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6年5月24日,华侨将军刘亨赙病逝于马尼拉。刘亨赙出殡时,500名菲律宾宪兵护送,棺上覆盖着菲律宾国旗,全国下半旗致哀。上下议院全体议员、菲律宾退伍军人协会会员和华侨前来送葬,仪式非常隆重。  相似文献   

2.
吉祥八品图     
次多 《中国西藏》2014,(5):90-90
“吉祥八品”是一种组合图,由八件象征吉祥的物品.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供品,一般见于唐卡画、壁画中主体佛像前的供桌上,作为一种极其神圣的供品。“吉祥八品”图作为传统的彩绘装饰图案也见于精制的藏式镂花茶几的面板上,这种茶几多用于一些重要仪式如:婚庆仪式,朝拜活佛仪式上,平常生活中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丧葬礼俗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项礼仪,作为人们对死去亲人的首次祭奠仪式,它蕴藏于民间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内涵相当丰富,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丧葬文化,其中报丧、带孝、丧事操办、吊唁、祭奠、入殓、出殡、下葬等仪式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蜀绣和蜀锦,是我国古代传统纺织工艺中技术成就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手工艺和提花工艺。刺绣又俗称“绣花”、“洒花”。在古代记载中称为“针黹”、“女红”。刺绣是在丝绸、罗、布、帛、纱、毛、麻等织物上的再加工工艺品,他是在已织好的毛、麻、布、帛、丝绸、罗上以针线按照设计要求穿刺。通过运针,将线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工艺品。高超的绣师巧女们所绣的作品,尤如画家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可表达绣师的技艺和个性,显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格与艺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在中国古代,鸟类图案是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商周及其之前,各种高档次的礼仪仪式活动的用具上,如青铜礼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鸟类图案装饰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并且胜过龙类图案的地位。反映鸟类图案的作品,起源很早。在中国对后世的艺术作品产生重要而广泛影响的鸟纹作品,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伍弱文 《文史春秋》2014,(11):50-52
云南哀牢山的戛洒江右岸李润之的“陇西世族”庄园中,民间盛传,曾有一笔巨额宝藏在69间房屋中神秘消失,而人们在李润之的庄园正厅四合院的4个角落的青石板上发现4个石刻图案,即1个倒五星与3个线条图案。时人怀疑刻图为暗含的藏宝图。  相似文献   

7.
葬仪是古希腊人的重要仪式之一,古风时代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包括净化、停灵、出殡、埋葬等仪式在内的丧葬仪式。古风时代的葬仪活动奠定了古希腊人葬仪的基本形式,在古风时代初期私人葬礼盛行,到了后期,城邦立法对私人葬礼多加限制,葬礼规模减小。本文以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为题梳理了葬仪的过程,进而探讨葬仪活动在希腊古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横水墓地最重要的发现是荒帷,也就是最早在 1号墓椁室内壁上露出的鲜红色带图案好像纺织品的东西。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礼记》等对荒帷有多处记载,荒帷如棺罩,是真正意义上的饰棺之物。荒帷又称墙柳,《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 “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帷,柳有布荒。”贾公彦疏日:“设墙柳也者,即加帷荒也。”《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孝子既见启棺,犹见亲之身,既载饰而以形,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秀。”可知荒帷的设置乃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但另一方面,在出殡时荒帷还可起到“华道路”的作用,如《丧大礼))郑玄注云:“饰棺者, 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  相似文献   

9.
粤北始兴县的轿子,一般分为“花轿”和“侍轿”两大类。侍轿,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它“蓬哩轿”。它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用竹或木搭个架子,上面再盖上一层布,既能遮阴又能避雨。而且,冬暖夏凉,男女老幼皆适宦乘坐此轿,称“侍轿”。花轿,即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轿子,全部木质结构,并且精雕细刻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因图案精美复杂,故当地称它“花轿”。  相似文献   

10.
朱爱民 《新疆钱币》2001,(2):26-26,28
布币是一种用白布做料,用木板或铅板将墨色印在白布上(有的油帖还印有图案),再用桐油浸渍而成的布币。这样在流通过程中,字迹不易脱落,比纸币结实.不易撕破,经久耐用,便于流通,民间称其为油布帖。  相似文献   

