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传武 《文献》1998,(3):207-209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2.
孙荣耒 《民俗研究》2006,(2):166-174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做“敬惜字纸”。宋代三元状元、状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敬惜字纸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大哉晏子     
晏子名婴,谥平仲,东莱人,曾为齐国三君(灵公、庄公、景公)之相。庄公时,开始晏子是很受重用的,后来晏子看透了庄公“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祸必及其身”。因而辞了职,退了封邑,他叹息“哀吾君不免于难”。后来庄公果然被崔杼所杀。晏子听了庄公凶讯后,立于崔杼之门。崔杼问他为什么不去死?晏子道:“祸始吾不在,吾何为死?”“遂枕尸而哭”。一般人都以为崔杼必杀他,崔杼却说道:“民之望也,舍之得民。”不过崔杼还是要人服从,不服从的就当场杀死。连续杀了七人之后,又威  相似文献   

4.
孔子葬狗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一直保持着当时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有“吾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及“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两语,中用两“以”字,实皆倒装句法。朱注:“我虽少长于汝,然汝勿以我长而难言。”盖孔子问志于四子,恐其不肯尽言,先设辞以导之,说我虽师长、你们勿碍于师长而不肯尽言,下面说,你们可能认为不为人知,假使有人能知,那你们将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玄奘法师(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他最后译经的场所——玉华寺,终年62岁。他生前预嘱后事日:“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省俭,可以竹席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  相似文献   

7.
家园记     
吾父母方照布纶音,力求建白,吾桑梓敢创造新法,显悖腾黄,有是理乎?死者将临刑呼冤,其为已谋也既不智;生者将望风裹足,其为君谋也又岂忠哉!而或且曰:子谓逃贼不可杀,岂吕、李二宪杀一逃贼则绝其根株之示独未闻乎?曰:吕、李又岂于胁从罔治之谕独未闻乎?盖二公所谓逃贼者,乃逃于我而达于贼之逃,非逃于贼而求归我之逃也。求达于贼则根株不绝,故必杀而后绝;求归于我则先自绝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01,(5)
一1978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三首毛泽东诗词,第一首为《贺新郎·挥手从兹去》这,并附有手迹(见手迹1)。全文如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1992年12月《中国风》杂志创刊号发表毛泽东手迹三幅,其中一幅也是这首《贺新郎》(见手迹2,写作“贺新凉”,是同一词牌的异名)。内容有较大差异,全文如下(与正式发表的文本不同之处用着重点标出):  相似文献   

9.
1 红学前辈王昆仑同志在四十年代写就的《红楼梦人物论》里,有一句关于凤姐的名言,道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实在是《红楼梦》的任何普通读者都会产生的真实感受,也是启示着《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深长思之的有趣课题。人们恨凤姐,骂凤姐,为什么不见凤姐还要想凤姐呢?原因可以说出多种多样。如果仅仅对人物进行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恐怕是难以完满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只有对人物进行审美评价,才能进一步探索其中奥秘。红学史上有位评点者曾经发过颇有见地的议论:“吾读《红楼  相似文献   

10.
呼喜平 《神州》2011,(6S):71-7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知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下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相似文献   

11.
《曹操论集》及近几年一些论著,对崔琰的死因无人专门论述,仅散见于某些论著中的观点也很混乱:或言是因为曹操平冀州后崔琰犯颜直谏而得罪了曹操,曹操“心中不平”,终以“言论罪”杀之;或言曹操“忌刻残忍”,崔琰是其“暴戾恣睢”的牺牲品;或言是因为“误会”被曹操列入所要打击的汉朝遗老而被误杀;或言是曹操犯了杀掉“可以不杀,或不应该杀”者的错误,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威望”。  相似文献   

12.
涂白奎 《史学月刊》2006,(10):117-119
“瓜州”之地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其文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张良     
张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6年,字子房,韩国贵族后裔。其祖父、父亲在韩国五世为相,权势煊赫。秦灭韩后,张良图谋恢复韩国,成就其旧有家业。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响应,往归刘邦,后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谋略天下、运筹帷幄。在楚汉战争及汉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无怪乎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论功行赏时由衷地赞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14.
杨雅娟 《神州》2012,(15):355-355
《苟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i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不是先天就聪明,而是善于借助外界事物和客观条件等才能拥有更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面对目前教育新形势要求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相似文献   

15.
正《明朝小史·第二卷》记载":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称春夏榜,又谓之南北榜。"  相似文献   

16.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乃、汝、爾(尔)、而、若”五个,.从出现频率看, “汝、乃”为高频词,后三词出现频率很低.句法功能方面, “乃”和“汝”截然有别,即“乃”几乎只充当定语,而“汝”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兼语,几乎不充当定语.出现时间上,“乃”集中于西周时期,且各个阶段差别不大;“汝”亦集中于西周时期,但西周晚期比例更高; “爾”(尔)东周时期比例更高, “而”则全部见于东周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更加完备,一方面新出现了“爾(尔)、而、若”三词,另一方面“汝、乃”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与《尚书》《诗经》相比,可以看出三者中代词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常见代词基本相同,“汝”的句法功能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乃”,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与《尚书》接近而和《诗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诗词三首     
娜撼撰麟城琳姗姗姗撰摊撰姗撰撰姗姗摊抖拨撰挑域姗姗娜姗姗辫娜撼挑麟姗姗料绷撼姗姗铁娜撼贺新耶 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字。重此翼,和云素。今朝霜重东门路。一5一一浓派兴兴义兴义兴兴义义义兴兴义兴兴义米米米米兴兴义兴义义米义兴义兴嵌义兴义义兴义米兴义兴义义兴嵌兴嵌义兴一6一拱于热亨热拱一︸…  相似文献   

18.
正"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段话出自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之口,非常有名;说得很实在很漂亮,也说得十分得意十分霸气。刘邦没有提到陈平。如果要提第四个功臣的话,可能非陈平莫属。刘邦也许会这样说:"洞悉人心,收离间敌  相似文献   

19.
杨光圻字壁生,(时亦用壁孙或筚僧)一字汝封,生于清道光壬辰年(1832年),卒于光绪乙巳年(1905年)。四川祟庆人,是道光年间名将杨遇春的曾孙。杨氏少年在家从父杨煦学习书法,精摹颜平原,颇具功力。英年入学,为当时提督四川学政、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所识拔,亲加指点,并寄予厚望。“尝谓光圻曰:‘吾始拟合颜赵为一家,今改参北魏法。汝能成吾志乎?’”。杨氏是益加精进,复摹赵松雪,刻意揣摩,冀不负严师所嘱。“故先生兼颜之雄,赵之秀,小若蝇头,大及寻尺,莫不遒劲宏丽,力透纸背,以故求书者无虚日。”(见《益州书画录续编》)  相似文献   

20.
一、生平简述清代汉学大师程瑶田,字易田,一名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程家世代为盐商,程瑶田兄弟七人,大都经营盐业。惟他自幼好学,勤于思考。少入私塾时,塾师问:“盍言尔志?”答:“无志。穷达由天命。穷为匹夫,不得曰非吾志而却之也;达为卿相,不得曰吾志不及此而逃之也。”众生说:“是圣贤之志也。”程瑶田则谓:“读书不当师圣贤耶?”①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即怀有远大的志向。及长,他与戴震过从甚密,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他在《五友记》一文中写道:“吾与东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