北魏时期的鲜卑族有其独特的葬俗,如殉牲、头骨西向、陶罐分置于头足两处的葬式,夹砂戳刺纹罐、壶、罐的陶器组合,不同类型的陶俑群都身着典型鲜卑服饰,墓内木棺呈前高宽、后低窄的形状以及石棺床等等,反映了鲜卑族的民族风格的传承关系及与汉民族的交流关系。近年来,大同地区出土了几件石棺床,  相似文献   

8.
王富国  马涛 《东南文化》2023,(2):61-71+199
2019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徐家村墓地南部的8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6座汉代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时代较早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鼎、盒、壶、瓿,稍晚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壶、瓿、罐等。此次考古发掘为南京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演变、分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铜鸟形器、高温釉陶器等也体现出越文化的遗风。  相似文献   

9.
陶器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人工材料的制品。陶器的出现,方便和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陶器的生产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出土陶器、陶片的研究,可以追溯古代社会的存在及其物质文化水平;在考古学上,往往把陶器的类型学作为衡量文化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均把陶器及其纹饰作为考察判断墓葬及其他出土文物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此外,博物馆也经常通过陶器的展示来阐述说明古代社会的文明的存在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陶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史前陶器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类型学研究以建立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讨论文化的传承演变和交流;2.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探索陶器由原料获得到烧制成器的整个技术过程;3.陶器生产和消费方式研究,以探讨陶器反映的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信息。类型学研究基本上是服务于时空框架的构建,一般而言,史前陶器研究主  相似文献   

11.
三燕瓦当考     
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中叶,崛起于辽西地区的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冯氏先后建立了几个以“燕”为国号的地方政权,其中前燕、后燕、北燕前后相继,均曾以龙城(朝阳)为都,历时近百年,故朝阳有“三燕故都”之誉。“三燕”即是上述三个燕国之省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郑州地区东周时期郑韩陶器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葬所出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依据器物共存关系,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六期十一段;第一至六期分别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除春秋早期外,其余五期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早晚两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东周时期郑韩墓葬的陶器组合变化,以及考古学文化表现出的保守性和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胡洪琼 《文博》2011,(6):18-23
本文以殷墟已发表的墓葬资料为基础,对殷墟晚商墓葬陶器组合的时代特征及家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殷墟文化早期墓葬陶器数量少,组合单一,晚期墓葬陶器数量增加,种类大增,组合形式多样,尤其是第四期,酒器组合大量增加,酒器和炊食器配套组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殷墟墓地是以族为埋葬单位,家族墓地划分出不同的区,分区之下又可分组,墓组之下又可分墓群。  相似文献   

14.
辽代瓷器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契丹传统陶器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契丹最具特色的传统陶器的排序与编年的研究,不仅了解了契丹陶器发展演变的脉络,同时辨识出远在建立辽王朝之前的契丹遗存,并确认了其同鲜卑遗存的一定联系.契丹陶器的演化表明在建立辽代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工艺的发展,传统陶器逐渐被釉陶或瓷器所替代,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5.
王争 《文物春秋》2015,(2):22-26
文章首先介绍了燕文化分期研究的简史,在对比主要分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的燕文化分期研究集中在东周燕文化墓葬陶器分期方面,并重点分析该部分内容。最后,阐述笔者关于燕文化分期研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曾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等地方割据政权,并建立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而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他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因为鲜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关于鲜卑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引人注目、争论颇多的课题,历代史家多有研究著述。本文拟依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鲜卑的起源、迁徙、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师长、同事。  相似文献   

17.
古代保留下来的遗存中陶器最为丰富,承载着我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丰富信息本工作是在以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早期陶器相关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相关考古机构对我国南方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若干典型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科技研究积累,对各遗址制陶原料的选取和加工、陶器成型及烧成方法等一系列我国早期陶器制作的工艺特,点、技术内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南方不同文化区系早期陶器的演变和发展有更加深入、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4,(5)
2007年10月~2008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孙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墓葬、红烧土坑、灰坑、沟、基槽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从地层堆积和陶器演变来看,此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孙家城一期文化、孙家城二期文化、薛家岗文化早期三个阶段,孙家城一、二期文化衔接紧密,应属同一性质文化的两个阶段。此次发掘为寻找薛家岗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地区明确发现的陶窑设施最早见于大溪文化时期,自此先后经历了同穴窑、横穴窑、竖穴窑之间的替代演变,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差异。伴随着陶窑形制的变化,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的细部结构尤其是建造方式、火道、窑室、操作间等方面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而这些又直接关系到陶器烧造技术的变化和改良。在结构和技术演变的基础上,陶窑及其附属设施的组合和布局也反映出陶器生产的技术流程和专业化规模存在着时空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