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4月23-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80余位近代文化史研究者围绕近代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及诸多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2.
邹小站 《历史研究》2004,(6):172-17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吉首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20日在吉首举行。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有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学者与会。兹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般问题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均甚急剧,各种思想观念纷繁复杂,流派众多,争议问题甚多。为此,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就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几个带普遍性的、长期…  相似文献   

3.
4.
5.
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于2000年9月7至9日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及内地的150多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向会议提供论i00多篇,围绕近代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限于篇幅,本仅从史学理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思想学术、化、人物研究等七个方面,对部分论的主要观点予以介绍,不当之处,尚祈见谅。  相似文献   

6.
侯杰  林绪武 《史学月刊》2004,(4):104-109
在首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了各自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梁启超的国民和性别观、思想和文化观、哲学和科学观、政法、经济和社会观、民族和宗教观、史学和文学观、新闻、舆论和教育观以及梁启超和同时代重要人物、事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选题广泛而细微,视角独特而开阔,或对传统看法进行了再审视,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多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发现和运用了新的史料,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10月22-23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杭州西湖国学馆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是继2008年首届“中国南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海内外南宋史界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8.
翁有为  徐有威 《史学月刊》2004,(11):111-115
中国的乡村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学的学术层面研究、探讨中国近代的乡村问题,是历史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关照乡村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乡村权势问题为重心,从实证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乡村权势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明史学会,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文成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2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70余篇。与往届年会相比,本届会议有如下特点:一是规模超过历届,与会学者提交论文数量最多,加之适逢刘基诞辰700周年,有一批温州学者参与到刘基研究的相关讨论中,成为这次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大亮点。二是年轻学者踊跃参会,呈现出承前启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24-25日,第二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期间,来自日本、韩国、越南、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30余名学者,承继第一届研讨会的问题意识,围绕着"东亚秩序之理念与构造"和"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贵 《史学月刊》2005,(3):106-110
2004年8月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等层面,展示了近一时期傅斯年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13.
郭常英 《史学月刊》2004,(5):113-117
2003年底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江南市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们提交的论涉及市镇研究的多个层面,有宏观研究,也有中观、微观研究,有关注经济的,还有关注社会的,展示了近一时期我国江南市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目前市镇研究有很多空白点,大有章可做,有待学们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新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史引人关注。对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突破教条,重构体系;汲取新知,更新方法;三大转向,完成转型。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汲取,为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广的学理基础和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 《史学月刊》2004,12(4):110-117
在建国以前,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成果极为有限。至五六十年代,厂史作虽然数量大增,但研究过分注重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制约了对企业经营运作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革”之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受到重视,并于洋务企业、商办企业、金融企业、行业史、中国近代实业家、外国在华企业等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既有论普遍着力于企业的经营史分析,而对企业制度建设关注不多,须加以改进,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公司制度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应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选题是历史学论著写作成败的关键,要有创新并考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历史研究及写作需要史实的实证和史识的阐述来支撑。缺少史实的实证,历史就变成一个空架子,但要避免史料的堆砌。史料工作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高层次的智力劳动。转引材料应该注明出处,以示尊重别人的劳动。至于史识,也即史学家的思辨,这有很高的甚至是很残酷的要求,真正的史学家(例如司马迁),能够达到历史哲学方面的理解,甚至是对宇宙生命的终极诉求,这也要求史学家应该有史学的参与意识。此外,文字表达是一件很重要而又很痛苦的事情,历史学家不应该原谅自己在文采方面的缺失,而应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适当地强调史感,以达到设身处地地与古人对话、交流、沟通。总之,史料、史识、文采三者应该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古史重构     
近年大量宝贵简帛材料的面世,为古史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五帝时代为中心的古史建构与重构,是古代中国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所疑所辨的重点所在。可以预见,新世纪学术的重大发展之一应当就是科学考古对于古史重构的推动。这方面的科学考古既包括田野考古,也包括对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甚至还包括精神考古。  相似文献   

18.
章开沅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的突出特点,在于摆脱了西方研究理论的束缚,选取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上的几个重要社会群体,着重分析它们在近代的交错流变以及它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窥视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转型的特征。故该书不论是在学术价值、理论建树方面,还是为现实提供借鉴方面,都不失为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19.
江沛 《史学月刊》2003,(3):102-108
2002年8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从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可以看出近年来民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民国政治史在致力于突破,民国外交史因新史料的出现而凸现新意,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日益深化,民国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细化,民国思想文化与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宽,民国史料的不断发掘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奎相  陈涴 《史学月刊》2003,3(12):104-110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0年来,中国改革史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改革史著作和论文大量涌现;“改革史”学科范型基本构成;社会改革作用、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成败规律等史学理论问题有重大突破和发展。“改革史”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继续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