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太祖有鉴于元代的覆败,用重典治乱国。朱元璋重典之治的一个出突出特点是重典治吏,而其重典治吏之立法无论在明代封建法典的代表《大明律》之中,还是在其特种刑法《大诰》里面,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02,(6):76-76
翻开中国建立和完善法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过程坎坷而艰难。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钩沉抉微,我们又发现:历代开国统治大都懂得“治乱世须用重典”。  相似文献   

3.
李懋君 《沧桑》2012,(2):30-32
朱元璋在明初实行的重典治吏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对于澄清明初吏治和稳定明初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似乎算是中国古代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帝了,他帮地主放过牛,在寺庙当过和尚,还四方奔波到处乞讨,饱经世事艰辛,遍尝酸甜苦辣。久处社会最底层,他对于贪官污吏横行无忌、违法作奸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所以,一旦他借着农民起义的东风,飞上枝头变了凤凰,立即出台严厉的法律打击贪官奸吏。其"重典治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建立和完善法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过程坎坷而艰难。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钩沉抉微,我们又发现:历代开国统治者大都懂得“治乱世须用重典”。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下旨:官吏因贪赃受贿,一律处死并陈尸街头示众。到北魏时期,更明确规定了治贪条款:官吏“枉法十匹,罪之死刑”;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封建皇帝,他曾亲自经历过元朝的暴政,深感“元政渎扰”,“旧政不便”,“元制不足法”。因此,他在执政后,十分注意强化封建法制,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朱元璋强化封建法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以猛治国”,即“重典”治国。他认为,必须用“重典”,才能使“事权归于朝廷”,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这是制定明律的指导思想。第二,重视犯罪的预防。朱元璋在“张刑制以齐之”的同时,始终贯串着“警省”臣民的预防犯罪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志宏 《中华遗产》2007,(12):84-93
"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中国人,历来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不仅是为缅怀和纪念,更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历代帝王则将陵墓的营建视作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重典。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高峰,皇陵成为皇权物化的不朽载体。  相似文献   

8.
明朝政府一直重视吏员的建设,重典治吏,恩威并施。而在明朝前期,苏州知府况钟是整顿吏治中较为出色的,他任职十二年之久,政绩卓著,本文试从此方面入手研究况钟的为官之道,以期能为今天步入仕途的人们提供一点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刘锴 《湖南文史》2013,(5):19-19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  相似文献   

10.
党晶 《黑龙江史志》2011,(17):39-40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实施的"重典治吏"通过一些法典的颁布和制度的确立,在维护明朝统治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它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对后世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现代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又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朝洪武年间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窝案,数万人受到斩首等严厉的惩罚,其违法成本相当高昂。"郭桓案"折射出明初重典治吏及取得的成效。2013年,中粮河南分公司系统110名"硕鼠"骗取国家7亿元粮食资金,虽然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现行法律的惩罚力度显得不足以让"硕鼠"们警醒,建议修改刑法定罪原则,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罚力度,提升腐败的成本,让腐败行为不敢轻易实施。  相似文献   

12.
李晗 《沧桑》2013,(4):43-45
廷杖是皇帝对犯言直谏或忤旨的官员进行杖责的一种刑罚,渊源已久,最迟不晚于东汉,在明朝达于极盛。出于明初重典治吏的需要,这种法外之刑得以流行并贯穿明王朝始终。这一酷刑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倾向,对明王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乐爱国 《湖南文史》2014,(12):39-39
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就要枭首示众,其刑罚之重历史罕见。如果地方官员依仗权力欺压危害百姓,当地民众可以把这些官员捆绑赴京陈诉,形成了百姓对官员贪腐的控制。与唐律和其他时期的律法相比,明律对官吏犯罪的惩治要严得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株连全族的案件经常发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以至“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法律意识二重性心理探析姜晓萍透过朱元璋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法律意识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二重性,集中体现为既坚持以法立国,又大搞法外用刑;既主张恤刑、慎刑,又大搞重典治吏;既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又强调法的威慑力。(一)以法治国与法...  相似文献   

15.
侯晓冉 《沧桑》2013,(1):33-35
中国悠久的古代治国实践证明礼法兼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治国方针,礼治与法治是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于朱元璋的礼法之治,学者们过多地关注于他严厉刑罚、重典治吏,而忽视了他发展礼治,重视教化,尤其重视文官集团在统治集团中作用的一面。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对巩固新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朝,太祖朱元璋就重典整治吏治。《大明律》将惩治官员犯罪的"吏律"置于首章,以示国家治民必先治吏之意。据统计,明代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全国13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环球人物》2015,(2):12
总第272期的封面人物,详细解读了令计划的布局与败落过程,文章很有分量。希望此案能让政治精英们警醒,管好自己的家族,防止家族成员借国之重权敛财、弄权。如今,党中央正在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希望贵刊能增加对反腐败斗争进行深度解读的文章。(山西张晓)  相似文献   

18.
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就要枭首示众,其刑罚之重历史罕见.如果地方官员依仗权力欺压危害百姓,当地民众可以把这些官员捆绑赴京陈诉,形成了百姓对官员贪腐的控制.与唐律和其他时期的律法相比,明律对官吏犯罪的惩治要严得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株连全族的案件经常发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以至“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相似文献   

19.
苏杭,历来被人们拿来与“天堂”相提并论。我却总觉得两地大不同。连接两地的高铁快速便捷,甚至能让人产生行为“时差”。比如,“七十码”事件后,杭州以“重典”实现了马路上机动车让行人。以至于每次到杭州,走在路上都要适应一下,把自己对机动车的胆战心惊调为“杭州模式”:不徐不疾地从减速下来的车辆前信步而过。  相似文献   

20.
宋代熙宁年间,着力通过市易法、募役法等解决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进而在国家行政体系的改革中推行增加吏禄、以重法治赃的"重禄法"(亦称"仓法",因首先推行自仓吏)。而市易法的收入是"重禄"的直接经济来源。实行"重禄法"以治吏惩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的卖法弄权。由于熙宁改革的破产,重禄法难以广泛推行,并在元祐初年被名义上废止,但其以"重禄人"的形式至少推延至南宋绍兴年间;吏之有禄成为行政惯例,延续到南宋。重典治吏的思想则贯穿于宋王朝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