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咏梅 《文博》2004,4(6):54-59
孔雀来自远方的"贵族"中国人非常喜爱孔雀,而孔雀的艺术形象通过雕刻、织绣、绘画、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长期以来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雀受重视程度之高,可谓鸟类中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3.
兔子机警灵敏、乖巧可爱,早已成为人类的朋友,且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免”万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兔字的甲骨和篆文,正是其长耳短尾的形象描绘。“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云:“卯,兔也。”二者组成人的生肖“卯兔”。  相似文献   

4.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四公社,在1961年春修建铁里氏盖山灌渠工程中,发现了一批铜器。特克斯县,居天山北麓,特克斯河下  相似文献   

5.
傅举有 《收藏家》2006,(7):25-30
刻纹铜器又名针刻铜器、錾刻铜器。这种铜器的艺术特点是:其纹饰图案不是用笔绘出来的,也不是铸造的,而是用坚硬锐利的工具刻出来的。线条强韧有力,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所以构图精美繁缛,在很小的面上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刻纹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种创造,是青铜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考古资料,刻纹铜器是春秋晚期才出现,战国两汉较多流行,是青铜刻纹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后衰落,至三国晋代以后绝迹,前后大概流行了七八百年。刻纹铜器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6.
陈路遥 《神州》2013,(24):41-41,43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f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历史不断地发展,玉文化从产生到今天从来没有间断过。本文将从玉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来论述和分析玉器及在不同时期造型及纹饰的用途与变化。  相似文献   

7.
商周铜器纹饰技术的三个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器具有明显的发展脉络,主要体现在铸造工艺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纹饰技术上。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纹饰枝术的研究表明,其纹饰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发展过程。具体说来,自商早期至中期,大多采用范面上压塑纹饰的技术;商中期至西周,出现了在范面上堆塑纹饰以及纹饰的压塑、堆塑相组合的工艺:而春秋以后,则普遍采用单元纹饰范的拚兑技术。这三种明显不同的操作工艺,致使铜器表面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纹饰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真赝混杂,要准确地鉴定其真伪,不仅要了解各个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而且要对历代青铜器的各种作伪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现就这两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国古代货币纹饰梁晓景中国古代钱币的特征是钱面以文字为主,但也铸有诸如星月纹等纹饰。以往对这些钱币纹饰的种类、年代和含义等问题尚未作系统清理探讨。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钱币纹饰做初步疏理并提出粗浅看法。一、钱纹的种类和时代中国古代钱币纹饰主要有星纹、月...  相似文献   

10.
11.
章乃器先生是三十年代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五十年代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长。章乃器先生从政之余,喜爱文物,曾广泛收集各类文物,凡金石陶瓷、铜玉玺印、书画碑帖等皆收藏之。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实不亚于一些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解放后,章乃器先生曾先后数次将其所藏部分珍贵文物捐赠给故宫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4,(3)
河南省郏县城西太僕乡,去年春天,农民王素英,张東木等因卖土积肥,在该村南寨门外挖出大批古代铜器。河南省人民政府交化局得知後,於六月初派入前往调查了解,当即会同该县文教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指示向群众进行了文物保护政策宣传,并经当地党政领导協助,张東生、王素英等在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的爱国思想支持下,将全部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往昔的研究,多偏重于青铜器形制与文字的探讨,对于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则甚为薄弱,尤其是青铜器纹饰渊源的问题,至今寥有文章论及。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丰富了我们对青铜器纹饰渊源问题的认识,使我们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一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即以殷墟出土铜器为代表的晚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成熟的标志。无论是器类的齐全,还是纹饰的富丽多彩,都显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已步入鼎盛阶段。古代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在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铜器表面装饰,摘其要者,大致有铸纹、焚失法附饰、失蜡铸造纹饰、刻纹、镶嵌宝石、鎏金、错金银、错红铜、镶红铜、表面膏剂富锡、表面擦渗富锡、表面液态富锡、嵌螺钿、金银平脱、包金银、贴金、彩绘、糙面天然花纹、表面着色、掐丝珐琅、斑铜、乌铜走银等。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起至明清,时代跨越逾四千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技艺、繁花似锦的铜艺术品。  相似文献   

15.
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鸟、鱼、龟、虫(蚕)纹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关于蜀的历史,在现存的史籍中已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还能见到的不过是零星的传说和孑遗,且多附有神化色彩。巴蜀青铜器上的某些纹饰是否与蜀的历史有关?能否吻合?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对当时人们亲手制作的青铜器纹饰重视,因为这些纹饰都是那个时代的痕迹,比历史传说和后人的记述更加确切可靠。 有鸟形纹饰的巴蜀青铜器出土数量较多,单就兵器来说,据刘瑛时《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中统计,鸟纹约有七种。若将巴蜀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凤鸟纹。如1977年在成都市郊凤  相似文献   

16.
张倩 《文物天地》2023,(12):92-95
玉蝉是中国古代玉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数量多、使用广泛,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史就是古代玉器文明的发展史,玉蝉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是古人信仰、意念、灵感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铜器辨伪浅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器辩伪是文物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伪造古铜器始于宋代。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皆有古铜彝器辨伪说。但溯其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赝鼎的传说。《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伪造古铜器始于春秋。铜器的仿古作伪始盛于宋代。准确地说,当时主要是仿制,是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仰慕而大量仿造,是当时崇古好古复古之风的一种表现。元、明、清各代也均有仿制。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纷纷来华  相似文献   

18.
自從清末以来,五十年間中國古代铜器出國的,真是不計其數。大約说來,在日本的最多,其次是英、法、瑞和加拿大。近十五年來,铜器跑到美國的,其數量之巨與品質之佳,已經可以和日本抗衡了。我們可以稍為詳細的說一說經過。  相似文献   

19.
铜器     
正考古学上的铜器主要是指商代、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制造的青铜器,其类型主要有兵器、礼器、食器、酒器、乐器、铜镜、印章及车马装饰等。这些青铜器铸造精致,形制多样,端庄厚重。从自然铜的锻造到红铜冶炼、青铜合金,铸造技术由块范铸造到失蜡法铸造以及工艺复杂的复合金属铸造,多方面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绚丽无比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镇原县博物馆馆藏历代铜器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20.
1.前言目前,对镀金铜器上腐蚀物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械方法,即利用小型研磨器或喷磨料来去除器物上的绿锈,另一种是化学方法,使用一种稀酸来分解器物上的绿锈。这两种清除绿锈的方法都有很多弊病。例如酸溶液在分解器物表面绿锈同时,还会浸害器物的本体。虽然我们现在使有的去除器物表面绿锈的机械方法比以前安全多了。他是就铜器表面镀金层上的绿锈清除而言,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镀金层的平均厚度一般<10μm,在非常薄的情况下,镀金层上所形成的绿锈要比镶金层上形成的绿锈坚硬。因此,当使用机械手段去除绿锈时,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