11.
满族萨滴教条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多妈妈”,即“柳枝祖母”.在平常日子里,它的神位是在墙记祖宗龛的北侧,有一上窄下宽的、一尺左右长的黄布市口袋,叫子孙口袋,或妈妈口袋;或是在住房的东南角上,插一柳枝;还有的在庭院中树着一位柳杆等,都是它神位神灵的象征.这一佛多妈妈的祭把仪式叫换锁.锁者,即是放在于孙口袋中的子孙绳上,在祭粑时重新系上的蓝、白、黑(或是五彩)线绳、布、绸条,这些线绳和布、绸条,叫“锁”,民间称为“神锁”.经过跳神仪式后,满族人认为这些线绳、市、绸条有了保护子孙的神力。即刻从…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壁画是指绘制于建筑物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图画、图案绘画或先画在布、纸等载体上,然后再贴于墙上的图案。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其中,因石窟壁画以宗教内容为主,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寺观壁画。按壁画所处环境来说,宫廷壁画和寺观壁画又可统称为建筑壁画。因此,壁画大致可以分为墓室壁画和建筑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壁画的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的“马”图案由来已久,钱币上的“马”图案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塞王国时期甚至更远,(见图一)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的“马”图案钱币。印塞钱币正面一般是一位骑在马上的国王骑马像,周圈是希腊文(希腊文应当源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建立的希腊化城邦国家巴克特里亚),背面为一站立的神像,周圈为怯卢文(一种当时在印度西北部使用的文字,现在已成死文字)。  相似文献   

14.
延川布堆画,又称布贴花、布摞花或拨花,历史悠久。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心灵手巧的妇女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化而来,据衣服膝盖、肘部等破洞之大小将选择宜于搭配的各色布剪成各种图形缝缀上去,获一举两得之效。由此不断演变发展,选取各种吉祥喜庆图案,从而表达创造者的一种思想情感,如新婚男女的枕头顶端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风俗习惯各处不同。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安徽省潜山县农村的二次葬就是其中的一例。 一、枯柩葬 潜山县农村现在流行的葬法,与一般汉族地区常见的方式迥异,它要分先后二次进行,地点有墓地、坟地之别。第一次是对遗体的处理,当地称之为“枯柩”。其过程包括停尸、出殡、枯柩,我们概括称为枯柩葬。  相似文献   

16.
补子 “金瓶梅》第三十一回描写西门庆新官上任时“身穿五彩洒线揉头狮子补子圆领”。所谓“补子”,也叫“背胸”,是在官服的前胸、后背用金线和彩丝绣成一定规格的图案,是官员品级的徽识,明清两朝独有的冠服。定于洪武二十四年。据明人王圻《三才图会》记载,所绣的图案文武官员各不相同,文官“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五品白鹇惟  相似文献   

17.
<正>布币(货布)货布是王莽第四次币值改革的产物,始铸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停铸于公元23年,距今2000年的历史。论书法,"悬针篆"第一个就出现在货布上;论形制,货布最能体现"黄金分割"比例的美学设计观点。以致许多家银行、金融机构都用"货布"的图案作为行业的标记,在我国人民币水印底纹中也能看到此种币的造型。因此,人们将"货布"称为中国钱币的形象大使。此货布重14.6克,平肩、方足、方裆,体形狭长,首有一圆穿孔。  相似文献   

18.
汉代鱼鸟图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鸟图是汉代文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一般以一鱼一鸟组成一个图案单元,亦有两鸟一鱼或一鸟数鱼组成一个单元者。鱼可辨者有鲤,鲫等。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上,还常见鲟鱼的形象。鸟可辨者有鹤、鹳、凤、雁等。关于这种图案的涵义,有人认为:鸟为瑞禽,而“鱼”“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所以鱼鸟图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胜利的思想反映,寄  相似文献   

19.
货币的改版与换版是两项内涵不同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讲,换版的内涵比改版要大,其中包含着货币改版的内容。货币换版主要是指对钞票规格、主图案、主色调、生产工艺、防伪技术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研制和发行一套新版货币。货币改版主要是指在钞票规格、主图案、主色调不变的基础上,对部分生产工艺、防伪技术进行改进和提高,在不改变版别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调整和完善。货币换改版的原因一般讲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各国和各次改换的原因都有很大差异。人民币自发行到现在已历经57年,曾四次换版,一次改版,为我国的货币发行留…  相似文献   

20.
缂丝织造技艺 缂丝,原来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首先要对此名称和织造工艺有个了解。织造,就是用织机、经线、纬线,通过梭子来织造织物。普通织物,在织纬时都是一梭到头,当然也有织造图案时,采用织造花版。边放花版边织造,使花纹随着花版的引导织成图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